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中國國家圖書館 編
開本:8開精裝
定價:2800元/冊
出版時間:2023年起陸續出版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的高清彩色圖録。國圖所藏敦煌文獻編爲16579 號,除去少量空號,實有16516 號。自2022 年始,組建編纂出版團隊,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基礎上,結合學術研究最新成果,對館藏敦煌文獻進行整理和拍攝。本次出版以刊布高清彩色圖版爲主要特色,全面吸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保證著録科學、嚴謹、合理、完善。希望能爲敦煌文獻研究打開一扇更大的窗戶,研究者們據此開展更深入、更專精的研究,從而推動敦煌學的發展。
敦煌文獻的前世今生
一、敦煌文獻的發現及其流散
(一)發現藏經洞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漢唐以來,絲路商旅往來頻繁,敦煌成爲絲綢之路的要衝,可謂一方重鎮。佛教及其藝術自西域東傳以此爲第一站,因此佛教也頗爲盛行。根據唐代碑文記載,樂僔和尚於前秦建元二年(366)開鑿了敦煌莫高窟第一個洞窟。傳説某日樂僔和尚「杖息林野,行至此山(三危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乃發心鑿窟供佛。此後自公元4至14世紀,敦煌一帶先後開鑿了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規模大小不等的石窟群,統稱爲「敦煌石窟」。
藏經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稱。此窟原爲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時開造,爲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約在11世紀初,該窟因收藏經卷、文書、佛像、幡畫而被封閉,從此不爲人們所知。至於封閉的原因,目前學術界有「廢棄説」「避難説」等觀點。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莫高窟道士王圓籙無意中發現此窟,從此「藏經洞」揚名世界。
(二)敦煌文獻文物的流散
在獲知藏經洞被發現的消息之後,外國探險家接踵而至,其中有英國斯坦因(1907、1914年)、法國伯希和(1908年)、日本大谷探險隊(1911至1912年)、俄國奧登堡(1914至1915年)、美國華爾納(1924年)等。他們采用不正當手段,將大量敦煌文獻文物掠運國外。所掠敦煌文獻約占藏經洞敦煌文獻的三分之二。由於羅振玉等學者的呼籲,清政府學部於1910年將剩餘的文獻解送到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其間被監守自盜,敦煌文獻再次遭劫。除藏經洞以外,近現代以來,敦煌地區也曾發現少量古代文獻。
藏經洞
二、敦煌文獻的收藏與整理出版
(一)世界各國對敦煌文獻的收藏
全世界收藏敦煌文獻的情況大體如下:英國大約收藏約16000號(漢文文獻約爲14000號,另有藏文及其他文字文獻約2000號),法國收藏約7000號(漢文文獻約爲4000餘號,另有藏文等其他文字文獻約3000號),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16579號,俄羅斯收藏約19000號(較大的卷子很少,絶大部分爲殘片),日本收藏約2000號,分散在公私數十個單位。在中國,除中國國家圖書館之外,各地散藏約2000至3000號,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圖書館、文博部門,各地的文物公司及一些個人亦有收藏。此外,歐美其他國家亦有零星收藏。
上述63000餘號中,漢文文獻約58000號,其他文字約5000號。不少文獻相互可以綴接,并包括很多殘片。如果將能夠綴接的卷子全部綴接起來,則較大的寫卷共有30000號左右。
(注:所謂「號」是各收藏機構爲管理方便,對所收藏的敦煌文獻所給的編號。大體上是每一個獨立的單位給一個號。所以號實際并不能真正反映所藏敦煌文獻的多少。63000餘號中,真正大一點的卷子衹有30000號左右,其他都是殘片。)
(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的價值
1910年,藏經洞中劫餘殘卷悉數解京,移藏京師圖書館,即今天的中國國家圖書館。
敦煌解京的這批文獻成爲中國國家圖書館敦煌特藏的主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化部陸續將散藏於各地及散逸於民間的不少敦煌文獻調撥或收購後移交國家圖書館;諸多人士亦紛紛將自己珍藏的敦煌文獻捐贈給國家圖書館;自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國家圖書館亦致力於敦煌文獻的搜購。凡此種種,進一步豐富了國家圖書館的敦煌特藏,收藏總數達16579號。
幾十年來,社會上乃至學術界一直流傳一種誤解,認爲敦煌文獻的精華部分已經都被外國探險家挑走了,中國國家圖書館所保存的是一批研究價值不大的糟粕。這不是事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就曾經列舉大量事實,批駁了所謂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是「糟粕空存」的説法。陳寅恪先生當時所依據僅是《敦煌劫餘録》所著録的號文獻,而在詳目續編部分、殘片部分以及新字號部分中,都發現大量珍貴的文獻。如《尚書》《毛詩》《春秋》《老子》《列子》《文選》《劉子新論》乃至天文曆法、陰陽占卜、詩歌變文、酒令舞譜、文字音韻、道教文獻等等。至於佛教典籍,更是美不勝收,僅稀世的血經,就保存有兩件。可以説,在流散的精華文獻重新回到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今天,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文獻不但在文物絶對量或文字絶對量上占據世界第一位,而且在質量上也足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敦煌文獻收藏機構媲美。
(三)出版敦煌文獻的必要性
敦煌文獻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文獻價值與文字價值。敦煌藏經洞發現百年來,世界各國學者對以敦煌文獻爲主要代表的敦煌文物進行系統研究,開創了一門國際性的顯學敦煌學。陳寅恪先生曾經著文指出: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代學術之新潮流,而敦煌學就是「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
敦煌學産生以來,在中國中古史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歷史、文學、語言、文字、社會、法律、宗教、音韻、醫藥、音樂、書法、繪畫、舞蹈以及民族史、邊疆史等諸多方面取得衆多成就。它對中國中古史研究推動之大,是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的。
敦煌學雖然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由於敦煌文獻散藏在世界各地,一般人很難見到,這就使敦煌學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其次,由於一般人很難見到敦煌文獻,因此,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很多學者的敦煌學研究大抵根據其他學者的録文進行。然而,由於敦煌文獻絶大部分爲寫本,寫本因其固有的性質,在文字書寫與文字內容方面往往各有特點。例如所寫文字多古體字、俗字、異體字、假借字乃至方音字等等;在文本內容上也極易出現傳抄的訛誤,乃至形成異本。由於敦煌文獻橫亙年代長、涉及地域廣、抄寫者身份複雜、水平不一,使得上述情況更爲嚴重。因此,録文質量的高低直接制約了研究者研究成果的水平。
近三十年來,上述情況有所改變,各單位收藏的敦煌文獻的圖録開始陸續出版。圖録的公布,可以使研究者比較方便、有效地利用文獻內容,從而促使敦煌學更加迅速而健康地發展。中國國家圖書館一向秉承「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傳統,努力公開資料,提倡資源共享。
2012年,《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一百四十六冊出版面世,這部黑白圖録刊布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全部敦煌文獻,深受學界關注與贊揚,被譽爲「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更是敦煌學界一件功德無量的盛事」。此次出版《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是對《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的延續。爲了本書順利出版,國家圖書館組織了多方面的工作團隊,以刊布高清彩色圖版爲主要特色,力圖全面展現敦煌文獻的文物特徵。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爲敦煌文獻研究打開一扇更大的窗戶,研究者們據此開展更深入、更專精的研究,從而推動敦煌學的發展。
敦煌文獻的修復與整理
敦煌文獻已出書目
(截至2023年12月)
(點擊查看大圖)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內頁欣賞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 文章來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文獻出版中心
供稿 | 黃鑫 編輯 | 鄧旭欣
監制 | 張頎
審核 | 弘文
點擊"閱讀原文",到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官方微店購買相關圖書,或聯系發行部:010-8800314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