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一部曾長期僅以殘卷、孤本、手抄本存世的學術經典,終以完整面貌重現于世。7月25日,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第三十三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四川展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六同別錄〉:整理與導讀》新書首發暨贈書儀式隆重舉行,標志著這部誕生于抗戰烽火中的珍貴學術文獻獲得系統性“重生”。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六同別錄〉:整理與導讀》
填補空白
系統性整理與“完整影印+專家導讀”的首度結合
《六同別錄》出于1945—1946年間,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駐四川李莊(1940—1946)時,學者們在烽火中用石印技術印制的論文集,書名中“六同”便取自李莊古名。這部收錄了28篇論文的著作,匯聚了董同龢、李濟、董作賓、勞干等頂尖學者的研究成果。《六同別錄》成書后,長期僅以殘卷、孤刻、手抄存世,學界雖聞名卻難窺全豹。
該著作是首部對該文獻進行系統性整理與研究的學術專著,填補了抗戰時期相關學術史研究空白,為今天人們更深刻認識李莊六年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學術生態提供了關鍵文本。
發布會現場
在出版過程中,出版方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珍藏的原始版本為底本,采用高清影印技術完整呈現文獻原貌,確保學術研究的準確性。為提升著作的可讀性,特別邀請譚繼和、馮蒸、霍巍、孫玉文、劉釗五位權威學者為28篇專業論文撰寫導讀,使這部學術經典能夠被更多讀者理解和接受。
此次《六同別錄》的整理再版,不僅搶救性地保存了珍貴學術遺產,其創新模式也為激活塵封文獻、傳承學術薪火提供了重要路徑。
從“看得見”到“讀得懂”
三維解讀重現抗戰學人思想現場
在本次新書發布會的學術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六同別錄〉:整理與導讀》的學術價值展開深入探討。
汪啟明在發言
作為本書學術顧問,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啟明在現場直言:“《六同別錄》是文化抗戰的學術史坐標,篇篇是‘問題’,頁頁是‘考據’。”他舉例道,“董同龢、周法高探討重紐問題,對高本漢之研究多所諟正;李濟提出古玉產地問題,何茲全研究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高去尋論及‘淮式’古鏡時代,都是實打實的真問題、真學問。”
汪啟明指出,《六同別錄》長期以殘卷孤本存世,學界只聞其名、難見其全,此次出版通過系統整理與精要導讀,將“看得見的舊稿”轉化為“讀得懂的史料”。書中創新性地采用“文本層、知識層、語境層”的三維研究方法,生動呈現抗戰學人思想現場,為學界提供了珍貴的研究素材。
從事漢語歷史音韻學研究的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馮蒸在現場表示,“書中董同龢、周法高的六篇音韻學論文,是研究漢語歷史音韻學的重要文獻,當年這些論文只靠石印少量流傳,如今四川人民出版社不僅完整影印,還加上專家導讀,實在是嘉惠學林的善舉。”
(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