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張大爺最近有些煩躁。家人發現他總是下意識地用手去揉耳朵,還經常發呆,似乎聽不清大家說話。女兒問他:“爸你是不是耳朵進水了?”
張大爺擺擺手:“就是有點癢,耳鳴,老毛病了。”
幾天后,他開始覺得耳朵像是堵住了,有時候甚至一陣陣劇痛。這回他終于去了醫院做檢查。
醫生看完檢查結果后一臉嚴肅:“您的耳朵問題并非普通炎癥,建議盡快做進一步影像學檢查,排除惡性腫瘤。”
女兒在旁邊瞬間傻了眼:“耳朵出點毛病,怎么就和癌癥扯上關系了?”
但現實是,很多重大疾病,尤其是早期癌癥,真的可能通過耳朵先發出信號。
別讓忽視,成為疾病惡化的幫兇。尤其是下面這幾個癥狀,如果你也中招,一定要提高警惕!
耳朵的異常,可能是身體“全身疾病”的信號
很多人把耳朵的不適當成小事,但在醫學角度來看,耳朵異常其實是全身系統性疾病的“前哨站”,尤其是以下這些表現,可能遠不是你以為的“小病”:耳鳴不斷,尤其是單側持續,警惕惡性疾病
如果你近段時間總覺得耳邊“嗡嗡響”、像有蟬在耳邊叫,甚至一側聽力下降,一定要加倍重視!
醫學研究顯示,耳鳴常常是鼻咽部腫瘤早期的信號,尤其是鼻咽癌累及咽鼓管開口時,容易導致單側耳鳴、耳悶、傳導性耳聾。
數據顯示,約6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在確診前曾有單側耳鳴和持續性的堵耳感,但90%的人最初都沒當回事。
耳后硬塊,或是淋巴系統求救信號
摸摸自己耳后,是否有無痛、漸大的硬塊?
這不僅可能是淋巴異常增生,還可能是癌癥侵犯淋巴結的表現。
如果這種硬塊不痛不癢、還越來越大,要警惕是否是頭頸部腫瘤或鼻咽癌早期轉移征象。
耳朵發癢,卻“怎么掏都不行”?當心神經性病變或皮膚癌變
如果是外耳道濕疹、真菌感染,那經過治療往往都能緩解。
但若是長時間瘙癢、甚至伴隨著皮膚顏色變深、耳廓起斑點或疙瘩,又掏不出耳屎,這一點都不能掉以輕心。
有醫生指出,這種情況可能是神經系統或皮膚系統疾病的早期癥狀,甚至是皮膚癌變征兆。
除了表現,更要警惕這些“傷耳”行為
很多人對耳朵的照顧遠不如眼睛和胃,但偏偏這些“壞習慣”,正讓耳朵承擔額外的風險:
頻繁掏耳朵
掏得越勤,問題越大。耳屎本就有天然殺菌、保濕作用,經常掏反而容易破壞耳道屏障,引發感染,反復炎癥也會影響咽鼓管、甚至增加腫瘤風險。
長期戴藍牙耳機/耳塞
長時間封閉耳道,等于是給細菌創造了溫床。不僅影響聽力,還可能造成耳鳴、耳悶、內耳微環境紊亂。
忽視感冒、鼻炎一類“小病”
慢性鼻炎、頻繁感冒的人,很容易導致分泌性中耳炎,長期炎癥刺激若控制不當,也可能造成局部細胞變性。
過度擤鼻涕/抽煙/熬夜
這些生活習慣看似無關緊要,實則都會影響耳部血液循環和神經狀態,進而誘發耳鳴、耳聾,甚至為腫瘤發展提供土壤。
想早發現、早干預?做到這3點,讓耳朵自己“遠離癌”
別忽視“單側”癥狀
一邊耳朵持續耳鳴、發癢、聽不清、悶脹,另一邊正常?這種情況往往比雙側更危險。尤其是單側持續超過2周的耳鳴或聽力下降,務必及時就醫,尤其中老年人要高度警惕。
發現耳后腫塊,別拖
很多人習慣“等等看能不能自己消”,但耳后腫塊如果2周內不縮小、反而變硬、變大,必須盡快就診,排除腫瘤性疾病。
規范用耳,養成良好習慣
別亂掏耳朵,耳道本身有自凈功能,清洗外耳廓即可,掏耳朵反而容易傷害耳道內壁。
控制藍牙耳機使用時間,建議連續使用不要超過1小時,每次間隔休息10~15分鐘。
很多耳鳴是神經性耳鳴,與壓力大、焦慮、睡眠差密切相關。每天保證7-8小時充足睡眠,是對耳朵最好的呵護。
醫生提醒:大病來臨前,身體常常“偷偷告訴你”。而耳朵,正是最早開口的器官之一。
別等到癥狀加重才慌張求診,很多癌癥、心腦血管疾病早期都悄無聲息,只有細心的人才能更早發現。
如果你或家人最近出現耳鳴、聽力下降、耳后腫塊等問題,千萬別抱僥幸心理。建議盡早前往正規醫院耳鼻喉科就診,必要時配合影像學和腫瘤標志物檢測,以排除潛在風險。
健康,其實就藏在你對身體“微小異常”的重視里。今天開始,不妨就從“關注耳朵”這件小事做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