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我去了一趟四川涼山州,寫了一篇文章,《寧波人眼里的涼山,就是世界眼里的中國》。后臺反應熱烈,很多人說,這是一個讓人出乎意料的地方。
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光看資料,肯定不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光走一趟,也未必有收獲,正所謂,走過,看過,忘過。
我的經驗是,走過之后,落實為文字,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像玩一個拼圖游戲,將旅途中碎片化的見聞、感受,與詳實的資料一點點拼接起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那些模糊的印象逐漸清晰,讓原本只存在于感官層面的認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這幾天,我查閱了不少關于涼山的資料,知道越多,就越認為,這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地方。
被低估的彝文
第一天落地涼山州,我意外發現,當地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字——彝文。比如說,「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文就是——?????????。
為了方便不懂漢字的彝族群眾,以及出于營造異域風情,吸引游客的需要,涼山州首府西昌要求當地公共場所的標牌加注彝文。
涼山州之外,聽說過這種文字的人,應該寥寥無幾。據我觀察,多數游客來到涼山州,看見這種文字,一般都熟視無睹,但我是一個例外,我的好奇心特別強。這幾天,我抽空研究了一下彝文,發現一個讓我很吃驚的事實。
彝文,居然是全中國「唯二」本土創制的「十萬人」以上使用的成熟文字。沒錯,除了漢字以外,不是蒙文、不是藏文、也不是維文,而是彝文。
涼山州在古代比較落后,但這也是相對中原地區而言,放眼全世界,擁有成熟自創文字的文明,其實并不多,比如說,埃塞爾比亞以南的非洲地區,就沒有成熟的文字系統。大多數國家的文字,都是借鑒而來,而非獨立創制。
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及語言使用情況,中國境內使用人口超過10萬的成熟文字有以下8種:漢字、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諺文)、彝文、壯文。
漢字:就不多介紹了,大家非常了解。
藏文:字母形式和書寫規則直接受到梵文(印度婆羅米字母)的影響,屬婆羅米系文字的分支,非獨立創制。
蒙古文:受中亞回鶻文(及其源頭粟特文、阿拉米文)影響,非獨立創制。
維吾爾文:現代維吾爾文基于阿拉伯字母改良,廣泛用于教育、媒體和日常書寫,非獨立創制。
哈薩克文:基于阿拉伯字母改良,受中東阿拉伯文影響,非獨立創制。
朝鮮文(諺文):諺文屬朝鮮半島創制,非中國境內起源。
壯文:于1957年基于拉丁字母創制,是中國歷史最短的文字。壯文的標準化程度較高,但在實際使用中覆蓋面有限,壯文字的使用率遠低于口語。
彝文則完全發源于中國境內,它的發展經歷了刻木記事→圖畫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等過程。今天的古彝文正處于從象形文、表意文到表音文的過渡階段。
早期的彝文是表意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表音節符號被加入到彝文中,成為「表意為主、表音為輔、意音結合」的意音文字。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的涼山規范彝文,是完全的音節文字(類似韓語的拼讀體系),而云南規范彝文仍然是意音文字(類似日語漢字假名體系)。
據漢文史料記載,漢、唐時期彝文大約有1800字,而到本世紀70年代,貴州畢節地區的《彝文字集》收字5000左右,四川涼山編輯的《涼山彝文字集》收字近萬字。彝文自創制以來,在彝族地區延續使用至今,留下了大量的古籍文獻。
在歷史上中國少數民族曾創制并使用過的三十幾種古文字中,古彝文是其中文字與文獻數量最多、體量最大、底蘊深厚、內容豐富、體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彝文典籍內容涉及了彝族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醫學、算術、地形、生物、農牧等內容,反映了彝族社會的發展歷史,其中蘊含著大量生產與生活的知識。
總而言之,從文字角度看,涼山州是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方。
意外爆火的古村
大石板古村,背倚螺髻山,面朝邛海,距離西昌市中心僅15公里,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大石板古村曾是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驛站,過去街上旅店、馬店、茶館、酒肆、商鋪、作坊等一應俱全,歷來為商賈云集之地。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茶馬古道逐漸沒落,大石板古村“從昔日的物資交易重鎮,變成了一個普通的漁村”,村民們過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漁村生活。2019年之前,村里多為陳舊破敗的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幾乎沒有人到這里來游玩,許多村民選擇外出打工。底蘊深厚的大石板古村,似乎就此沒落。
然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手機網絡時代,這個小村寨枯木逢春。
2019年,西昌市以“修舊如舊”理念修復古村風貌,保留茶馬古道文化底蘊,同時引入民宿產業。
2022年,隨著疫情后旅游業回暖,旅拍興起。大石板古村憑借彝族文化、邛海自然風光和古建筑群,成為天然攝影棚。首批旅拍店由本地人開設,填補市場空白,主打彝族服飾寫真,吸引游客“入鄉隨‘服’”。
誰也沒想到,大石板古村的旅拍,突然就爆火了!不僅產生了規模龐大的旅拍產業,還帶動大量周邊產業。
據我觀察,大石板村旅拍爆火的原因,大致有兩個。
首先,靈鷹寺橙墻出彩。
當地人第一次向我介紹「靈鷹寺」,被我聽成「靈隱寺」。
靈鷹寺始建于明朝,是大石板村的標志性建筑。寺廟保持了清代建筑風格,有500年歷史了。寺廟在1991年開始有過重新的修葺。這個古剎在邛海邊上,寺廟外的愛馬仕橙的墻面很受歡迎,尤其是下午三四點左右,陽光打在墻壁上,疊加一些樹影尤其出片。
其次,彝族服裝出片。
彝族服飾以紅、黃、黑為主色調,輔以藍、綠等鮮艷配色,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例如,涼山美姑彝族女性服飾常用紅色象征火焰與生命,黃色代表豐收,黑色體現莊重,這種對比色在古建筑背景下尤為出挑。
服飾上的刺繡、銀飾、幾何圖案(如蕨菜紋、火鐮紋)極具辨識度,近景特寫時能展現細節層次感,既保留文化符號又符合時尚審美。
經過幾年發展,大石板古村有60多家旅拍門店。“文旅+旅拍”進一步釋放了景區經濟活力,讓新業態帶動和鏈接住宿、餐飲等各種旅游資源持續發展,助推了鄉村全面振興。今年春節期間,約1.6萬人次到這里體驗旅拍,旅拍收入實現400多萬元。
我特意記下一個旅拍工作室的報價:
- 199:單人,底片20+精修3
- 299:底片,30+精修9
- 399:親子,底片40+精修9
- 520:情侶,底片50+精修12
- 租衣服+妝造,120元
- 單租服裝48元起
我看到很多攝影師,叼著一根煙,形象邋遢,就像一個菜市場攤主。但你別小看這些人,他們閱人無數,手里的相機已經包漿,他們對pose的把握,對古村機位的選取,都非常有經驗,經過他們的指點,普通人在鏡頭面前的表現力,能飛躍一個臺階。這些攝影師,一天最多能接六七個單子,收入甚至可以破千。
再加上魔術般的后期制作,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得到幾張專業照片,不但可以在朋友圈炫耀,還能珍藏一輩子。
我去過很多國家,但在中國之外,從未見過規模如此大,分工這么細的旅拍產業。撇開空洞的數據不談,一個國家富裕的象征,就是老百姓喜歡臭美了,吃飽喝足,有錢有閑才能玩,這種產業的門檻可不低啊!窮國沒有,發達國家也沒有,唯獨我們這里有!
旅拍產業,需要一個非常高效的團隊,良好的服務精神,一大批高素質的從業者,和大量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費者。
再往深處挖,就是需要高素質的國民,富裕穩定的社會,與之配套的制造業。當然,還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5G、高速、高鐵的無縫覆蓋,都是其他國家可望不可及的境界。
因為分工細了,所以效率高了,因為效率高了,所以價格低了,因為價格低了,所以消費者多了,這就是一個產業的良性循環。
寫在最后
市場經濟,簡直就是為中國人量身定做的,我們極端勤勞,熱愛財富,聰明務實,天生懂得見縫插針,無中生有,創造各種商機。
西南地區雖然經濟相對落后,但在后工業化時代,曾經的落后也許就是后發優勢,大石板村的逆襲,就是最好的例證。
過去,人們總是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但如今,高鐵、高速、航空,迅速發展,克服了地理的障礙,各種交通如履平地。涼山州的崇山峻嶺,必然會成為一種獨特的資源,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總而言之,有基建狂魔的配套,有市場經濟的活力,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勤勞的百姓,祖國西南山區的未來,沒有理由不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