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吉思汗的四位嫡子中,窩闊臺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指責他生性殘暴并且揮霍無度,也有人稱贊他慷慨大方,懂得享受生活。
而如果拋去人們對他的指責之后,窩闊臺確實是蒙古帝國歷史上最慷慨的大汗,他在賞賜財物方面,其大方程度遠超前輩與兄弟,成為其統治生涯中最鮮明的標簽之一。
△窩闊臺的畫像
窩闊臺對財物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各國進貢的珍寶往往還沒等登記入庫,就被他隨手散發一空。
四面八方的人們聽聞他的慷慨之名,紛紛慕名前來乞賞,而他幾乎從未讓任何一個求助者空手而歸。
每當聽到有人談論古代君主聚斂錢財的事情,窩闊臺總會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人太不聰明了,財物不能保我輩不死,而我輩死后又不能復生,聚財何異?不如散財寄于民心!”在窩闊臺的眼中,金銀財寶終究不過是塵土,唯有民心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而在波斯著名史學家拉施特所著的《史集》中,就曾多次記述過窩闊臺的慷慨行為,并且將窩闊臺譽為最慷慨的蒙古大汗。
有一次,一個商販給窩闊臺送來三個西瓜,當時身邊的隨從恰好沒有攜帶銀子,窩闊臺便毫不猶豫地摘下皇后耳墜上的兩顆珍珠作為賞賜。
皇后十分不情愿地勸阻道:“這個人不識貨,拿到珍珠后也會賤賣,還是讓他明天到宮里領一些錢財吧。”
窩闊臺卻堅持說道:“他是個窮人,生活艱難,等不到明天。”最終還是將珍珠送給了商販。這個細節生動展現了他急人之所急的慷慨本色,在他看來,解決百姓當下的困境遠比財物的實際價值更為重要。
窩闊臺的慷慨并非隨意的施舍,更伴隨著對信用的極致堅守。他說過的話、吩咐下去的事情,總會親自檢驗手下是否落實,絕不讓任何一個被自己許諾過賞賜財物的人得不到應有的賞賜。
曾經有個平民親手制作了一頂普通的皮帽子送給窩闊臺,窩闊臺非常高興,當即命人賞賜給他二百巴里失。(巴里失為蒙古帝國的貨幣,一巴里失大約等于二兩銀幣)。
但手下人以為這是他醉酒之后隨口說說的,沒有當真,因此并沒有給那個人財物。第二天,窩闊臺找到了這個人,了解到他沒有得到賞銀后,便承諾會加倍給予他賞銀,又命人將賞銀加到三百巴里失。
又過了一天,窩闊臺覺得三百巴里失還是有點少,又增加為四百,最后他翻來覆去地思量,覺得四百巴里失也有點少,最終賞賜了那個人六百巴里失。那個送帽子的人得到六百枚巴里失后,歡歡喜喜地離開了。
如果說窩闊臺這些過度賞賜他人的行為有些怪誕的話,那么他敞開帝國寶庫的行為簡直就是令人瞠目結舌。
在修建哈剌和林皇城的時候,有一天窩闊臺走進大蒙古帝國的寶庫,看到庫里堆滿了金銀財寶,于是對身邊的大臣說道:“守著這些金銀財寶有何用處?”
隨后就傳旨通告全城臣民,想要得到金銀財寶的人,趕快來寶庫里任意拿走。于是,哈剌和林的居民便成群結隊地涌入帝國寶庫,爭相選取金銀財寶,最終每個人都滿載而歸。這一舉動在當時看來無疑是驚世駭俗的,但卻深刻體現了窩闊臺 “散財寄于民心” 的理念。
窩闊臺之所以如此慷慨,并非單純的個人品性使然,更與蒙古草原的文化傳統和他的統治智慧密切相關。
在蒙古部落文化中,首領通過分享戰利品來凝聚部眾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窩闊臺繼承并發展了這一傳統。
作為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的統治者,他深知單純依靠武力征服難以長久維系統治,而通過慷慨的賞賜則能夠贏得民心,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
窩闊臺將財物視為維系人心的工具,認為 “散財寄于民心” 遠比聚斂財富更有價值。同時,重信用也是他維系慷慨政策的重要支撐,讓人們相信他的賞賜承諾必然會兌現,從而更加擁護他的統治。
參考資料:《史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