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蘇新聞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電影《南京照相館》7月25日正式上映。在當年血雨腥風籠罩下的南京城里,一家南京照相館的暗房既是一群普通人的避難所,也是守護歷史真相的隱秘陣地。
影片《南京照相館》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1938年,在南京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內,15歲的學徒羅瑾冒著生命危險,秘密沖洗加印了日軍拍攝的記錄日軍暴行的照片;隨后,他與愛國青年吳旋接力守護這些珍貴影像。這份浸染著鮮血與勇氣的“京字第一號證據”,最終出現在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上,成為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的重要證據。
1938年1月,時年15歲的照相館學徒羅瑾在沖洗日軍軍官送來的膠卷時,被底片上觸目驚心的暴行畫面所震驚!砍頭、活埋、奸淫……這些罪惡的瞬間讓年輕的羅瑾激憤難平。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原館長、研究員馬振犢說:“日本軍官拍下這些照片,完全是為了一種娛樂和一種發泄。羅瑾把日本軍官送來的底片沖洗出來以后,發現這些照片全是屠殺中國人的場景,非常之血腥殘忍,當時他也受到了比較大的震撼。他精選了16張做了一個相冊,而且自己為相冊做了封面,上面畫了滴血的心,還有一把刀插在心上面。他的意圖是把這些日本人自拍的屠殺中國人的照片,作為一種歷史證據留下來。”
在當時,私藏這些反映日軍暴行的物品是非常危險的,但羅瑾仍將這本相冊秘密保存了兩年多。
馬振犢說:“因為保存和攜帶方面的問題,這些照片都是一寸很小的照片,這些照片在羅瑾這兒一直被秘密隱藏到1941年。羅瑾后來因為生活所迫,就報考了汪偽政府的一個通訊隊,通訊隊就在毗盧寺舊址附近。他就把這個冊子藏在廁所土墻上面,掏了一個洞把相冊放進去,然后又把土塊恢復原狀。而且羅瑾還很不放心,因為牽涉性命攸關,所以他隔三差五都要去檢查。有一天他去檢查的時候,忽然發現磚塊被人挪開了,相冊也沒有了,所以他當時大吃一驚,生怕禍事臨頭。于是他在考慮以后,就悄悄離開了通訊隊,跑回湖南老家去了,他是去避禍的。”
羅瑾因相冊離奇失蹤而離開南京,這本承載著民族血淚的相冊,戲劇性地出現在毗盧寺的草叢中,被羅瑾的通訊隊同學吳旋發現。
馬振犢說:“吳旋撿回來以后,一看相冊的內容也是大吃一驚,又把相冊藏在毗盧寺大佛的肚子里面,又藏在他的家里面等等。幾經輾轉周折,相冊一直保存到1945年抗戰勝利以后。”
1946年,家住南京四條巷的吳旋終于等到了正義的曙光。當時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征集證據,吳旋毅然向當時的南京市臨時參議會呈獻這本用生命守護的相冊。在呈文書中,他寫道:“經無數困苦,始終未忍遺棄,以便將來供與敵人清算之資料……今聞貴會有搜集敵寇罪行、偵訊戰犯用,特將該項材料檢出,請代送有關機關,使殘暴敵寇得以明正典刑。”字字泣血,句句鏗鏘。最終這本相冊成為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的“京字第一號證據”。
馬振犢說:“到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兩位老人還在南京見過面,兩個老人見面都是非常激動、非常感慨。他們為這個民族、為南京人民,做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保存了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實記錄。這不僅是要有遠見有膽識,還要有豁出命不怕死的精神,才能把資料保存下來,所以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吳旋、羅瑾兩位老人分別于1998年和2005年去世,他們留給世人的這本無比珍貴的相冊,被珍藏于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并于2015年10月9日,與國內各檔案機構所存其它南京大屠殺檔案一起,成功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記者| 方晨 徐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