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上周在布魯塞爾走廊里,當著十幾位記者的面攤開手:“愛國者導彈的下一批?得問美國人。”鏡頭掃過他身后的展板——原定三月交付給烏克蘭的8套PAC-3系統(tǒng)被劃上了刺眼的紅叉。
德國防長沒說的是,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跳票”。2024年冬天,萊茵金屬工廠門口曾排起長隊,卡車司機等著拉155毫米炮彈去波蘭轉(zhuǎn)運,最終卻被告知“火藥原料卡在美國海關”。
這一幕像極了二戰(zhàn)末期的柏林防空戰(zhàn),只不過當年的88炮不缺炮彈,缺的是燃油;如今燃油充足,炮彈卻缺了芯片和固體火箭發(fā)動機。歐洲防務局內(nèi)部報告顯示,北約成員國平均彈藥庫存只夠高強度打三周,而俄軍在阿夫迪夫卡一天就打出兩萬發(fā)。
數(shù)字不會撒謊,柏林的抱怨只是冰山一角。
華盛頓開賬單,烏克蘭得“先付錢再收貨”
五角大樓最近悄悄改了規(guī)矩:對外軍援不再走“總統(tǒng)提款權”快速通道,而是轉(zhuǎn)入“對外軍售”程序。簡單說,就是先把武器標價,再讓買家打款。
3.2億美元那批霍克導彈和M2布雷德利,走的就是這種“貨到付款”模式。烏克蘭財政部官員私下透露,他們?yōu)榇擞值盅毫宋磥砦迥甑母劭谶^境費
。這一幕像極了典當行:基輔把黑海糧倉的未來收益押給華爾街,換回幾輛冷戰(zhàn)老車和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防空導彈。
更尷尬的是,霍克導彈在也門胡塞武裝面前都略顯吃力,如今要拿去攔截“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效果可想而知。美國陸軍退役上校麥格雷戈在播客里直言:“這是把過期罐頭賣給饑餓的人。”
俄軍在2024年秋天發(fā)動的“鋼鐵洪流”攻勢并非追求速勝,而是精確計算了北約的產(chǎn)能曲線。英國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統(tǒng)計,俄羅斯每月能下線150輛T-90M坦克,而整個西方加起來不到50輛。
更關鍵的是,俄國人把蘇聯(lián)時期封存的2S7“芍藥”203毫米重炮拖了出來,稍加翻新就投入戰(zhàn)場——這種炮北約根本沒有對應型號。當烏軍士兵在戰(zhàn)壕里聽到203毫米炮彈劃破空氣的尖嘯時,他們明白了什么叫“數(shù)量本身就是一種質(zhì)量”。
克里姆林宮的策略很明確:不給你高科技對決的機會,就用鋼鐵和炸藥堆到你后勤崩潰。如今看來,效果斐然。
把時間撥回2018年,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揮舞著一份文件,宣布“中導條約已死”。當時的美軍參謀長在國會聽證會上信誓旦旦:“我們要把戰(zhàn)斧導彈裝進Mk41垂發(fā)單元,六個月內(nèi)部署波蘭。”結果五年過去,波蘭的“宙斯盾”基地依舊只有SM-3反導攔截彈,戰(zhàn)斧的影子都沒見著。
如今輪到“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劇情反轉(zhuǎn)。2024年12月,特朗普在海湖莊園宴請共和黨金主時突然說:“沒有核限制,美國會吃大虧。”在場賓客面面相覷——這位前總統(tǒng)四年前可不是這么說的。
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團隊最近收到了蘭德公司一份長達200頁的報告,核心結論用一句話概括:如果重啟核軍備競賽,美國需要再建三個钚彈芯工廠,總投資超過4000億美元,耗時十五年。而俄羅斯只需要重啟車里雅賓斯克的舊廠房。數(shù)字面前,強人也得低頭。
北約核三角:英法的小火柴盒
北約內(nèi)部經(jīng)常流傳一個黑色幽默:英國的“三叉戟”導彈需要美國GPS校準,法國的M51潛射導彈要靠美國衛(wèi)星預警。這話雖然夸張,卻道出一個事實——除了美國,北約的核威懾就像缺了底座的比薩斜塔。
英國現(xiàn)役核彈頭約180枚,法國略多,不到300枚,兩者加起來還不到俄羅斯戰(zhàn)術核武器的零頭。更要命的是,英國去年才承認,他們唯一的核彈頭組裝工廠——伯克利·辛德雷的“原子武器研究院”——出現(xiàn)了钚芯老化問題,預計2030年前無法量產(chǎn)新彈頭。
法國稍微樂觀,但也面臨核潛艇換代青黃不接的尷尬。相比之下,俄羅斯的白楊-M和亞爾斯導彈每年都在紅場閱兵亮相,像肌肉男般展示著工業(yè)底子的厚度。
今年春天,華盛頓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核項目主任瓊斯博士接到一個匿名電話:“如果明天開始造新核彈,需要多久?
”瓊斯查了三天數(shù)據(jù)庫,給出的答案是:僅钚彈芯一項,美國就需要重啟田納西州的Y-12工廠和洛斯阿拉莫斯的TA-55設施,至少七年。俄羅斯只需要把塞瓦爾斯克的庫存拿出來翻新一下,更要命的是,美國空軍的B-21轟炸機雖然先進,但單價7億美元,比黃金還貴;
俄羅斯的圖-95MS雖然老舊,但可以帶著巡航導彈在北冰洋飛行十幾個小時。冷戰(zhàn)期間,美國依靠“星球大戰(zhàn)”拖垮蘇聯(lián);現(xiàn)在角色互換,克里姆林宮用“核馬拉松”來反擊。
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13天里把人類推到核戰(zhàn)邊緣,最終各退一步。今天的“新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談判,難道不是古巴危機的另一種形式嗎?只是賭注是加勒比海的幾個導彈營,現(xiàn)在是整個歐洲大陸的穩(wěn)定。
莫斯科大學國際關系教授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雜志上寫道:“克里姆林宮并不指望用核武器贏得戰(zhàn)爭。它只需要讓反對者相信升級是沒有盡頭的。
“這場心理戰(zhàn)在2024年冬天達到了高潮:當俄軍戰(zhàn)略核潛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在白令海峽上浮時,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罕見地沉默了六個小時,沒有發(fā)表任何攔截聲明。沉默有時比咆哮更有力量。
回顧這場長達4年的沖突,北約像一位氣喘吁吁的老拳手,不斷用繃帶纏緊流血的指關節(jié);俄羅斯就像一個冷靜的計時員,每一輪都敲響鐘聲,提醒對手回合數(shù)。柏林的抱怨、基輔的典當、特朗普的變臉,不過是這場戰(zhàn)略耐力賽的注腳。
真正的贏家在于工廠車間和核實驗室--當俄羅斯的坦克生產(chǎn)曲線還在上升,當美國的钚彈芯工廠還在圖紙階段,時間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