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存的錢,30年后賬戶里的5千元變了8萬元?
周總理一直以來都以清廉的形象展示在國人面前,他勤儉節約、生活樸素,從來不鋪張浪費。雖位居高位,但是個人財產卻是寥寥無幾。
1976年1月8日,在周總理去世之后,工作人員開始統計他的個人財產,當時他的賬戶里面就僅有每月的工資及利息,此外再無更多的遺產。
圖丨周恩來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1997年中國銀行在進行賬戶核對時,竟然發現周總理的賬戶里多了一筆大數目。為什么在30年之后周總理的賬戶中會多出來8萬多存款?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呢?
一、對抗貪腐的英雄
在1940年的時候,我國正值艱難的抗日戰爭時期,當時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了一家的分行,其中有一位22歲的英國女孩,她成為了周總理賬戶中巨額存款背后的英雄。
她叫多利,當時是中行倫敦分行的一個職工,她在銀行的工作主要負責對接歐洲與非洲的經濟業務。
由于人手緊缺,她一度負責為遠在英國的中國船員發工資。當她看到這些船員的賬單時,多利十分震驚。因為這些船員在拿到工資之后,都會在當地肆意揮霍,吃喝嫖賭全部都有,然而千里之外的祖國卻在遭受著戰爭的洗禮,中國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不過,這一切似乎和這幫海外船員絲毫沒有關系,他們繼續過著歌舞升平、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
中國銀行倫敦經理處成立初址,Old Broad街34號
一開始得知的時候,多利并不是很關心這些船員的生活,畢竟錢是人家的怎么消費是對方的自由。但是,多利在中國看到了戰爭的災難之后,她的內心十分過意不去并且多次去提醒這些船員。
不過對方對此卻漠不關心,因為當時的倫敦到處都是這樣的風氣,所以船員也繼續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
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其中有一些船員開始迷途知返,慢慢地停止了揮霍。他們有的人把工資存起來,有的人則寄回家。因此,多利接到的存款業務也慢慢多了起來,工作能力也受到了上級的認可。
1944年的時候,多利在工作期間發現了一件極其惡劣的事件。
此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利,為了挽回敗局,日軍方面開始了瘋狂的反撲。隨后爆發了豫湘桂戰役,短短八個月之內國軍就損失了近50萬人,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被侵占,形勢岌岌可危。
國外的華僑得知國內的現狀之后,紛紛開始發起了募捐活動,希望借此支援中國的抗戰。隨后,在英國倫敦的分行開始設置兩個募捐箱,一個是國際紅十字會設置的,主要用于民生;另一個則是由宋美齡設立的,主要用于政府。
然而,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卻想著貪污掉這些捐款,這些捐款可是飽含著許多愛國人士的救國熱情。多利發現一些工作人員會偷偷拿掉宋美齡捐款箱里面的一些錢,然后再把剩余的錢拿去銀行匯款。
由于多利知道紅十字會的捐款箱是由專人負責的,不會出現貪腐現象,于是多利每次都把宋美齡的籌款箱藏起來,這樣捐款就不會被貪污掉了。
多利的行為成功使得宋美齡的捐款箱不讓人貪污,但是這卻觸動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們直接找到了行長,并且向行長施壓要求把多利辭退。
正當多利即將被開除的時候,有一位中國男子看不下去了,他決定要幫助多利,并且揭發這些貪污分子的罪行。在多利被開除之前,有一位中國男子看不下去了,他決定要幫助多利。
隨后,這位男子找到了行長,并威脅行長說如果對方堅持要開除多利,那自己就去告發眾人的貪腐行為,到時候行長也會很麻煩。行長聽完之后就把男子的話轉達給了那群腐敗分子,為了不招惹麻煩,他們最終選擇了妥協,多利的工作也因此保住了。
存入巨款的英雄夫妻
這位幫助多利的中國熱血青年叫做劉本昆,他是一個北京人,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劉本昆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人才。
于是,劉本昆在畢業之后就進入到了上海的英國分行工作,由于日軍攻陷了上海,劉本昆為了避免戰亂去了香港工作。
后來劉本昆因為英語比較好,所以被外派到了倫敦銀行總部工作。
劉本昆
正是因為劉本昆的這一次“見義勇為”,也由此收獲了一段愛情。多利對于這個為自己保住工作的男孩心生好感,兩人在之后開始走得越來越近,他們很快就墜入了愛河。
多利在男友劉本昆的口中了解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她開始迷上了中國文化,于是就為自己改了一個中文名“劉道蕊”。
劉道蕊知道了當時中國的困境,內心的正義感油然而生。他們兩人開始在英國組織群眾發起募捐,并且拿出自己的積蓄來捐當時的中國。
最終,抗日戰爭在次年結束,中國人民成功趕走了日本侵略者。遠在英國倫敦的劉本昆兩人對此十分激動,劉本昆很高興祖國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他心想自己在不久之后應該就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國。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又爆發了內戰,國民黨反動派將中國人民又一次拖進了戰爭的深淵。
劉本昆夫婦
時間終于來到了1949年,開天辟地的時候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劉本昆兩人知道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不過,此時的銀行卻出現了問題,當時中國有很多的外匯都存在英國銀行,但是現在這些錢的去向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很多的錢都是屬于曾經國民黨的職員。
這個時候銀行內部就出現了兩種聲音,有一種聲音表示要把錢交給國民黨,打算把錢帶到臺灣。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周總理表示中國在海外的外匯全部凍結。
此時的劉本昆堅決地站在了新中國一邊,于是就形成了另一種聲音,將這筆錢交給新生的政權,用這筆錢來建設新中國。
隨后,劉本昆等人還組織起了一群人,和另一派人進行了抗爭,最終成功留住了這一筆的外匯存款。
當時國內百廢待興,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為了把這筆錢帶到新中國,劉本昆決定回到祖國支持祖國事業的建設。隨后劉本昆就和劉道蕊商量,準備啟程回到祖國。
但是,劉本昆擔心劉道蕊不愿意跟自己一起走,所以過了很久都沒有和劉道蕊說出此事。然而讓劉本昆沒想到的是,劉道蕊竟然很爽快地就答應自己的請求,隨后還提交了希望加入中國國籍的申請。
關于這筆錢的處理,1967年他們在回國之前就把這筆錢全部存到了周總理的銀行賬戶里面,總計達到1.2萬英鎊,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當周總理看到了這筆錢之后,他直接告訴工作人員萬萬不能收下這筆錢,一定要退回給錢的主人。但是這筆錢是采用了匿名轉賬的方式,所以當時完全查不到存款人是誰,于是周總理就把這筆錢放了起來,一直都沒有動過這筆錢。
所以1997年的時候,工作人員在檢查周總理的銀行賬戶時,發現賬戶里面無緣無故多出來1.2萬英鎊,換算成人民幣則有8萬2千元。
畢竟是周總理的賬戶,銀行的工作人員也不敢輕舉妄動,隨后就將此事上報給了中央。上級得知了這個情況之后,開始調查這筆錢的來源,于是就知道了上文的情況。他們決定要找到劉本昆夫婦,要把錢全數奉還給當初的好心人。
后來,經過多番探尋終于找到了白發蒼蒼的劉本昆夫婦。經過了解,原來劉本昆后來成為中國銀行總行國際部副總經理,而劉道蕊則當上了人力資源部經理,劉道蕊在1986年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是此時兩人已經退休在家。
晚年劉本昆夫婦
當工作人員告知他們此事的時候,他們才想起來有過這么一回事。但是由于前幾年劉本昆生了一場重病,所以家里面的積蓄已經花了很多,現在只能夠靠救濟金度日。
而根據當年周總理的指示,這筆錢應該全數歸還給主人。現在的存款由于多年的利息積累,已經從當初的1.2萬英鎊漲到了7萬,折合人民幣42萬元,這在二十一世紀初是一筆巨款。
由于老人家目前家中貧寒,更加需要把這筆錢還給他們養老。可是劉本昆夫婦卻堅決不要這筆錢,他們認為錢是用來支援國家建設的,即便過去了那么多年初心也不會改變。
隨后,劉道蕊提議說,要不把錢全部拿去成立一個基金會吧,用來獎勵優秀的銀行員工。這確實是一個好方法,于是一個以劉本昆的名義建立的基金會就此成立。
相信周總理看到這個結果也會滿意,畢竟錢都用在了他最愛的“人民”的身上。
親愛的周總理
當時周總理在收到了這筆巨款之后,工作人員告訴他是一位匿名人士寄過來的,說是用來支援國內的建設。不過周總理卻拒絕了這筆錢,隨后讓工作人員原路返還給捐獻者。
但由于是匿名轉賬,所以找不到捐獻者的來源,于是這筆錢就一直放在了周總理的賬戶里面。
周總理一直以來都是出了名的勤儉節約,在他很多的生活細節中可以體現出來。周總理平時每一頓飯都只是簡單的一菜一葷,而且吃不完的還會留下來放到下一頓再吃。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周總理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
所以他每次吃完飯的時候還會有一個小習慣,就是用菜葉把剩余的米飯全部吃掉,如果有一顆掉在了地上,他也會立馬夾起來吃掉,因為周總理是從艱苦的歲月走過來的,他深知糧食的重要性。
在擔任總理的27年里,周總理沒有任何的存款。他的工資大部分都用來接濟曾經在革命年代犧牲的烈士的家屬,很少在自己身上花錢,這些事情在當時周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口中都得到了確認。
所以在周總理去世之后,當工作人員對周總理的資產進行統計時,發現賬戶里面僅有多年來每個月的工資740元,總共的存款數目也不過是5709.8,全部都是來源于每個月740元的工資收入。
周恩來和鄧穎超
之后,工作人員在檢查周總理的遺物時,發現僅有一個墨盒和一個筆筒,據說還是在戰爭時期利用繳獲的槍炮重新鍛造的,然后就一直用到了去世之前。
周總理生前從來不貪圖富貴,他心里一直惦記著的是人民,所以當時周總理在收到這筆錢之后,就一分錢都沒動過。即便如此,劉本昆還是沒有放棄,堅持把存款送到了周總理的手上,于是就引出了今天的巨款身世之謎。
以上的都只是冰山一角,在周總理的身上有著太多類似的故事,所以周總理拒絕這筆巨款的行為一點都不讓人意外。當然,這筆巨款也得益于工作人員的發現和劉本昆的無私捐贈,最終用來成立一個基金會,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在利用巨款成立了基金會之后,一共有8位優秀的青年職工獲得了劉本昆的這筆獎金。一直到現在為止,基金會依然在每一年獎勵一些優秀的年輕人。而劉道蕊本人則在中國一呆就是50年里,期間她不僅入了黨,還多次獲評為積極勞動模范。
其實,像劉本昆、劉道瑞夫婦一樣的英雄并不少見,但正是這樣無數默默奉獻的人為國家民族大業作出支援,新中國才有了如今的繁華盛世。
劉本昆夫婦為國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青年時就開始保護中國的捐款,中年時又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捐給周總理用來建設新中國,一直到晚年的時候還建立了一個基金會。可以說夫妻二人忙碌了大半生,其實都是在為祖國做事。他們的愛國之舉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有著無限為人民服務的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