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一則“每學年學費96000元”的消息引發了熱議。
比高學費更令人震驚的,是同樣高的招生標準。
7月21日,浙江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類第一段平行投檔分數線表顯示,今年首次招生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招生)在浙江招生計劃數為70人,分數線為656分(位次8518),僅比浙江大學省內最低錄取分數線(658分)低2分!
分數線堪比浙大這樣的國內頂流,學費高到像在留學……
和東方理工類似的大學,近年來冒出了不少。
從早年間的南方科技大學,到同樣是今年開始招生的福耀科技大學、大灣區大學……
這些大學是何方神圣、什么來頭?什么樣的孩子在選擇這些大學?
資源背景拉滿
新興大學的崛起
作為2025年首次本科招生的代表,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在浙江省的表現堪稱驚艷。
學校2025年只面向浙江省招生,實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招生,大類招生中所含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方向)、電子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方向)、智能制造工程、數理基礎科學。
第一學年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強化數理基礎、提升人工智能素養;在第一學年末開始選擇專業。
東方理工的計算機大類招生,分數線達到656分,超出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64分,在省內高校中僅次于浙江大學!
這一成績背后是其“小而精”的辦學定位。
僅招收70名本科生,聚焦電子信息、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并計劃十年內達到10000人規模,本科、碩士、博士比例為4:3:3。
自2022年開始,與國內外頂尖高校聯合招收聯培博士生,已聯合招收博士生243人。(數據截至2025年4月)
圖源: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官網
學校由教育基金會舉辦并獲政府重點支持,雖學費達到了9.6萬每年,不過,對于首屆“吃螃蟹”的學生,學校提供四年和學費等額的獎學金。
看起來像是期待第一批新生和學校一起創造新的時代。
東方理工的師資團隊已簽約多位院士及海外頂尖學者,實驗室設備對標國際一流研究機構,與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建立聯合培養計劃,確保學生從大二起參與真實產業項目。
從學校官網信息來看,東方理工和中科大、英國華威等老牌名校也有合作,可謂資源拉滿。
圖源:東方理工大學官網
另一所同樣是今年開始本科招生的大學,是福耀科技大學。
圖源:福耀科技大學官網
今年,福耀科技大學面向5個省份共招收50名本科生,其中福建省17人,河南省9人,江西省9人,湖南省8人,廣西壯族自治區7人。
福耀科技大學由福耀集團創始人曹德旺捐資百億創辦,選址福州高新區,與一汽、百度等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推行“本博貫通培養模式”。
學校還邀請到了老牌985名校西安交通大學的原校長王樹國擔任首任校長。
福耀科技大學公布的錄取情況顯示,今年福耀科大在5個省份的投檔分數線均超過610分。
更具體來看,福耀科技大學在廣西的投檔線已經超過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985高校和一批211名校;在湖南,福耀科技大學的投檔線也超過了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一批985高校。
不過,福耀科技大學雖然分數線和東方理工比肩,但學費為5460元/學年,和其他公立大學相似。
位于廣東省東莞市的大灣區大學,同樣從今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學校聚焦于計算機、人工智能、電子通信、機器人等前沿學科。
大灣區大學也是今年由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面向廣東省招收80名學生,大灣區大學最低投檔分622分,分數線只比中山大學(628分)低6分,跟華南理工投檔分數(622分)齊平。
同樣新開辦、預計2025年首批招生的大學,還有山東的空天信息大學、深圳海洋大學等。
這些大學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聚焦于理工科的前沿專業,不止重視新興科技,更重視這些科技在產業中的應用,同時和相關知名企業甚至是國家單位合作。
南方科技大學
打頭陣的改革先鋒
東方理工、福耀科技大學和大灣區大學這樣的辦學模式,其實在國內并不算新鮮。
早在十多年前,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就打了頭陣。
這么多年的辦學實踐下來,學校、學生和家長們都“吃到了甜頭”。
以南科大為例,作為國內最早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已形成穩定的辦學模式。
全校簽約引進教師1300余人,其中院士57人(含全職院士48人),平均每23名學生就“配”1名院士。
圖源:南方科技大學官網
自2012年建校以來,南科大的招生規模從188人逐步擴大至2025年的2300人,錄取分數線更是從一本線上30分提升至超985高校20分以上。
南科大今年首次在廣東、山東、浙江增設普通批次錄取,物理類人工智能專業投檔線652分,超過中山大學24分。
估計也是有了南科大打頭陣,東方理工等院校才會在今年招生時“一步到位”,直接把分數線和985名校拉平。
南科大的“631”綜合評價體系(高考60%、校測30%、學業水平10%)也已成為其他新興大學的參考模板,吸引著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
南科大2025屆本科畢業生中,超八成選擇繼續升學深造。
其中,選擇境外升學畢業生中,50%被QS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錄取,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帝國理工學院、牛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世界頂尖學府。
選擇境內升學的畢業生中,超95%進入“雙一流”高校繼續深造,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24人,中國科學院系統錄取17人。
而更亮眼、也更直接吸引家長和學生報考的關鍵,則是就業數據。
南科大就業的畢業生群體中,研究生超八成;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地區就業人數占比近七成;近四成就業畢業生進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所屬行業主要為IT制造與服務業、制造業、研究和試驗發展、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金融業等;用人單位包括:華為、比亞迪、百度、小米、航天科工、榮耀等。
從平均薪資來看,本科生平均起薪達25萬元/年,研究生則超35萬元/年。
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南科大的發展勢頭如一匹黑馬般兇猛。
沒能趕上南科大初創期的家庭,自然把目光移向了新興的東方理工、大灣區大學、福耀科大等學校,期待能“押中寶”。
中產家庭擇校
正在回歸“實用”
對于哪些學生來說,報這些大學最劃算呢?
首先是分數夠到了985,但卻不夠報熱門專業的學生。
其次是計劃好本科階段或畢業后深造的學生。這些大學都有豐富的海外大學交流以及合作機會,海外升學率也很高。
還有就是瞄準了當地就業的學生。很多這類大學都與當地知名企業有合作,也受到當地政府扶持,畢業后在當地就業很有優勢。
越來越多中產家庭在擇校時,優先考慮專業就業前景,而不僅僅是看學校排名,對教育的期待也從“獲得文憑”轉向了“培養競爭力”。
例如,福耀科技大學“本博貫通”的學制,能縮短學習周期,快速積累行業經驗。
這些大學也無一例外,都聚焦于新興科技產業,把高等教育和生涯教育做到充分適配。
新興大學的崛起使學生本身也擁有更多議價權。
例如,南科大的“631”綜合評價體系(高考60%、校測30%、學業水平10%),改變了過去高考“一考定生死”的老模式。
此外,這些大學中不少都是大一學通識教育、大二定專業,自由度和彈性更大,適應學生的動態發展需求。
綜合性的評價體系、靈活的專業設置,這些顯然都在向世界級名校看齊。
人工智能正勢不可擋地侵入全行業,人人自危會不會被AI替代的當下,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家庭的長期戰略投資。
是選擇傳統大學的傳統專業,還是在新大學的創新專業謀一個機會?
一批考到高分的學霸家庭,已經做出了大膽的選擇。
新興大學的崛起不僅是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更是中國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縮影。
對于中產家庭而言,選擇這類大學需要跳出傳統思維框架,關注其辦學模式的可持續性、行業資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學生發展的多元出口。
正如福耀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所言:“第四代大學的本質是打破邊界,以科技賦能重塑教育生態。”
在這個技術迭代加速的時代,能夠將前沿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將產業需求融入教學體系的新興大學,或許正是中產家庭實現教育投資價值最大化的最優解。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