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高分考生被廈門大學馬來分校誤錄取”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關注。
▲微博熱搜截圖
“609分,卻只能復讀。”當貴州高考生小張收到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錄取通知時,他整個人懵了——他填報的是第二十四順位的志愿,本不該被錄取,更沒想過會去馬來西亞讀書。
問題出在哪兒?
小張清晰地還原了操作過程:在貴州招生考試院的官方系統里,他通過“辦學地點”篩選院校。搜索廈門時,系統僅顯示一個“廈門大學”,專業編號529,沒有任何標注提示這是海外校區。這與其他明確標注“威海”、“秦皇島”的分校形成鮮明對比。
“我按地理位置分類篩選,山大威海分校選威海,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選秦皇島,唯獨廈大沒標明海外分校,這算不算誤導?”小張的質問直指系統設計的致命缺陷。
官方回應引發更大爭議
面對質疑,貴州省招生考試院迅速回應,卻點燃了更大的輿論怒火:“考生應查閱招生專業目錄,核對專業代碼”,“系統每年更新,以最新信息為準”。
翻開官方發布的《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專業目錄》,真相清晰可見:廈門大學本部與馬來西亞分校被明確區分,專業代碼截然不同。考試院工作人員甚至強調:“志愿書中寫得很清楚。”
▲圖源:貴州省招生考試院
系統設計 VS 考生習慣,誰該讓步?
表面看,考生似乎“沒仔細核對代碼”。但深入觀察志愿填報的現實場景,考試院的回應顯得冰冷而脫離實際:
- 官方系統內置篩選功能,本就是為方便考生快速定位。當考生依賴系統提供的“辦學地點”篩選時,信息展示不完整就是設計缺陷。
- “代碼至上”的邏輯忽視了考生操作習慣。在高度緊張的高考志愿填報中,多數考生依賴系統直觀信息,而非反復交叉核對幾十頁的紙質目錄代碼。
- 雙標處理暴露問題。為何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能在系統中被明確標注城市信息,而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就成了隱形的“529”?
被耽誤的青春,誰來買單?
小張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心焦的是解決之路幾乎被封死:
- 考試院建議退檔或復讀。退檔需考生自行聯系遠在馬來西亞的分校,對方回應:“需貴州省考試院發函,我們無權處理。”——一個死循環已然形成
- 廈門大學回應:嚴格按流程錄取。招生辦僅強調兩地差異(學費更高、全英文授課),將皮球踢回考試院。
這不僅耽誤了像小張這樣誤報考生的前途,更沖擊了真正瞄準馬來西亞分校的考生——他們可能因誤報者占位而落榜。
網友激辯:制度漏洞不該讓考生獨自承受
輿論場中,憤怒與理性交織:
“系統設計有責任!篩選結果不完整就是坑!”
“609分啊!寒窗苦讀毀在一個疏忽上?”
“代碼不同是事實,但系統設計難道不該更人性化、更防錯嗎?”
“認倒霉復讀?孩子的青春誰來補償?”
反思:志愿填報系統,急需打上“人性化”補丁
高考志愿填報,是決定無數青年命運的關鍵一步。貴州這起“分校烏龍”事件,撕開了系統設計、信息傳達與考生現實操作間巨大的鴻溝:
- 信息展示必須完整、無歧義。招生系統作為官方權威平臺,任何可能引起混淆的信息(尤其是分校、校區、不同辦學地點)必須清晰標注、強制提示,不能依賴考生自行查閱海量外部文檔。
- 功能設計需符合用戶習慣。系統功能(如篩選、收藏)的結果呈現,必須承擔起準確傳達核心信息的責任,不能以“有代碼可查”推諉。
- 糾錯機制應暢通高效。當因系統信息瑕疵導致明顯誤報時,應有清晰、快速、由責任方主導的糾錯通道,而非讓考生在多個部門間絕望奔走。
一個更友好、更防錯、信息更透明的志愿填報系統,是對千萬考生寒窗苦讀最基本的尊重。技術本應服務人,而非用冰冷的“流程正確”掩蓋設計的疏漏。
小張已聯系好復讀學校,他的609分將在高四重燃。但系統的一個“小疏漏”,足以壓垮一個家庭的期待與一個少年的整整一年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