不少人年過五十,身體開始打“提前量”。胰島素抵抗、血糖飆升、體重增加,一樁樁接踵而來。于是,不少人早早開始服用降糖藥,仿佛吃了就能“萬事大吉”。
可到了七十歲,問題來了:為什么血糖控制住了,身體卻越來越虛?腿腳無力、胃口變差、頭腦遲鈍,甚至容易摔跤、失眠、心慌。
到底是藥吃得太久,還是身體另有隱患?
其實,很多老年人面對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常年服藥后帶來的連鎖反應。今天,我們就來掰一掰,降糖藥吃久了,哪些健康隱患悄悄找上門。
更重要的是,文中還會給出一些不靠藥、不花錢、可操作性強的生活建議,讓你在控制血糖的同時,把身體底子也養(yǎng)回來。
肌肉流失,是最先出問題的地方。
不少70歲左右的老人,明明飯量不小,體重卻慢慢下降,手臂和腿上開始“干癟”,走路也不穩(wěn)當,這是肌少癥的信號。
長期服用降糖藥,尤其是二甲雙胍類,可能影響腸道吸收維生素B12,進而間接影響蛋白質合成。
肌肉一掉,基礎代謝隨之降低,整個人變得沒力氣,稍微一走就累,摔倒風險大增。
日常可以增加高蛋白食物攝入,比如雞蛋、豆腐、魚蝦,配合一些抗阻運動,如扶墻深蹲、拎水壺訓練,哪怕每天做15分鐘,也能慢慢“補回來”。
記憶力減退,不是“老糊涂”那么簡單。
血糖波動太大,容易影響大腦供血,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會讓神經通路“變鈍”。
加上有些降糖藥可能引發(fā)低血糖反應,尤其是飯量不穩(wěn)、運動過量時,突然血糖降得太低,腦細胞就像“斷電”,輕則頭暈乏力,重則短暫意識模糊,長期下來,大腦功能會逐步下降。
不少老年人在家里突然找不到鑰匙、記不住親戚名字,其實不是單純的“老年癡呆”,而是藥物+血糖波動對認知功能的雙重打擊。
家里人可以幫忙做些“腦力鍛煉”小游戲,比如記憶配對、口算練習、回憶舊照片等,既能提升腦活力,也能增進親情。
腸胃功能紊亂,讓人吃不好、拉不出。
一些降糖藥物會刺激腸道黏膜,引發(fā)腹瀉、惡心、脹氣等問題,很多老人因此變得對某些食物“敬而遠之”。
尤其是腸道菌群本就不穩(wěn)定的老年人,長期腹瀉會破壞營養(yǎng)吸收,導致微量元素缺乏,體力大打折扣。
其實,調理腸道并不難。
每天一杯自制酸奶,搭配低糖水果,如藍莓、蘋果,既能補充益生菌,也利于腸道蠕動。
同時,堅持每天定點排便,固定時間進餐,別吃得太油太雜,肚子才能慢慢“服氣”。
骨密度下降,是最易被忽視的“隱形病”。
糖尿病本身就會影響骨代謝,再加上部分降糖藥長期使用可能干擾鈣磷代謝,老年人骨質流失速度加快。
不少人七十歲一摔,直接骨折,臥床三個月,元氣大傷。
想護骨,除了補鈣,曬太陽是最經濟有效的方式。
每天早上9點前,曬15分鐘胳膊和小腿,讓皮膚自然合成維生素D,能有效促進鈣吸收。
再配合些負重運動,如提水壺走動、樓梯慢走,骨骼才能“用進廢退”。
心血管問題,往往悄無聲息地發(fā)展。
長期降糖過程中,可能伴隨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血壓不穩(wěn)等問題。
很多人以為控制住血糖就沒事了,實際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是一對“孿生兄弟”。
而有些降糖藥甚至可能影響心臟傳導系統(tǒng),加重心慌、心動過緩等癥狀。
所以,日常要關注的不只是血糖,還要同時監(jiān)測血壓、血脂、心率,別“只看一個數(shù)”。
運動方面,每天慢走30分鐘,呼吸均勻、微微出汗為宜,既能改善心肺功能,也能穩(wěn)定血糖水平。
情緒波動大,是許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的困擾。
長期服藥、飲食受限、活動范圍縮小,會讓人產生焦慮、抑郁、孤獨感,尤其是男性,往往更不愿意表達。
而某些降糖藥可能對中樞神經有間接影響,使人情緒更敏感,脾氣變得暴躁或抑郁。
這時候,家人陪伴非常關鍵。
可以嘗試參與一些老人興趣群體,比如書法、象棋、唱歌小團體,哪怕每周聚一次,也能帶來很大的心理慰藉。
心理健康這一塊,不容忽視,情緒穩(wěn)定了,身體才有底氣。
說到底,糖尿病不是讓人怕的病,可怕的是只盯著血糖,忽略了整體健康。
年紀上來了,藥物的副作用、身體的代償能力、營養(yǎng)吸收效率,都會發(fā)生變化。
這時候,更需要系統(tǒng)地調整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加藥、換藥。
比如,堅持三餐規(guī)律,不餓不撐;加點抗阻運動,哪怕是拎水壺都能增強肌肉;睡前泡腳,放點老歌,幫助入眠;每天曬曬太陽,讓骨頭和心情都暖起來。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才是真正能幫你把身體“調回來”的關鍵。
當然,醫(yī)生定期評估也很重要。
有些老人一吃藥就是十年、二十年,從沒復查過藥物是否還適合當前身體狀態(tài)。
血糖控制得再好,如果身體整體狀況在走下坡路,那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所以,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包括血糖、血脂、肝腎功能、骨密度、認知評估,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別讓藥吃成了“拐杖”,讓身體越來越依賴。
更別讓自己在七十歲的時候,變成一個“光有血糖數(shù)據(jù),卻走不動、記不清、吃不香”的人。
與其“靠藥活著”,不如把生活的節(jié)奏、飲食的原則、運動的習慣掌握在自己手里。
只要方法得當,哪怕年過七旬,也能活得有勁、有趣、有尊嚴。
如果你身邊有年紀漸長、常年服藥的親人,不妨把這篇文章轉發(fā)給他們;如果你自己也在吃降糖藥,不妨收藏一下,照著做兩周,身體會慢慢給你反饋。
健康,不只是血糖的數(shù)字,而是你還能走多遠、笑多久、活多自在。
參考文獻: [1]鐘雪梅,陳敏,凌雅韻,等.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25,36(06):732-736. [2]王麗,張建民.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3,43(12):3014-3017.
聲明: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y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盡快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