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談判室內,俄烏代表再次坐到了談判桌前,然而原本計劃數小時的會談僅持續不到一小時便草草收場,雙方代表連表面客套都難以維持。
表面上是為推進戰俘交換,但當觸及停火與領土主權等核心議題時,立刻陷入死胡同,誰都不愿意退讓,然而談判的失敗留下的是比戰火更難撲滅的外交僵局。
談判崩盤
談判桌降至冰點的氛圍折射出戰場上的熾熱,烏方提出首腦會晤的試探被俄方視為“政治表演”,直接踩中了俄方紅線,俄方代表梅金斯基的發言不留情面,稱“協議談不攏,普京就不會見澤連斯基”。
這場外交潰敗早有預兆,普京早已明示,俄羅斯目標并非簡單停火,而是要“消除導致局勢惡化的根源”,俄軍在紅軍城方向集結超16萬兵力,意圖在特朗普劃定的50天“最后通牒”前,盡可能擴大控制區。
反觀澤連斯基的處境雪上加霜,就在他奔赴談判時,烏克蘭國內17座城市爆發抗議,“澤連斯基下臺”的標語貼滿基輔街頭。
反腐法案引發的政治海嘯,讓這位戰時總統的合法性遭受空前質疑,前線的節節敗退更讓民眾耐心耗盡,烏軍部隊頻頻報告補給短缺、戰斗力滑坡。
另一邊美國對這位“代理人”的耐心似乎也已耗盡,爆料稱特朗普政府正密謀以烏前總司令扎盧日內取代澤連斯基。
而這個信號在2月28日白宮會晤時就已顯露,特朗普與澤連斯基激烈爭吵,聯合記者會臨時取消,礦產協議未能簽署。
美方甩鍋游戲
談判破裂不到24小時,華盛頓的矛頭突然調轉方向,7月22日,美國駐北約代表馬修公開指責中國“購買俄羅斯石油等同于資助戰爭”,要求中國“承擔道義與實質責任”,甚至威脅對中國油氣貿易實施100%的“二級關稅”。
但這種指責在外交邏輯上站不住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迅速反擊,中俄正常貿易不違反任何國際法,中國從未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武器。
美國只記得盯著中方不放手,卻閉口不提自己做的事,從“標槍”導彈到F-16戰機,向烏克蘭輸送的武器源源不斷。
而這場“甩鍋”行為實則是多國聯動的組合拳,短短72小時內,29國接連對華發起制裁,歐盟將中俄邊境的兩家中國農村商業銀行列入制裁名單,美國則對中國陽極級石墨加征160%的復合關稅,這種關鍵電池材料中國供應全球六成份額。
中方緊接著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反制,駐歐盟使團直言制裁“性質極其惡劣”,若歐盟不撤銷,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商務部更暗示可能限制對美國石墨和稀土出口,并在進口安檢領域加壓。
各方博弈與底牌
特朗普政府的焦慮已寫在臉上,競選時承諾“50天內結束戰爭”的豪言,上任半年仍無進展,施壓俄羅斯無效后,中國成了替罪羊,財政部長貝森特甚至威脅將“中俄能源合作納入中美談判”,試圖用貿易大棒逼中國就范。
中美博弈之間,普京卻冷冷的為自己籌得更多的籌碼,俄軍持續空襲與兵力集結,顯露出以戰逼談的戰略意圖。
除此之外,普京手中還有兩張王牌,9月訪華行程已經定下,以及勢在必行的“普特會”試探美國底線。
而北約的冒險沖動更加劇了局勢的危急,德國援助愛國者導彈、法國在烏生產無人機,美軍軍官放風“北約能快速占領加里寧格勒”,俄方立即警告這將觸發全面報復。
反倒是澤連斯基的掙扎透出悲涼,他曾提出辭職條件,除非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招看似將了美國一軍,實則暴露其虛弱本質,一個需要外部決定領導人去留的國家,已難言真正主權,澤連斯基的命運仿佛已成大國博弈的炮灰,而美國需要的不過是個聽話的談判籌碼。
參考資料
美國常駐北約代表污蔑:中國想用俄烏“拖住”美國 觀察者網2025-7-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