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安化云霧繚繞的茶園,到內蒙古西烏珠穆沁廣袤無垠的草原,一片茶葉穿越四千里關山,串聯起一段正在蘇醒的文明記憶。7月24日,當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的牧民們捧出熱氣騰騰的奶茶,迎接遠道而來的湖南客人時,“片葉度關山——萬里茶路中國行2025”大型人文采風活動,在歷經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六省區的漫長跋涉后,終于抵達終點。
草原的碧綠與天空的湛藍在天際交融,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在無邊的綠毯上。
△草原的碧綠與天空的湛藍在天際交融 攝影/宋小平
氈房茶暖:一片茶葉的時空對話
蒙古包內,銅壺咕嘟作響,奶香與茶香氤氳升騰。當萬里茶道中國行的隊員們躬身踏入溫暖的氈房,牧民照日格圖一家正將搗碎的安化黑茶磚投入沸騰的奶鍋。女主人手中的茶磚,正是二十余天前從湖南安化啟程時,茶農們親手題寫“愿此茶如駝鈴,再響草原路”的“出征茶禮”。
滾燙的奶茶注入鑲銀木碗,一位湖南客人輕啜一口,驚嘆道:“安化黑茶的沉厚木香與草原鮮奶的甘甜,竟能如此完美交融!”
△牧民照日格圖熱情接待湖南的客人
帳外,草原如海般綿延,西烏珠穆沁旗的夏風輕拂過古老的勒勒車轍。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學英指著遠處草甸深處若隱若現的痕跡,感慨道:“看那草叢間的車轍印痕,誰能說清三百年前運茶的馬隊、駝隊是否曾在此歇腳?” 這番話語,讓隊員們凝視的目光里平添了一份歷史的深邃與厚重。
彼時茶農以墨為愿,今日草原以乳相迎。茶磚碎裂的瞬間,木香與乳甜在熱氣中纏繞升騰,恰如一場跨越山河的文明擁抱。
作為本次活動的終點,西烏珠穆沁旗地處錫林郭勒草原腹心,享有“天堂草原”的美譽。這里是內蒙古唯一匯集九大類型草原的地區,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搏克健將搖籃、蒙古長調之鄉、民族服飾之都、游牧文化之源”。
古道轍痕:茶葉堆砌的草原商貿史詩
采風隊伍踏入西烏珠穆沁草原,腳下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訴說著萬里茶道的滄桑往事。這片位于內蒙古高原東部的沃野,曾是中原通往蒙古高原與西伯利亞的戰略咽喉。
在烏蘭五臺景區,講解員指向山腰處一條蜿蜒的古道介紹:“這里便是當年駝隊進入西烏旗的必經咽喉。哈拉嘎廟鼎盛時期,年耗茶葉價值高達20萬銀元,寺廟畜群逾三萬頭,晉商萬盛魁、聚義和等十大商號在此常駐經營。”
△烏蘭五臺景區的敖包 攝影/宋小平
清代《蒙古游牧記》記載其“控扼朔漠,東接興安,西連察哈爾,北通喀爾喀”的樞紐地位。從張家口到西烏珠穆沁旗,駝隊需艱苦跋涉20至30天,這里成為商隊補充糧草、休整隊伍、交換物資的關鍵中轉站。
在烏蘭五臺景區的茶博物館,一件蒙著牛皮的商票信匣揭開往昔崢嶸。講解員輕撫展柜:“這是旅蒙商的‘票子’信用體系——牧民憑商號票據可隨時兌換商品,草原的信任比契約更重。”
△茶博物館里展示豐富的茶具、茶產品
最動人的是一套樺樹皮茶碗。“商旅缺水時,用它融雪煮茶。”講解員捧起輕如羽的茶具,“牧民將其揣在胸前衣兜,讓遠行者帶走草原的溫度。”
商貿的繁榮讓草原集市人聲鼎沸。自18世紀起,西烏珠穆沁旗便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定期集市。晉商賬簿記載:每年春秋兩季,中原的茶葉、絲綢、瓷器與草原的羊毛、皮革、奶制品在此匯聚交易。至19世紀中葉,僅此地每年中轉北運的茶葉就達數十萬擔之巨。
△烏蘭五臺景區
站在這里,仿佛能看見昔日商隊用茶刀分茶的場景——旅蒙商總結的“茶品比例歌謠”至今仍在草原傳唱:飲食物品占二成,服裝布料占三成,日常生活用品占二成,生產資料占三成。
多元文化也在此碰撞融合。隨著茶道的興盛,漢族商人定居于此,與蒙古族牧民通婚聯姻。中原的農耕技術、節慶習俗也隨之傳入草原,豐富了游牧文明的內涵。
古道新生:萬里茶道重煥生機
萬里茶道,這條全長1.4萬公里的傳奇貿易通道,曾是明清至民初貫通中、蒙、俄的經濟大動脈。它從中國南方的茶山出發,穿越邊疆,經蒙古國最終抵達俄羅斯。其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商業范疇,成為文明交匯、文化互鑒的重要紐帶。
7月12日,湖南省安化縣中國黑茶博物館前,“片葉度關山——萬里茶路中國行(2025)”正式揚帆起航。
△“99號公路”沿線的不遠民宿
作為目的地代表,李學英在誓師儀式上熱情洋溢地歡迎隊伍:“當古老深沉的萬里茶道,遇上青春洋溢的草原99號公路,定能讓世人驚嘆于中華茶文化千萬年的生生不息,及其在廣袤草原煥發出的融合創新之美!”
西烏珠穆沁旗正大力發展以“游牧部落之旅”為核心的文旅產業,精心打造的草原“99號公路”被譽為“中國最美草原公路”。這條公路宛如絲帶,串聯起成吉思汗瞭望山、蒙古汗城、游牧文化保護區等眾多特色景區,并創新推出“草原音樂公路”等沉浸式體驗項目。
△被譽為“中國最美草原公路”的“99號公路” 攝影/宋小平
李學英闡釋道,西烏珠穆沁的獨特魅力,深藏于草原奶茶凝結的文化密碼之中。這片“中國白馬之鄉”的草原,雖鮮見茶路商埠的斷壁殘垣,卻將茶乳交融的生活智慧刻入了血脈。牧民的銅壺里,青磚茶的醇厚與鮮奶的甘甜碰撞,淬煉出草原飲食的靈魂;在“以茶為貴”的古老禮儀中,當客人雙手接過茶碗的瞬間,文化的傳遞已然完成。“誰能說清那草叢中的車轍不曾被茶路碾過?”——這句感慨,道出了西烏旗作為茶路終點的深層邏輯:茶葉抵達草原后,并未止步于交易,而是化作了文明交融的鮮活介質。99號草原公路所串聯的成吉思汗敖包與游牧部落,正是這種古今融合的生動見證。
一片茶葉,從安化的青翠茶山啟程,在草原的滾燙銅壺中獲得新生。它跨越的,不僅是四千里的關山險阻,更連接起厚重的過去與無限可能的未來,無聲地見證著中華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永恒智慧。
瀟湘晨報記者陳張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