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精河精河,戈壁灘上的陽光把枸杞地烤得發燙,托里鎮吾夏克巴依西村黨支部書記馬文軍蹲在田埂上,指尖劃過飽滿的紅果。“今年,我們村已收購6噸鮮果銷往上海、成都等地,每公斤售價達100-200元,是傳統干果的6倍。”馬文軍說。
馬文軍正在向記者介紹鮮枸杞 黃肖彤 攝
從零星種植到10.3萬畝規模化基地,從4公斤鮮果曬1公斤干果的低效模式到冷鏈鎖鮮72小時直達全國,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遠銷23個國家和地區。誰能想到,這片曾靠晾曬干果謀生的土地,如今靠著一顆“紅果”成為中國縣域經濟突圍的“紅色引擎”。
科技賦能:破“鮮”局,重塑價值鏈
“守著‘金疙瘩’,卻賺不到真金白銀。”這曾是很多精河杞農的無奈。
上世紀70年代,精河縣開始規模化種植枸杞,但過去受制于保鮮技術,90% 以上的枸杞鮮果只能制成干果,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像兩道枷鎖,困住了產業發展。
破局始于科技創新。在新疆杞明星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鎖鮮車間,一場 “凍齡”魔法正在上演:剛從地里運來的鮮果經360度高壓噴淋清洗后,進入零下45攝氏度的真空凍干艙。12小時后,營養成分高、復水性好、形態飽滿似鮮果的“鎖鮮枸杞”誕生。
新疆杞明星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鎖鮮車間鮮枸杞正送洗 唐芮苓 攝
“2022 年,我們引進了這套低溫真空脈動干燥設備,能讓鮮果保質期從1天延長至12個月,營養成分也能最大程度保留。”公司工廠廠長許蓮芳說,以前鮮果采摘后,直接陸運或空運到外省,路途遠、時間長、夏季天氣炎熱,鮮果損耗率能達到50%,幾乎是賠本的買賣。
如今有了這項技術,可最大程度保留枸杞的原味和營養成分,確保每一顆 “鎖鮮枸杞”都如同剛采摘般新鮮、滋味十足。
托里鎮吾夏克巴依西村的枸杞鮮果加工廠里,同樣演繹著科技保鮮的故事。采摘的鮮果經工人篩選大小、清除雜質后,迅速送入 2.5℃的冷庫冷藏保鮮,再由冷鏈車集中運輸。“以前賣鮮果想都不敢想,鮮枸杞金貴,采摘完一曬一熱就容易變軟腐爛,根本走不遠。”馬文軍說,2023 年村里投入130萬元建成加工廠,引進冷鏈車后,鮮枸杞的“腳步”越走越遠。
科技賦能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后端的保鮮環節,更延伸至前端的田間管理,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重塑枸杞產業價值。
精河縣形成了以托里鎮為核心,八家戶農場、茫丁鄉為兩翼的枸杞綠色標準化示范區核心種植區。通過建立健全生產記錄,引進寧夏專家團隊深入田間“手把手”指導農戶整形修剪、科學施肥、綠色防控,在農藥殘留等關鍵環節開展技術指導和幫扶,全力打造高標準綠色枸杞種植基地。
馬金才向記者介紹關于枸杞產業機械化使用情況 唐芮苓 攝
“400畝地,以前除草要20多人干半個月,現在旋耕機兩天就搞定!” 八家戶農場種植大戶馬金才感慨,枸杞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采摘環節至今無法機械化,全靠人工完成,導致采摘成本居高不下。好在如今除采摘外,灌溉、施肥、打藥等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操作,不僅大幅提升效率,還降低了成本,讓種地越來越省心。
模式創新:聚合力,激活共富動能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精河枸杞產業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共富之路。
三年前,政府強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分散的農戶轉變為規模化種植的“新農人”。政府和企業提供種苗技術支持,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農戶嚴格按標準種植。更創新實施“六統一分”管理模式:統一規劃、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購銷售,分戶管理,確保所有枸杞達到綠色食品標準。
“核心就是讓枸杞‘長得一樣好’,通過標準化管理把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 精河縣枸杞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趙玉玲說。統一供應有機肥替代化肥,使枸杞甜度提升2個點;統一采用生物制劑、誘蟲板等綠色防控技術,顯著減少病蟲害,產出的枸杞表皮光潔、圓潤飽滿,達到摘下即食的品質。同時,精河縣農產品檢測中心聯合5個鄉鎮場監管站,組建專項檢測隊伍,對農資銷售點的農藥流通環節實施精準監管,為品質把控再加一道鎖。
“政府統一管,農藥化肥不亂用,現在枸杞甜度穩定在18%,產量品質雙提升,消費者放心,我們賣得也好!”托里鎮種植大戶齊賀旗說。
齊賀旗向記者介紹枸杞品質和生長情況 唐芮苓 攝
托里鎮吾夏克巴依西村是這一模式的生動實踐地。村黨支部牽頭創辦合作社,黨員帶頭流轉土地,規模種植新優品種“精杞10號”。2023年,該村采取“支部+合作社+企業”運作模式,構建起“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精河縣以托里鎮為核心,傾力打造枸杞綠色標準化示范區,讓“六統一分”模式落地生根,凝聚起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合作社的集約化生產為產業鏈延伸奠定了堅實基礎。加工企業以每公斤 16-20元的價格統一收購優質鮮果:大果精選后作為高端鮮果通過順豐冷鏈72小時直供全國,售價最高可達200元/公斤;其余則就地深加工成原漿等高附加值產品。“鮮果收購價約16元,加工成原漿每公斤能賣80元,深加工產品溢價空間更大。”馬文軍說,這樣的產業鏈讓收益層層遞增,惠及更多環節。
在吾夏克巴依西村,“六統一分”的管理模式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將實實在在的收益裝進了村民口袋:土地流轉費從每畝400元躍升至1300元;進入盛果期的枸杞園,承包管理收入全歸農戶;村內50多戶入股農戶年均增收超3萬元;采摘旺季,天山果業等企業日均雇傭200多名村民進行分揀、包裝等工作,人均日收入達300-400元。“這些變化看得見摸得著,以前哪敢想種枸杞能掙這么多!” 村民們的由衷感慨,正是精河枸杞產業通過模式創新激活共富動能的生動寫照。
品牌升級:謀長遠,迭代拓市向新行
“紅動絲路 杞聚精河”產銷對接會上,枸杞精釀啤酒、膠原蛋白肽等創新產品集中亮相。“這些產品保留營養,滿足多元需求,很受市場歡迎。”天山果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何偉說。
天山果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何偉向記者介紹該公司深加工產品 唐芮苓 攝
在科技賦能與精深加工的推動下,精河枸杞已從初級農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跨越:新疆杞明星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斥資2100萬元建成5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引進原漿生產線、灌裝生產線等,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發出枸杞冰激凌、鎖鮮枸杞、燕窩、酵素等系列產品;天山果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新增果汁釀造、瓶裝啤酒等6條生產線,“鮮枸杞原漿、枸杞啤酒賣得都挺好,兩款產品月收益達100萬左右。”何偉說。目前,當地已研發8款新產品,深加工率超 30%,為品牌長遠升級筑牢了根基。
天山果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產出鮮枸杞原漿 唐芮苓 攝
銷售渠道的多元拓展,讓精河枸杞“走得更遠”。精河縣積極通過推進鮮果進景區、商超、酒店,銷往北京、烏魯木齊等多地,開啟“鮮食代”,今年精河縣累計銷售鮮果28.75噸,終端均價126元/公斤,大幅提升杞農收益。“我們現在種枸杞心里踏實多了,收果不僅有保底價,自己還可售賣干、鮮果和多種枸杞深加工產品,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齊賀旗說。
同時,精河縣還實施“走出去”戰略,組織企業參加亞歐博覽會,在北京舉辦中歐地理標志貿易洽談會,60噸產品出口印尼、巴西等國,讓“精河紅”走向國際。
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離不開多維營銷發力。每年舉辦的枸杞文化旅游節,串聯“種植+加工+休閑+旅游+體驗+銷售”全鏈條,讓30公里枸杞文化旅游綠色長廊成為北疆公路出行的“網紅打卡地”;宣傳片《新疆精河“紅瑪瑙”枸杞迎豐收》登陸央視,全景展現從田間到精品的蛻變;邀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產品品牌建設與產銷服務中心主任賀嬌龍專場直播后,“直播間咨詢量和銷量顯著增長,知名度明顯提升。”趙玉玲說。
然而,品牌升級之路仍面臨挑戰:采摘高峰期人工日薪達280-300元,占銷售價的37.5%,日常管理勞務成本偏高;豐產期畝均用水500-600立方米,超定額近一倍,用水成本居高不下;專業研發團隊缺失,現有技術人員多為外地引進,專業匹配度與經驗積累有待提升。
針對這些短板,精河縣正靶向推進“四化”發展:前端推廣“良種+良方”,建綠色豐產示范園、出口及富硒基地;中端整合5家企業資源,深化科研合作,設產業發展基金;末端構建“10%鮮果+50%干果+ 40%深加產品”模式,在一線城市設品牌運營中心,借“疆品入鄂”(新疆優質農產品進入湖北市場的專項活動)等契機拓市場。
從田間到云端,從真空鎖鮮技術到跨越萬里不改艷色,精河枸杞以一場“從紅土地到紅品牌”的蛻變,為中國農產品升級寫下生動注腳。“未來我們將持續推進品牌升級,攻克瓶頸,讓精河枸杞扎根國內、綻放國際,成為鄉村振興強引擎,讓杞農的日子越過越興旺。”趙玉玲說。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楊茜 唐芮苓 黃肖彤
(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踐課堂——“發現·記錄大美新疆”實踐成果 指導教師:張喜棟 劉婷婷 馬嫻)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