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旬,上班族小雨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耳朵聽力急劇下降,而且耳鳴聲嚴重,于是前往醫院就診,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醫生介紹,突發性耳聾發病時來勢兇猛,毫無征兆,如果不抓住黃金72小時治療時間,越往后拖延,越可能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失。
一覺醒來,她以為耳朵被灌了水
回憶起自己耳朵出現問題那天,小雨仍舊有些不敢相信。當時早上起來,她就感覺聽力出現了問題,像是人站在急劇上升的電梯里,耳朵突然有了負壓,又像是耳朵被灌了水,所有的聲音都離自己很遙遠。
“當時覺得可能是神經衰弱引起的。”小雨解釋,一直以來,她經常加班、熬夜,盡管工作疲憊,但她都習以為常,覺得只要有空休息一下,就能好轉。結果到了當天下午,小雨發現耳鳴情況加重,接聽電話也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么,這才擔心起來。可是由于當天工作太忙,小雨硬撐到第二天才請假前去醫院就診。
就診后,醫生告訴她,她患上了突發性耳聾,并要求她住院接受治療。“感覺天塌了,擔心會治不好。”在此之前,她從未了解過突發性耳聾這一疾病,也從沒想過這病會盯上自己。
醫生正在查看患者情況。
黃金72小時,聽力恢復的關鍵
據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耳科組組長、主任醫師譚頌華介紹,突發性耳聾指的是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近年來,我國突發性耳聾發病率有上升、年輕化的趨勢,“近段時間以來,只要出門診,起碼會有四五個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前來就診。”譚頌華表示,很多人一聽到突發性耳聾這個病,就以為是耳朵聽不見聲音,永久性失聰,但實際上,突發性耳聾指的是伴隨著耳鳴聲、眩暈感的一種聽力下降。
當耳朵出現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或者頭暈伴隨嘔吐,并且持續數小時沒有緩解,則需要警惕了,很可能已經患上了突發性耳聾。譚頌華建議,如果發現了上述情況中的一種,需要及時就醫,不可拖延,“要抓住黃金72小時治療時間。”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出現突發性耳聾后,最佳治療時間為72小時,治愈率可達到70%~80%,而超過兩周,雖然有希望恢復,但有可能會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傷或頑固性耳鳴。
今年高考期間,一名16歲女孩便患上了突發性耳聾,但為了考試,她一直堅持著,直到高考結束才在父母陪伴下,前來治療,目前仍舊在接受治療中。而一名突發性耳聾的白領在發現情況的當天,便前往醫院就診,經過一周左右的治療,已經康復。
生活中這小細節,容易損傷聽力
造成突發性耳聾的原因很多,其中,過度疲勞,心理壓力過大及精神刺激,飲食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均有可能造成突發性耳聾。譚頌華介紹,突發性耳聾患病群體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0~40歲,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也容易患上這種疾病。
在生活中,應該怎么防范突發性耳聾?譚頌華建議,首先在生活中,要盡量做到合理作息、飲食規律、加強鍛煉。如果長時間加班工作,則應當在忙碌過后盡量給自己找時間休息。
其次,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聽力,遠離噪音比較嘈雜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去到一些比較嘈雜的環境,可以佩戴一個降噪耳機。在用耳機聽音樂時,不管是哪種耳機,都應當遵循“60/60” 原則,即耳機的音量不要超過60分貝,連續佩戴耳機不超過 60 分鐘,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而且,盡量選擇音質好、舒適度高的耳機,像一些降噪耳機,如果正確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界噪聲干擾,從而降低大家對耳機音量的需求。
此外,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情緒緊張,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減少血管性聽力損傷風險。譚頌華強調,突發性耳聾雖然能治愈,但也有復發的風險,因此,當患者被治愈之后,更加要注意個人生活節奏和規律,增強自身抵抗力,避免再度患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