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看完了,聊聊我的感受。
這部影片以驚人的克制,將民族最深的傷疤揭開,卻不是為了展覽痛楚,而是為了證明:血痕會干涸,瓦礫上會重建新城,但遺忘才是對亡魂真正的屠殺。
影片的視角落在一間名為“吉祥”的照相館。郵差阿昌、翻譯王廣海、演員毓秀等七人被困其中,為換取通行證被迫替日軍攝影師伊藤沖洗膠卷。
當(dāng)底片在顯影液中浮現(xiàn),砍頭、活埋、奸淫的畫面如毒刺扎進(jìn)瞳孔。
歷史在此刻顯影——1938年1月,真實存在的15歲學(xué)徒羅瑾在南京估衣廊的華東照相館,正是如此冒死加洗了日軍暴行照片。他制作的相冊封面上,兩顆心臟被利刃刺穿,右上角一個血寫的“恥”字,至今仍烙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京字第一號證據(jù)”上。
電影沒有刻意渲染血腥,卻讓一本相冊的重量壓得人窒息。
這種克制貫穿全片。
日軍拍攝“親善照”時,當(dāng)街摔死啼哭的孩童,王廣海麻木地?fù)炱鹗w遞回母親懷中,鏡頭平靜如記錄儀;照相館眾人蜷縮在象征祖國山河的布景前,輕念“北京故宮”“杭州西湖”“武漢黃鶴樓”,一句“大好河山,寸土必爭”低語勝過炮火轟鳴。
最震撼的是對伊藤的塑造——這位出身貴族的日本兵,舉止斯文,會為弄臟手套皺眉。他彬彬有禮地指揮屠殺,用相機(jī)替代槍炮完成對南京的凌遲。
當(dāng)導(dǎo)演申奧將歷史上的日軍“親善照”與電影畫面并置,從人物站位到角度毫厘不差,我們猛然驚覺:暴行最恐怖的包裝,正是披著文明的虛偽。
歷史的顯影需要勇者守護(hù)。
羅瑾藏匿相冊三年,轉(zhuǎn)移時將它塞進(jìn)毗盧寺廁所墻縫;吳旋(原型吳連凱)發(fā)現(xiàn)后,將其藏入佛像底座下的暗格。
電影中,阿昌們用烙餅藏底片,以身體掩護(hù)相冊穿越火線。這些微渺個體在至暗時刻的覺醒,讓罪證刺破時光——1947年,相冊成為審判戰(zhàn)犯谷壽夫的鐵證;2015年,它隨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
散場時,鄰座男孩仰頭問母親:“中國贏了嗎?他們安全了嗎?” 孩子們的問題,恰是歷史最本真的回響。
片尾,廢墟中的南京城與今日繁華街景交疊。貢院街上人流如織,當(dāng)年照相館所在的街巷,如今飄著咖啡香。
申奧導(dǎo)演借一位南京攝影師的靈感完成這組鏡頭,仿佛在說:那些傳遞真相的普通人,早已為我們埋下彩蛋——走出影院時,看見的每一縷陽光、每一張笑臉,都是他們用命換來的續(xù)章。
難怪燈光亮起,全場無人離場,#南京照相館燈亮了沒人走# 在熱搜上灼燙。
此刻,歷史不是教科書鉛字,而是血脈里的潮涌。
遺忘始于粉飾,終于背叛。
當(dāng)《南京照相館》以像素級復(fù)刻還原城墻磚紋、街道風(fēng)貌,甚至復(fù)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的城磚,它讓每一塊磚都成為刻滿姓名的紀(jì)念碑。
這是一部能經(jīng)得住時間考驗的電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