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在韓國的政治舞臺上,一場引人矚目的法律風暴悄然醞釀,最終爆發(fā)——韓國前總統(tǒng)尹錫悅因“緊急戒嚴令”被法院判決向104名市民賠償精神損害費,每人10萬韓元。
這個數(shù)字雖不算高,但象征意義巨大,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在了這位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總統(tǒng)臉上。消息一出,輿論嘩然,韓國社會一片沸騰,仿佛壓抑許久的憤怒終于找到了出口。
事情的起點,得追溯到2024年12月3日。這本是一個平常的冬日,卻被尹錫悅一個突如其來的決定攪得天翻地覆。當晚,他宣布全國戒嚴,理由是“維護國家秩序”,并試圖以此壓制政敵,控制局勢。
然而,這道戒嚴令既未經(jīng)過國會審議,也缺乏憲法依據(jù),完全是倉促武斷、程序違法。一夜之間,韓國國會癱瘓,政府運作停擺,民眾陷入極度的恐慌與不安,不少人整晚失眠、情緒崩潰,甚至有人求助心理醫(yī)生。
104名普通市民站了出來,他們不是政客,也不是名人,而是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普通人。他們聯(lián)名向法院起訴尹錫悅,要求其為濫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并給予精神賠償。
這一舉動,在韓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堪稱民意覺醒的象征。他們的理由樸素而真實:那一夜的恐懼、羞恥、焦慮和憤怒,不是一個總統(tǒng)可以輕易抹去的。
2025年7月25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作出判決,民事審判第二獨任庭認定尹錫悅的緊急戒嚴令“違反憲法與法律,嚴重侵害國民的生命權、自由與尊嚴”。
法官李成福指出,尹錫悅的行為不僅導致國會癱瘓,更“未盡總統(tǒng)應有的責任,給國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法院最終支持原告訴求,判決尹錫悅向104人各賠償10萬韓元,并加上12%的年利息作為逾期罰金。
這個判決,意義遠超賠償本身。它首次確認了在國家緊急狀態(tài)下,總統(tǒng)個人行為對國民精神造成的傷害,不僅可以被追責,還應當賠償。
這一突破性的司法判決,打開了韓國民眾依法維權的大門,也讓曾經(jīng)高高在上的權力首次低下了頭顱。光州地方法院目前已有23名市民提出類似訴訟,全國范圍內(nèi)或?qū)⒂瓉砀嗥鹪V潮。
值得注意的是,尹錫悅早已不是第一次站在被告席上。他曾以檢察官身份主導“樸槿惠案”,將前總統(tǒng)樸槿惠送入監(jiān)獄,斬獲“反腐斗士”聲譽。
如今,自己卻因濫權被彈劾、被捕、被起訴,命運輪回,令人唏噓。更諷刺的是,2017年樸槿惠曾因政治丑聞被起訴精神損害賠償案,但法院當時以“總統(tǒng)責任有限”為由駁回。而今,尹錫悅的行為卻被明確定性為“故意侵權”,這不僅是法律的進步,更是民意的勝利。
戒嚴事件發(fā)生后,尹錫悅?cè)尉芙^出庭,借口“身體不適”,試圖拖延審判。但檢方指出,他此前出席九次庭審毫無問題,“突發(fā)疾病”之說根本站不住腳。
法院最終不再容忍,直接裁定賠償,并對其逃避行為予以批評。韓國獨立檢察組也正在加緊調(diào)查其夫人金建希,后者身背16項指控,其中包括操縱股價、非法獲利等罪名,若被坐實,刑期恐不輕。
輿論普遍認為,這場判決僅是序幕,真正的風暴尚未到來。韓國社會長期存在對總統(tǒng)權力的質(zhì)疑與不信任,尹錫悅的戒嚴事件正好成為引爆點。
不少法律專家預測,若類似訴訟潮水般而來,尹錫悅即便家產(chǎn)豐厚也難以抵擋。據(jù)報道,他與夫人目前資產(chǎn)約有4000多萬元人民幣,看似富有,但若數(shù)百萬民眾紛紛索賠,后果不堪設想。
更令人擔憂的是,尹錫悅涉嫌的并不止精神賠償責任。目前他還面臨“內(nèi)亂罪”“外患罪”等多項刑事指控,若罪名成立,可能面臨無期徒刑,甚至終身監(jiān)禁。法院與檢方正在調(diào)取其在戒嚴期間的全部通訊記錄、命令文件、官邸會議紀要,以掌握其是否存在顛覆國家政權的企圖。
韓國政壇歷來風波不斷,總統(tǒng)“下臺即坐牢”似乎成為魔咒。從盧泰愚、全斗煥到樸槿惠、李明博,幾乎沒有一位韓國總統(tǒng)能全身而退。
尹錫悅也未能逃脫這輪回,曾一度高調(diào)宣稱要“重建韓國”,如今卻一地雞毛,成為民眾口中的“笑柄”。他的結(jié)局,既是個人悲劇,也映射出韓國政治制度的深層問題。
從中國視角來看,這一事件對我們同樣具有啟示意義。韓國民眾通過法律手段追責前總統(tǒng),體現(xiàn)出成熟的法律意識與公民精神,這在某種程度上值得借鑒。
同時也說明,在一個國家治理體系中,任何人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哪怕是總統(tǒng)。對中國而言,持續(xù)加強法治建設、完善權力監(jiān)督機制,是實現(xiàn)國家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當然,韓國的經(jīng)驗并非全然可取。頻繁的政治斗爭、總統(tǒng)更迭、司法審判,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政府效能,損害了國家形象。中國在制度設計上更注重穩(wěn)定與協(xié)調(diào),避免權力因個人意志而任意擺布,從根本上杜絕了“尹錫悅式悲劇”的發(fā)生。這既是體制優(yōu)勢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政治智慧的寫照。
回望整個事件,尹錫悅的“政治豪賭”不但失敗,還引發(fā)連鎖反應,甚至可能導致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這場“戒嚴鬧劇”,不僅讓他自己聲譽掃地,更讓韓國社會再次陷入政治混亂之中。
那104位市民的勝訴,雖然每人僅獲10萬韓元,卻如一顆種子,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長成一棵撼動權力大樹的森林。
歷史,總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懲罰傲慢與輕狂。尹錫悅的故事,或許還遠未結(jié)束。未來他還將面對更嚴峻的刑事審判,是否能熬過風暴,誰也無法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民意與法律的雙重審視下,任何濫權者都難逃清算。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訴訟,而是一次國家制度與公民權利的較量。當總統(tǒng)不再是“不可觸碰”的存在,當普通市民也能堂堂正正走進法院討個公道——韓國社會或許正在經(jīng)歷一場深刻變革。而對于我們來說,這場風暴,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政治的本質(zhì)、權力的邊界、法治的價值。
尹錫悅的“戒嚴案”,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它喚醒了民眾,也提醒了所有掌權者:在人民的注視下,權力永遠不能任性。
信息來源:
韓法院首度認定尹錫悅發(fā)動戒嚴致精神損失 須支付賠償
2025-07-26 08:38·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