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陜西。
暑假期間,我又開始重溫紀錄片《河西走廊》了。
這是一部值得N刷的紀錄片(沒看過的朋友都給我去看!!!強烈推薦),它把一條地理通道拍成了一部蕩氣回腸的“中華史詩”,它用電影的質感,把兩千年時空壓縮成十集“沉浸式歷史大片”,讓你對“絲綢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你明白了——“何以中國”。
不過今天,我不想為你介紹河西四郡,而是想向你們講述一座藏在陜甘交界處的千年古鎮,從絲路起點長安出發抵達河西走廊之前的一處必經之地。
這里就是——固關古鎮。
固關鎮位于寶雞隴縣縣城以西的關山(古稱“隴山”)腳下,與甘肅省張家川縣接壤,屬于回漢聚居區,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來隴縣旅游的時候,我一心只惦記著龍門洞和關山草原(這也是大部分游客的行程)。同行有位喜歡人文歷史的朋友,說附近有個固關古鎮很值得去看看。
于是,我們便驅車前來一探究竟。
第一眼的固關古鎮,普通得就像一個我們常常可以見到的關中村鎮。但沿著明清老街走了走,和老鄉們聊了聊固關過去的故事,才發現:這座千年古鎮竟有著如此輝煌煊赫的歷史,足以驚到眾人的“下巴”。
固關以前叫“隴關”,漢初設關,因地處隴山,故名隴關。
講固關,我們得先了解隴關古道。從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出發,西行的第一道屏障就是橫亙關中西部的隴山,只有翻越了隴山,才能到達河西走廊,遠走西域、中亞、西亞與歐洲各國。
隴關古道,便是翻越隴山的一條通道。——而固關,則是從長安出發,隴關古道上的第一個驛站。
這既是一條絲綢之路的商旅行道,也是一條重要的軍事通道。
兩千多年間,它見證了無數的歷史,漢武帝西巡從這里走過,唐僧去天竺取經、文成公主入藏聯姻,均經此道。
這里也留下了無數詩篇。王維說: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杜甫說:“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遲回渡隴怯,浩蕩及關愁”;岑參說:“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
“關山月”、“隴頭流水”、“隴上行”,甚至成就了中國古代詩詞中一條獨標高格的“隴關流派”,開辟出一條“邊塞—鄉愁”母題的壯闊河流。
如今的固關古鎮內保留著一條明清老街,兩側房舍儼然,十分古樸。
街道很寬,街上保留了一段古驛道車轍印,印痕深深地鑲嵌在石板路上。我們試了試,凹槽處甚至可以容納一個成年女性的拳頭大小,足見這里曾經千車萬騎、商旅不絕的繁華過往。
以前,這條街上的商鋪鱗次櫛比,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一家名為“永盛店”的車馬店,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不過因為大門關著,我們沒能進入參觀。
據說,固關的石板豆腐很出名,我們來時果然看到很多老鄉推車賣豆腐的。
在固關鎮三橋村,有一處關山戰斗遺址。這是解放大西北時非常重要的一場戰斗,為了紀念在戰斗中犧牲的先烈,建成了“固關戰斗烈士紀念碑”,供往來游人緬懷。
遺址旁流水潺潺,溪流清澈,讓人心曠神怡。
從“固關戰斗烈士紀念碑”處可以前往隴縣另一處原生態的高山草原高寒川,不過我們去時,聽老鄉說之前發生洪水路被沖毀了,于是便返程回縣城了。
返程途中無意間發現了一處“安戎關遺址”文保碑,剛好介紹說說“固關”更名的歷史。
文章開篇說了,固關最早叫“隴關”,漢初設關。到了漢元鼎五年,被漢武帝更名“大震關”(據說是漢武帝來隴山時“忽遇大雨,雷電震耀,人馬俱驚”所以改得名);到了唐宣宗大中六年,廢除大震關,新設安戎關。
于是,當地人把將之前的大震關稱之為“故關”,將安戎關稱之為“新關”,宋元以后泛稱“故關”,明清設故關里,民國改故為固,設固關鎮至今。
在隴關古道蜿蜒起伏的山谷里穿行,人間換了無數,隴山一直未動。突然就生出了幾分感慨,古道幽風,古往今來多少文人 商旅踏上這條古道,翻過巍巍隴山、回望故土秦川。隔著歲月的長河,榮光褪去, 時間卻是永恒……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游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