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有座“僧王府”
文/劉宏杰
科左后旗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科爾沁草原上熠熠生輝。這里不僅風光秀美,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脈絡,在吉爾嘎朗鎮就有著一座歷經三百多年滄桑的“僧王府”。
“僧王府”全稱僧格林沁王府博物館(現已更名為:通遼市科爾沁民俗歷史文化園),坐落在科左后旗吉爾嘎朗鎮,因其為清代愛國將領僧格林沁居住而得名。王府修建于1738年,九十九棟的規模曾經是草原上規模宏偉的建筑群,后因歷史動亂以及年久失修等客觀原因,讓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王府漸漸變得黯淡。為加快旅游發展的步伐,2013年科左后旗在王府遺址的基礎上開始破土,按照中路五進、東西各四進的原有規模進行一比一復建,在近10年的建設下,王府現已初具規模。
0
一面長達10余米的巨大影壁墻嚴嚴地把福氣護在了王府當中。望向王府大門,朱門之上雕梁畫棟、氣派非凡,走進院內青磚黛瓦、古樸別致,崇圣殿內莊嚴肅穆,為了追求真實感,王府內的所有家具均選用上乘品質的紅木并根據明清家具的特點進行復刻,屋內盡顯華貴之氣。走入恭勤殿內,一座青銅材質的僧格林沁雕像陳列于大殿當中,大殿兩側的墻壁用浮雕的藝術形式記錄了僧格林沁戎馬一生的經歷。
清朝時期,大殿兩側的偏殿也都是重要的辦公地點,現在這些偏殿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蒙古民俗、科爾沁部落的變遷,僧格林沁參加過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這些歷史資料與珍貴歷史文物都陳列在展館之內,晚晴風云中的血淚情仇也在解說員的口中娓娓道來。
王府中路的第三進院和四進院均為1738年所建造,這也是原來王府唯一保留下的14間房屋,2006年被評為全國(第六批)重點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建,現已對這14間房屋進行了加固裝修,更值得一提的是,這14間房屋地下所修筑的“地火龍”至今還能正常使用,透過厚厚的鋼化玻璃,依然能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偉大。
清朝的王宮貴族皆崇尚佛教,僧格林沁本人年幼時也曾有跟隨喇嘛學習的經歷,所以中路的最后一進院落為僧格林沁禮佛堂所在,禮佛堂內三尊從尼泊爾定做的精美佛像被供奉在石臺之上,禮佛堂的兩側更是安放了象征著吉祥如意的轉經筒,往來的游客們在參佛過后,也不忘轉起經筒走出佛堂。
在王府中路的兩側各自設置著一條幽深的長廊,這是王府設置的消防通道,同時也象征著王權等級制度的森嚴。王府西路的四進院落原本為內務府大堂所在,札薩克、舍會用于召集大型會議的場所,現在這些房屋殿堂主要用于王府博物館館藏文物展示。
展館之內陳列著精美的金、銀、玉石、琺瑯器,在科左后旗本地出土的陶器、瓷器上那歲月的年輪更是見證了草原大地上幾千年的風云變幻。互換煙壺是蒙古族人古老的習俗,也是最普通的相見禮,以表示敬意、友好。鼻煙壺在蒙古人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在展廳中就陳列著從民間收集而來的大量鼻煙壺,玉石的、瑪瑙的、琉璃的、陶瓷的……真可謂琳瑯滿目,讓游人大開眼界。
王府的東路,原為王爺的私人生活區域,踏進那四進庭院腦海當中突然出現了宮廷劇中的場景,仿佛那王爺正在院子當中與福晉飲茶談心。當年,清廷為了穩固政權而設立了滿蒙聯姻的制度,所以蒙古王爺大多會娶清廷的公主為妻子。出身高貴的公主遠嫁到這草原上,也自然會得到王爺的重視,所以公主所住之處屋內的陳設可謂相當奢華。
蒙古族號稱是“馬背上的民族”,所以在東路院落中的展館內也能看見各式各樣的馬具,博物館更是以真實比例還原了馬廄,透過玻璃窗各種模具真是栩栩如生。
一部晚清史,就是一部血淚史,在此參觀既能領略民族文化,更要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東進院落里現在專門設置了愛國主義宣講室,暢游過后靜下心來,在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更能凸顯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整個王府之內不僅建筑宏偉、文物眾多,院內還培植著銀杏、糖槭等珍貴樹種,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那果實壓滿枝頭的海棠樹,盡管經受了冬季的冰霜,可上一年的果實如紅寶石一樣綻滿枝頭,直到第二年春暖花開再次開花結果,就這樣周而復始,鳥兒不時落在枝頭放歌,這也讓這深府大院里多了一絲生機,當游完之后走出王府大門,一身的輕松愉快。
原文刊于2023年2月23日《通遼日報》旅游版
作者介紹
劉宏杰,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人,職業教師,業余新聞報道,興趣愛好廣泛,思維敏捷,目光銳利,喜歡探索人間萬象,解讀生活真諦。
來源 │歲月與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