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潮觀魚】
上映九天,姜文執導/主演的《你行!你上!》似乎已被市場判了“死刑”:豆瓣評分艱難維持在6.7分,口碑撕裂成“浪漫狂野神作”與“全是醋的孩子王自嗨爛片”的兩極罵戰,票房遲遲過不了億,排片率更是滑落至1%的生存線以下,似乎已在暑期檔大戰中提前退場。
但若拋開網上的爭議和營銷空洞招來的反感,這是一部值得嘗嘗咸淡的作品。
那些燦爛的破釜沉舟的勇氣和熱血,冷不防來一下的幽默,《保衛黃河》的救贖感,風格化的微癲臺詞,荒誕的空中雜技,以及姜文標志性的鏡頭調度……依然證明著,小眾不等于傲慢,“冒犯”不等于“登味沖天”,敢作敢當比藏著掖著好,不被馴服的趣味,有時很難得。
“跟著父親只能變成父親,跟著大師才能變成另一個大師”
該片原名《英雄出少年》,改編自蜚聲世界的中國鋼琴家郎朗的成長傳記。姜文出演“狼爸”郎國任,東北父子狂奔在敢想敢干、不懼世俗、只拿第一的路上,東北要素從口音開始就拉滿,喜劇部分也挺出彩。
姜文在選角上很有方法,幾個小演員都和郎朗神似,演起來也很帶勁。
說個冷知識,《你行!你上!》里的古典樂大師、能和西方頂級音樂階層溝通的諸葛伯樂的扮演者李屏賓也是該片的攝影。這位華語電影圈知名攝影師的作品有王家衛《花樣年華》(與杜可風合作)、侯孝賢《海上花》《刺客聶隱娘》、許鞍華《女人四十》、姜文《太陽照常升起》(與他人合作)、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等。
左起:李屏賓、張曼玉、侯孝賢
王傳君飾演的披著長發的音樂老師是片中重要的笑點貢獻者,每次冷冷出場冒幾句押韻的排比句令人忍俊不禁,這位考了幾次柯蒂斯音樂學院都沒考上的古典音樂人轉型變成搖滾人,一種“活人微死”的氣質與片中其他角色的亢奮形成鮮明對比。
電影中,好幾處鏡頭調度都讓人幻視舞臺劇,比如天臺跳樓戲、在半空中為四周樓的群眾演奏《保衛黃河》、拉維尼亞音樂節臨時替補登場。
那種充滿生命力的鮮活氛圍,荒誕離奇,讓人感覺吃了一顆“賽博大補丸”。有觀眾感嘆,“誰想到姜文還管補氣血呢”。
不過,電影的題材在宣發初期勸退了一部分觀眾——
一方面,郎朗的成長經歷(天才少年、嚴父教育、國際比賽成名)已被媒體報道多次,乍一看是新世代年輕人會感到疲勞的“成功學勵志敘事”和狼性教育,宣傳也沒找到獨特賣點,目標群體在姜文電影粉絲、古典樂愛好者、大眾和參演明星粉圈中搖擺不定;
另一方面,一些觀眾對郎朗本人不感興趣,甚至因為以往有關這對父子的報道對其有所誤解乃至反感,社交平臺出現了很多“0個人感興趣”的熱門評論。
點映階段,“爹味”批評開始發酵,讓本來持觀望態度的觀眾被勸退,電影路人緣雪上加霜,一部挺有趣的電影就這么早早被掐斷了回本的希望。
姜文此前透露,他一開始也和大家剛看到這個題材的感受一樣——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怎么拍?但了解以后,他覺得這個故事“最有挑戰性、最有意思”。
能不能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里提煉出有意思的人物和人物關系?姜文篤定,這個故事里上述兩點都有。
于是,在電影里,我們看到了荒誕版的“闖關”父子。無論是天臺吃(巧克力)毒藥逼兒子跳樓又滑鏟的戲,還是郎朗一聲聲肺活量十足的“爸!”,一個個瞪大眼睛的咆哮鏡頭。這部注入姜文風格的另類人物傳記都充滿了姜式喜劇的味道,慷慨激昂,癲狂肆意。很瘋,但不無聊。
在《你行!你上!》中,郎爸的臺詞如同一把刀,精準地剖開了父權內核,但做的是自我剖析的解構,讓人看到了郎國任的內心支撐——把培養兒子作為終身事業。在父愛面具下藏著的這套不容置疑的控制心態,其實是那個年代很多家庭的映照,有不少犧牲自己時間的琴童父母的影子,以“犧牲感”進行情感勒索,用“為你好”包裹著服從性測試,將“成功”狹窄化為比賽名次和名校錄取。
電影里,郎國任自封為“總設計師”,并貶低所有指導過郎朗的老師自以為伯樂,實際只是“臨時工”,他囑咐兒子“鋼琴的事兒歸你,鋼琴之外的事兒歸我”,“看得清琴鍵和琴譜就行,戴眼鏡干嘛,鋼琴之外的事兒不用看清”……這些臺詞之所以引發討論,正是因為其話術中隱含的父權邏輯與當代年輕人追求的個體自主性產生了激烈碰撞。
二十年前,郎國任的教育方式可能被包裝為“成功學典范”,他就是個一心想讓孩子出名趁早、成為鋼琴家的東北爸爸,從結果來看,他確實培養出了專業優秀和性格開朗的郎朗,沒有因為固執而壓抑孩子天性。
然而今天,年輕人喜歡用“爹味”“登味”解構權威話術,抵制用“結果正義”來掩蓋“過程暴力”,這種調侃背后是對非對稱權力關系的本能警惕。但是,對于《你行!你上!》,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警惕。
電影中的確有部分臺詞讓一些觀眾對其中體現的價值觀感到不適,但不能把這些臺詞視為電影想宣揚的價值觀,畢竟郎朗的成長年代與當下有一段距離,這是時代教育觀的局限性。能拍出來,不代表肯定,而是真實的記錄和當下的審視。
諸葛伯樂那句“跟著父親只能變成父親,跟著大師才能變成另一個大師”一下就戳破了郎爸堅硬的外殼,本質上也是電影對“剝奪主體性”和藝術創造力相悖的真相的揭露。
好隱喻這口的盡情解讀,想輕松觀影的也能好好看個電影
社交平臺上,關于《你行!你上!》的解讀不計其數,從開頭郎爸騎摩托車帶著郎朗繞著毛主席雕像轉圈,到幾位老師對郎朗的啟蒙、與其決裂、強迫路徑選擇,網友越扒越興奮。他們看到了中西方碰撞融合,看到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
“這別人的地方,別人的樂器,別人的曲子,他寧可空缺,他也不把冠軍給你。”
有人評價,郎國任父子的故事就是盤餃子,《你行!你上》全是醋,但姜文否認自己是“借郎朗郎爸的故事外殼拍姜文故事”。他表示,自己一直在觀察郎朗,也和對方多次交流,彼此達成默契,郎朗郎爸非常尊重他的創作,完全不問電影具體怎么拍。
所以,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就是姜文眼中有意思的郎朗和郎爸的故事,“我愿意這么拍,也認為有必要這么拍,我覺得拍一些苦情的東西沒什么意思”。
姜文的電影提供了足夠的解讀空間——喜歡隱喻分析的觀眾能找到切口,而反感過度解讀、只想輕松觀影的觀眾也能享受完整有趣的故事。影片并未強行說教,許多情節和角色都能對應郎朗的真實經歷,也沒有犧牲娛樂性。
《你行!你上!》目前票房8448萬,預測內地總票房9715萬,遠低于姜文所執導影片的5億票房的平均水準。這也給行業提了個醒:與其用“爆裂美學”“劈開世俗”這類空洞標簽趕客,不如老老實實告訴觀眾——這電影到底哪兒有意思。
電影需要一點“冒犯”精神,安全穩當的文學改編電影,遠不如一部敢犯錯的電影讓人印象深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