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日本“背刺”了?別急,這就是日本的老手藝
特朗普這人啊,有個毛病,嘴快,手也快,事兒還沒落地,先把“勝利”的橫幅掛上了。
7月22號,他那張嘴剛放完炮:“日本認慫啦,5500億投資砸給我們,美國只收15%關稅,剩下利潤九成歸我,美利堅大勝利!”
然后全世界都聽見了他的勝利號角——除了日本。
7月24號,日本貿易代表赤澤亮正在機場那一臉懵,記者話筒懟上去,他一句話把特朗普當眾“扇回去了”:
“啥協議?不記得、不清楚、沒聽說。”
這話說出來,特朗普估計直接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臉抽筋了。
這不叫外交,這是“對賭”
表面上看,美國是贏家,日本是跪地求饒,5500億投資砸過去,大米市場放開、汽車限制取消,還答應每年買十億美元的美軍武器。
但你細看,日本人玩的是“文字游戲+時間差”。
比如:
“5500億”投資?聽起來像直接砸現金,其實里面塞的是金融機構貸款、企業自主投資、基金轉貸……
一句話總結:
不是政府出錢,是把市場上本來就在轉的資金包裝了一下。
“美軍裝備采購”?美國以為是新增訂單,日本一回頭說:
“不是新增,我們本來就要買,順帶從你那采購點給你個面子。”
你說日本是不講義氣?不,日本這是“有點技巧”。
這叫什么?打包出售舊賬,當新投名狀。你特朗普要臉,我們日本要賬——各取所需。
你以為達成協議,別人以為“陪你演戲”
特朗普做這波,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貿易,是政治。第二輪關稅暫緩期眼看要過,他急著向歐盟和中國亮個牌子:
“你看,日本都服軟了,你們再不投降,25%的大棒就招呼上來了。”
這招老熟了,就跟菜市場老板吆喝:“這條魚剛賣給隔壁那家30塊,你要不要?”
但問題是,日本這回可能只是“站臺演員”,并不真想掏腰包。
赤澤亮正回來后那句“不記得”不是大腦短路,是在釋放信號:
我們日本也不傻,只是陪你走流程,不是真心簽賣身契。
說白了,這次協議就像兩口子吵架鬧離婚,外人都以為分家產了,其實私下倆人還沒談明白房子歸誰。
日本這“老狐貍”,一臉無辜地掏了把刀
其實日本在外交上從來不是“老實人”。
當年廣場協議,日本認了輸,一夜經濟失衡;從此以后,他們玩起了“模糊戰略”:嘴上答應,實際操作三年兩頭打太極。
這次對特朗普也一樣。日本民眾對協議極不滿,說這是“被美國拿捏了”,但政府這邊呢,嘴硬裝傻,兩邊討好。
日本不傻,他們看得清楚——特朗普這人可能明天就不在臺上了。
誰會在賭桌上,對一個不確定的莊家交付全部籌碼?
他們不是被迫答應,是先簽一個“空頭支票”,萬一兌現不了?
那就一句話頂回去:“不好意思,當時理解有誤。”
特朗普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亞洲盟友”
特朗普這人挺擅長炒作,“交易的藝術家”自封頭銜不是蓋的。但他的最大誤判就是:
他以為日本是他口袋里的籌碼,實際上日本把他當成了臨時盟友里的“變量”。
美日這一波,是各自扔出了“會被誤解”的表述,然后比誰先下臺。
特朗普高調宣布協議內容,想震懾歐盟。
日本低調打臉、模糊細節,保留二次談判的余地。
一句話,這不是協議,這是“劇本閱讀會”。
你說贏了,那就讓你先贏
這事最后會不會成?不好說。但可以確定一點:
這場協議,特朗普說的每一句話,日本都留了“反悔”的后門。
真要履行,日本就會拖延;真要出事,日本就會甩鍋。
這是現代外交的博弈邏輯,不信你去問問當年歐盟跟英國脫歐談判啥感受。
所以特朗普剛以為把日本拎回了談判桌,日本轉身就往他背上貼了張“臨時合作”便利貼。
等到真要兌現那一天,日本那句“我不記得”可能才是整個協議里,最真實的一句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