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賡續,弦歌不輟。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7月19日,央視《城市風華錄》昆明篇播出。節目中,央視“風華團”跟著大翠湖歷史人文旅游圈,走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追憶聯大往事。
西南聯大舊址。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這是《西南聯大校歌》。
校歌歌詞精煉、典雅,始嘆南遷流離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后勝利之期望,集中反映了聯大精神,表達了對中國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念。80多年過去,現在聯大校友聚會也必定要高唱校歌。
西南聯大歷史資料。
時間回到上世紀30年代,抗戰烽火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組建長沙臨時大學,之后輾轉數千里到達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自此,聯大師生開始了結茅立舍、弦歌不輟的“教育救國、讀書報國”之路。這所僅存8年多的學校,培養出8000多名學生,走出楊振寧、李政道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趙九章、屠守鍔、鄧稼先等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和170多位院士、百余位文化學者等一大批棟梁之材,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西南聯大校訓“剛毅堅卓”。
聯大師生在昆明傾力扶持教育事業,參與發展建設;昆明老百姓也竭盡所能為聯大師生提供幫助,形成了“校地互動”特色。如今,昆明仍保存著眾多與西南聯大遷徙、辦學以及從事學術研究和革命活動等相關的歷史遺跡,尤其是在東北郊的龍泉鎮、西北郊的大普吉村與城南的呈貢縣形成3個大家云集的文化中心。
西南聯大博物館外景。
西南聯大中文系校友、當代作家汪曾祺在回憶母校時曾感慨道,西南聯大對昆明這座城市的浸潤,早已超脫具象,它化作一種獨特的氣質與魂魄,真正地融入了城市的一呼一吸。這種影響,也成為昆明精神圖景中永恒的底色,無聲地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格調與靈魂。
許淵沖在《昆明尋夢》里寫道:“藍天白云何處見?遠在滇池洱海邊。”詩人馮至在散文《昆明往事》里寫道:“如果有人問我,‘你一生中最懷念的是什么地方?’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是昆明’。”聯大師生留下的關于昆明的文字,也勾勒出一條條昆明游覽線路。“我經常會從朱自清、汪曾祺等大家的書作中尋找昆明的影子,然后對照著來老街巷一探究竟。”市民楊女士說。
西南聯大原教室。
聞一多與朱自清等長期生活過的舊居,梅貽琦日記中每逢夜晚便“涼月滿階,花影疏落”的舊居,梁思成、林徽因舊居等散落在昆明各地的聯大教授、名人舊居以及西南聯大舊址,不僅成為昆明城市歷史的一部分,也成為市民、游客喜愛的景點。大家在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追尋“剛毅堅卓”的聯大精神,汲取拼搏奮進的力量。2024年,西南聯大博物館接待觀眾120.8萬人次,年參觀人數首次突破百萬;提供線下講解服務8000余場次,聽眾達42.8萬人次。
游客在西南聯大博物館有序參觀。
2020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昆明市推出以西南聯大博物館為起點的“回望西南聯大游線路”;2022年,昆明市開展龍泉古鎮博物館群落建設專項研究,聚焦10余處西南聯大科研、文化機構舊址與數十位教授、學者的事跡;2024年,昆明市召開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明確重點打造大翠湖歷史人文旅游圈等6條“黃金旅游線路”……
西南聯大校徽。
賡續城市文脈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歷史文化名城昆明,正踐行以文塑城的理念,不斷探索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打造大翠湖歷史人文旅游圈等6條“黃金旅游線路”,孕育開放包容、團結和諧、雅俗共賞、休閑“好在”的城市氣質,加快建設成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來源:昆明發布
撰文:李思凡
圖源:昆明日報資料圖
制圖:張偉
編輯:陳燕
校對:王儀
編審:沙蘭梅
終審:周健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