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州中考分數出爐,至此北上廣深今年的中考全部落下帷幕。
今年是北京中考改革元年,在全新的分數結構、考試方式與錄取機制下,孩子們就像是在走鋼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北京中考報名人數約11.05萬,普高錄取線430分,共50,272人、約62%的人,達到此分數線,剩余的人無緣普高,只能被分流。
更引人關注的是,高分段扎堆,117名500分以上考生構成“蘑菇云”分布,區分度不高,頭部公立國際部錄取門檻居高不下。
當北京中考引發熱議時,今年上海和廣深地區的中考家長和學生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上海:兩極分化嚴重
頭部內卷加劇,民辦失寵
今年是上海中考人數最多的一年,考生12.7萬名,比去年的11.8萬人,增加了約8%,創了歷史新高。
其中浦東以3萬多考生居最卷區之首,閔行、松江也有1萬多人。
人數刷新紀錄,最低投檔線卻降低了。
今年上海自主招生錄取、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分數線均從去年607分降至605分,比2023年少了5分。
普高統一招生錄取分數線也從去年的518分降至513分,比2023年少了足足12分。
雖然分數線下滑,但依然改變不了魔幻競爭的現狀。
今年上海各批次合計招收8.2萬多人,普高錄取率約65%,這意味著近4成考生被分流。
但具體到各區,分流現狀卻不盡相同。
上海16區中,靜安、崇明、黃埔、虹口這四個區的普高錄取率均在71%以上,其中靜安高達79.1%,奉賢、青浦、閔行三個區的錄取率都低于57%。
作為上海高中的天花板,四校(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交大附中)始終是焦點。
今年四校錄取率僅1.7%,百里挑一。
大多數學生主戰場的四分八大和市重點全市錄取率分別為7.1%和22.7%,“潛力股”區重點高中錄取率47.1%。
平行志愿是上海中考的最后一個錄取環節,也是兜底的保底線,對大部分學生最為重要。
今年上海16區平行志愿市重點的分數線普遍上漲,好學校漲勢最迅猛,區重點和普通高中整體以下降為主。
頭部內卷加劇,尾部躺平明顯,馬太效應再次具像化。
圖源pixabay
也有例外,黃浦區曾號稱是中考天堂,今年天堂塌了。
區高中分數線平均漲幅在10分左右,普高也漲了6分以上,墊尾的普高金陵中學大漲14.5分,最低分數線574分,高出普高線60多分。
從今年的卷勢看,即便普高線才513,但想上普高可能600+分才最穩妥。
今年四校平行志愿700分成了標配。
閔行區最卷,上四校712分及以上才有戲;緊隨其后的浦東、普陀、松江普遍710分,特別是浦東四校全面大漲3分以上。
上海中考即便命題是按照8:1:1易中難的梯度來設置考試題目,總分750,要考到700分或730分以上也絕非易事,700分的成績大概就是全市前3%到5%的水平。
中考成績公布后,高分學霸涌現,浦東進才實驗46個700+,楊浦、寶山、奉賢、普陀、虹口等隱藏著無數720分+選手,閔行區700+分也遍地開花,七寶鑫都最高分730分。
閔行區今年創了歷史紀錄,四校卷王中的卷王之外,市重、區重及頭部普高分數上漲,尤其市重點漲幅很大。區內5所市重點突破690分,尾部普高卻在下跌,兩極分化極為嚴重。
浦東也是兩極分化的區,四校710分左右,市重點基本上都在上漲,上海實驗和浦東復附703、進才中學696.5分,最底部的公辦普高下跌明顯。
徐匯區四校分數雖有下滑,但作為教育強區,其分數線都在705分以上,四分校復附徐匯、八大南模中學、新五虎位育中學均有小幅上漲,然而區屬高中也是全面下滑,普高分數線下降特別嚴重。
民辦高中分數線整體下跌也是今年上海中考的一大趨勢。
浦東至少10所民辦高中分數線都下降了,最少0.5分,最高是民辦光華中學,從去年的589分下降至今年的516分,暴跌73分。
分數上漲的是少數,上漲最高的是民辦康德,漲了42分,從521.5分增加到今年的563.5分;最低的尚德實驗從619漲到621分。
閔行區的文綺中學(613.5)、燎原雙語(571.5)、萬科雙語(539.5)、諾達雙語(513)的分數線均下降了9.5到23分左右,降幅最低的德宏學校(513)也少了5分。
徐匯區、青浦區、靜安區、金山區無一例外普遍下滑,寶山區的寶山華曜(513)足足少了63.5分。
松江區漲跌平均,下跌普遍在10分左右,漲幅最高的領科雙語(548)漲了29.5分,科德高級(549)增了28.5分。
這幾年國際關系緊張,經濟下行,在民辦高中或是國際學校高昂的學費面前,中產家庭不得不做出取舍,也越來越趨向穩妥化。
上海中考轉軌的呼聲似乎也在逐年下滑,堅定走國際路線的家庭會早早出國接受原汁原味教育,留在國內不想被分流的家庭則會提前好幾年轉軌,以便盡早適應。
實際上從國際學校的一些動作也能看出其中的動向,比如像是光劍和領科拓寬雙規制,開設國內班,讓學生高考和海外升學兩不誤。
還有些國際學校在三大國際課程之外,又加入加拿大OSSD、香港DSE等迎合不同家庭口味或是教育需求。
也有學校開設一人制課程,甚至部分名校到海外開分校招攬生源,維持生計。
總之,在教育高地的上海,失寵的民辦或是國際學校正在經歷著陣痛期。
升學方面跟體制內的高中一樣呈現著兩極分化的趨勢,頭部通吃,尾部只能靠小而美的服務取勝。
這也考驗著家長的認知和對孩子特點是否足夠了解。
深圳:公辦擴招5%,四大錄取率僅2.9%
深圳中考是深圳人的一大盛事。
相比北京改革的傷筋動骨,深圳今年雖說也有變化,但依然算是小打小鬧。
首先,物理和化學實驗操作納入中考,采取“現考后評”的方式,考試結果按10%分值計入相應科目中考分數,即物理實驗操作7分、化學實驗操作5分,中考總分仍是610。
其次,公辦普高以招收走讀調劑生這一途徑實現了擴招,這一變動在深圳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所謂的走讀調劑,即每個學生在12個普高志愿里面可以自由勾選4個“接受走讀”的選項。
如果不選,系統投檔時只會看學校住宿計劃的名額,名額沒滿就以住宿生錄取,滿了則自動跳到下一個志愿校。
走讀調劑最大的好處是學位增加,公辦普高率提升,學生被錄取的機會也就增加了。
與往年的四大對比,深圳中學從去年的1880人增加到了1970人,擴招了90人,其中走讀生名額有220個;
深圳實驗學校擴招了26人;
深圳市高級中學增加45人;
深圳外國語學校則要多招39人。
按照這一數字來算,公辦普高今年的擴招率都在5%左右。
說完變化,再來看看深圳今年中考實際戰況。
考生14.3萬多人,相比去年增加了大概8000名考生,其中中考大區福田、羅湖、南山、寶安、龍崗和龍華都在1萬人以上,尤其是寶安區和龍崗區,人數超3萬人。
2025年深圳高中階段的招生計劃是13.7萬個,比去年增加了約9000個,其中公辦高中計劃招生接近7.4萬人,較上一年增加約5000人。
估算一下,公辦普高率約52%,全市普高錄取率超73%。
這意味著即便公辦普高一直在想辦法增加學位,但在持續增加的人口數和中職分流政策面前,依然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近半數學生無緣公辦高中。
雖說今年中考人數創了新紀錄,但這樣的現狀還會延續多年。殘酷的分流和競爭也會跟著加劇,想要上頭部高中,家長和孩子誰也無法松口氣。
今年深圳四大錄取率降至2.9%,十大錄取率小幅度回升到6.7%;二十大僅約12.7%。
深圳的口號是“來了就是深圳人”,可是來了卻苦了無數孩子!
今年深圳中考考試內容也被詬病,很多人反映英語題型中規中矩,數學偏簡單,物化和語文整體中等偏上水平,歷史稍微有點難。
題目簡單,篩選性低,每個孩子都有大把機會,但今年不少學霸由于不細心或是認真對待,反而發揮失常了。
深圳中考公布成績時以比例劃定A+、B+、B、C+、C等級,今年等級線上漲了,相比去年,A+總分線漲了3分,A線上漲了8分,B+漲了15分。
具體到科目,數學和英語A+線漲幅最大,數學漲了5分,英語漲了3分,這與考生的反映較為吻合,而語文、物化、歷史的A+等級線不漲反降了1到5分,這也成為區分考生的關鍵科目。
要想上四大,總分不低于各科A+分數線相加之和,即568分,從網上統計看,今年深圳高分選手也是遍地走。
(圖|網友整理的部分區學校最高分)
據推算,深圳中考壓力會在2030年達到巔峰,面對高攀不上的普高,不甘上職校的父母都會將目光投向公立國際部或國際學校。
尤其是頂級公立國際部,其風頭超過頂級國際學校,一直是深圳想要獲得國際教育家庭的香餑餑。
最著名的公立國際部包括深圳中學、深圳外國語學校、深圳高級中學和深圳第三高級中學,南山外國語高級中學、深圳龍城高級中學、育才中學、翠園中學是近些年也開辦了國際部。
公立國際部學費遠低國際學校,依托公辦高中的優質師資和生源,校風佳。同時未來既能走高考進國內名校,又能去香港或是海外,全世界的大學都能選,而且升學質量高。
比如深圳中學國際部是美國方向的扛把子,今年80多名美本申請者,20人進了美本前10和藤校,與英國方向的老大哥國際學校深圳國際交流書院形成兩足鼎立的局面。
但多數公立高中國際部必須跨越中考這道坎,先達到本部的錄取分數線,再參加國際部的考試,要求并不低。
AI生成
公立國際部雖香,但數量極少,這也意味著競爭極為激烈,攀不上高枝的家長便提前投入國際學校的懷抱。
但深圳今年國際學校有些魔幻。
一個是一些老牌校院校招生冷淡,比如貝賽思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作為深圳乃至全國的頭部國際學校,深國交以往考試像“春運”,今年考試現場格外冷清。
這背后就跟學費太貴、國際局勢大變等原因緊密相連。
另外一個是新興民辦學校熱度頗高,比如身后有大廠騰訊坐鎮的深圳明灣學校今年宣講會一位難求。
這也間接說明了深圳家長在擇校一事上,既務實,又開明,對新事物有極高的接受度。
廣州:公辦普高淘汰率近50%,民辦公費班崛起
廣州也在經歷中考人數持續攀升的時代,據估計2032年將是高中入學人數的高峰,過去幾年即便普高學位年年新增,依然供給緊張。
今年廣州中考人數突破13.7萬人,創歷史新高,各類高中招生計劃總數為90476個。
估算下來,2025年廣州高中的整體錄取率約65%,公辦普高錄取率約為49%,公辦普高淘汰率控制在5:5,同在廣東,廣州分流機制比深圳還殘酷。
(圖|廣州中考內容)
今年廣州中考總分810分,成績會按照梯度線來劃分,考生往往以此來定位目標校。
普高第一梯度投檔控制線為707分,較上一年上漲了5分;以40分為間隔依次設定的第二梯度控制線為667分,第三梯度627分,第四梯度587分,第五梯度547分。
對比去年,今年高分段人數明顯多了:750分以上累計1004人(去年782人),710分以上有12865人,占比9.21%,700分以上累計17244人。
這意味著普高第一梯度線上的考生大約在1.29萬人至1.72萬人之間,占比不低于9.21%,今年廣州中考區分度不如上年。
普高錄取最低控制線為487分,相比去年的502分,降了15分。
487分是一條基礎門檻線,考生中考成績必須在487分及以上,才有可能被普通高中錄取。
今年中考490分以上累計96412人,占比69.02%;480分以上累計98826人,占比70.75%,即今年在普高錄取最低控制線以上的考生數量大約在9.64萬至9.88萬人之間,約占70%,相比去年分數線對應的最低控制線以上的考生,今年人數明顯增多了。
這也說明擴招起作用了。
今年廣州各類高中招生計劃90476個,相較2024年新增10060個,增幅12.5%,其中今年公辦普高學位68872個,民辦普高計劃招20290個,可見中考人數上漲,普高擴招是必然。
在廣州,公辦普高備受關注之外,民辦公費班也是個香餑餑。
今年一大特色便是民辦公費班增幅顯著,招生計劃從去年816個增加到1314人,比去年多了498個,漲幅高達61.03%。
民辦普高開設公費班的數量也在增多,今年共計29所開設,招生人數最多的思源學校已達到100人,第二和第三多的明珠高級中學、南方學院番禺附屬中學分別招90人和72人。
民辦公費班是以公辦學校的學費(最高不超過1175元/學期)享受民辦學校的優質硬件和師資,這是廣州民辦校的大膽嘗試,希望通過降低高昂學費成本來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加入。
于學生 而言,是極具性價比的選擇,于學校而言,好生源約等于好戰績,帶動未來招生。
不過想就讀民辦公費班絕非易事,錄取分數一般在第一至第三梯隊之間,部分學校分數接近或是達到公辦優質校的水平。
以去年中考情況為例,廣州市黃廣附屬學校以706分斷崖式登頂,達到第一梯度。
還有7所在第二梯度招生,6所在第三梯度,最低的廣州思源學校為583,超普高線80多分。
這也說明,想要靠民辦公費班保底,中考總分達到600分左右才有希望。
民辦公費班的增加以及分數線不斷沖高,也正是廣州國際學校市場降溫的一大信號。
(圖源|廣州市教育局)
性價比成為關鍵詞
談到北上廣深中考的共同點,人數屢創新高外,“性價比”正在成為四城家長最在意的共同關鍵詞。
四城普高率雖有些許差異,但巨大的普職分流壓力是真切的存在。
當這種分流焦慮又遇上留學鍍金變泡沫的現實后,家長開始審視每一份的投入產出。
國際高中本就是教育產品,家長看重性價比,它們自然也就精準投喂,越來越強調性價比,最明顯的就是學費的變化。
AI生成
不管是公辦國際班,還是民辦學校,它們的學費都呈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
上海10所公辦國際班學費性價比超級高,大部分按照公辦標準收費,今年依舊維持在每學期1500到2000元,不額外收取出國課程的費用。
北京公立國際部每年8萬到15萬之間,已經連續幾年未漲價,三年讀完的學費相當于外籍和民辦學校一年的開支。
民辦國際高中的學費也在普遍下降或是跟上一年保持一致。
今年廣州共44所民辦高中招生,只有實驗外語學校、海珠中學、廣州市斐特思學校這3所學費上漲了。
廣州龍濤外國語、央美現代高級中學、華萬高中、黃廣牛劍4所下滑,其余學費不變。
上海類似,七寶德懷特增加了2萬元,平和降低1.6萬到18.4萬一年,其余學校維持原樣。
學費上做出讓步外,民辦學校還會用高額獎學金、入讀折扣來吸引中考學生。
比如北京海淀凱文獎學金入圍條件是中考分數460分以上,相當于海淀中考前30%的學生;新英才學校的要求是中考470分以上免三年學費、單科滿分一次性免1萬學費等。
中考補錄環節更是民辦學校搶人的關鍵期。
上實劍橋中考660分以上可以直接免筆試;上海新紀元學校的免試要求是中考650分、英語130分及以上;650分以上免筆試報考宏文學校等。
(圖源|燎原雙語學校)
可以說在生源危機面前,民辦學校“無所不用其極”。
不過,國際學校福利多多,也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對于多數普通中產而言,盲目砸錢或是純粹逃避高考的時代已經是過去式。
再加上經濟放緩后,北上廣深接連發生國際學校倒閉、關停等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了靜觀其變,變得更為理性。
孩子是不是上國際學校的那塊料?英語能力是否突出?有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和明確的目標感?這場關乎孩子未來的決策,性價比背后不只是金錢,更是孩子的適配度。
這也倒逼著國際學校去反思:誰才是自己真正的“金主”,又該提供何種特色化服務來建立自己的護城河。
當國際高中進入存量時代,其發展任重道遠。
既要與公辦名校爭奪優質生源,又要直面家長的靈魂拷問,但換個角度想,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編輯:蘿拉
排版:湯包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