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杰倫?格林的動態挺熱鬧。一邊是他在社媒發長文告別火箭,字里行間全是對休斯頓的不舍:"如果我是管理層,可能也會選擇交易自己。"這話聽著確實讓人心酸。另外一邊據太陽隨隊記者報道,新賽季杰倫?格林預計要改打首發控衛。這可太讓人意外了,畢竟他一直是以那種暴力球風著稱的得分手啊,這轉型,未知數太多了。那問題來了,太陽為啥非得讓杰倫?格林轉型呢?他和布克這組合,真能行得通嗎?
先聊聊格林在火箭的四年。
當初他可是被喊著"上喬下科"的榮譽進的聯盟,結果四年下來,數據看著還行(上賽季場均21分4.6籃板3.4助攻),但效率實在拉胯:42%的投籃命中率、35%的三分命中率,真實命中率54.4%,在聯盟300多號后衛里排到第263位,幾乎墊底。更扎心的是,作為核心持球手,他的助攻失誤比只有1.4,同位置倒數;防守端在火箭這種防守強隊里都不夠看。說白了,火箭要的是能扛核心的"攻堅手",但格林除了偶爾的暴力隔扣和靈光一現的得分,其他時候要么浪投,要么失誤,確實沒證明自己能當建隊核心。
所以火箭狠下心交易他,也算情理之中。但太陽接盤這事兒,一開始看著挺迷——布克還在隊里,兩人位置重疊,打法都是"持球得分型",之前比爾的例子還在眼前呢,太陽咋就敢再賭一次?
結果一細琢磨,太陽也是沒辦法。
他們休賽期本來想補控衛,目標保羅沒搞到,威少不確定,布羅格登又有傷病隱患,自由市場剩下的要么沒經驗,要么沒即戰力。這時候,讓布克打控衛?上賽季布克場均5.2助攻3.0失誤,傳球能力也就"偶爾靈光",讓他長期當控衛,相當于讓得分手強行當"發動機",效率未必高。那怎么辦?只能讓格林試試轉型控衛。
但格林打控衛,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他在火箭四年幾乎沒打過控衛,上賽季當擋拆發起者時,場均9.3次擋拆持球進攻,每次只能換0.92分——為啥?因為他擋拆后第一反應永遠是自己攻,隊友順下的機會他根本不看。舉個例子,之前和申京擋拆,申京都空切到籃下了,他還硬著頭皮干拔跳投。這種"一根筋"的打法,當得分手還能靠手感吃飯,當控衛可就成大問題了。
不過太陽也不是瞎賭。他們看中的是格林的運動能力——跑跳頂級,能沖筐能空切,上賽季空切得分效率1.29,在轉換進攻里當快攻箭頭也不含糊。如果他能學會"先分球再進攻",用突破吸引防守后分籃下或外線,說不定能當合格的"副攻型控衛"。換句話說,太陽要重塑格林的打球習慣:少點個人英雄式的搶投,多點耐心處理球。
那和布克的兼容性呢?
比爾當年和布克搭檔,兩人都是"有球無球都能打"的類型,持球擋拆后的中距離是共同強項,直接導致球權打架。但格林不一樣——他無球空切威脅更大,布克持球時,格林可以當"跑位殺器";布克需要休息時,格林又能頂上去持球。而且現在太陽是"雙核驅動",布克是明確的老大哥,格林是"副攻手",更衣室矛盾應該比三巨頭時期少很多。
當然,風險也不小。格林這3年1.05億的合同,要是轉型失敗,太陽可就砸手里了。參考比爾的例子,當時太陽也是想"磨合雙核",結果磨合著磨合著陣容就散了。但格林和比爾的區別在于:比爾當時是當"二當家",球權需求高;格林現在是"三當家"定位,壓力小很多,心態可能更穩。
再說說太陽的其他操作。
夏季聯賽里,10號秀馬魯阿奇表現拉胯,場均10分5.7籃板,投籃36%三分23%,身體單薄手活差,新秀賽季大概率得去發展聯盟練級。但次輪秀首位的弗萊明倒是個驚喜——207公分身高227公分臂展,單防強、無球跑位好、接球終結效率高,未來有機會成阿努諾比級別的3D鋒線。另外,太陽還在追勇士的庫明加,要是談成,鋒線深度能再提一檔。
總結下來,太陽這波操作就是"去巨頭化"+"年輕化"。送走杜蘭特、買斷比爾,把重心放在布克和格林身上,順便刮點年輕彩票。格林的轉型,本質是太陽給未來押的注——成了,后場穩定好幾年;敗了,可能得再調整陣容。
但對格林來說,這何嘗不是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在火箭,他是"扶不起的核心";到太陽,他成了"需要蛻變的新人"。能不能從"得分機器"變成"戰術發動機",就看他能不能放下"我要攻"的執念,學會"先看隊友再出手"了。
新賽季的太陽,可能不會像三巨頭時期那樣"紙面談冠",但絕對比之前更有活力。格林和布克的磨合,會是西部最值得關注的"小實驗"之一——畢竟,籃球的魅力,不就在于"不確定的可能"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