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養娃被視為“添一雙筷子”的事情,但今天不僅要添一雙筷子,對一個家庭來說,還需要好幾年“不吃不喝”才行。
前幾天,老媽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突然叫了出來,說現在的奶粉咋這么貴,竟然要幾百元一罐。
我頭也沒回說,幾百元一罐還是便宜的,大把的人一個月光奶粉錢,就得花好幾千。這已經不是你們那個時代了,養一個娃只需要添一雙筷子,現在你花50萬,都未必養得起一個娃。
2024年,育媧人口研究智庫發布了生育成本報告。根據這份報告來看,全國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為53.8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平均養育成本約為68萬元。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的養育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為全球第二高,和生育率一樣,都僅次于韓國。
這是一個和我們常理相悖的事實。至今,我們還只是發展中國家,理論上這意味著我們的各項生活成本都比較低,但實際上,在房價收入比和養育成本這兩大開支上,我們都面列前茅。
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物價上漲,這是養娃貴最直觀的因素。
過去20年,我國嬰幼兒用品價格大幅上漲,其中僅僅是奶粉價格就翻了4倍,和嬰幼兒相關的一切費用都在上漲,而早教班費用更是從每月300元漲到3000元。
其中醫療成本,也在穩步上漲。從懷孕到分娩的各項檢查費用約3000-5000元,如果選擇高端服務,那么費用會更高。
當然,養娃這件事投入最大的,其實還不是吃喝拉撒,而是教育。
對80后和90后來說,父母撫養長大,除了學費之外,幾乎不會在教育上有什么其他投入,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學歷對人生的重要性也不斷提高,這也加劇了教育間的競爭。
根據育媧人口智庫的報告,我國家庭平均0到17歲的教育支出占全部養育成本的61%,高達33萬元。
換句話說,如果把教育支出剃掉,那么我國的養育成本即可減少六成。但問題在于,明明都義務教育了,為什么家庭對教育的投入還越來越高?
造成今天這樣的現象,和這個社會的“追求”是離不開的。
職業有沒有高低貴賤,每個人的回答都不同;但從薪資收入來看,它是有高低的;而一個社會對職位高低的體現,都會反映在薪資收入上。
反過來,這就會加劇父母對這些高薪職業的追求。
當每個人都在這么追的時候,教育就形成了產業化,就形成了軍備競賽。
在我小時候,爺爺就知道,只有讀書才有出息,只有坐辦公室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體力勞動;這說明天然的,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就是推崇腦力勞動,而貶低體力勞動的。
盡管在今天,大家嘴上說沒有區別,但實際上,得看父母們的行為;如果他們在教育上的投入沒有變化,甚至還更激烈,那就說明,職業之間的差異,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還更大了。
社會上職業差距的過大,導致了父母們在教育投入上的軍備競賽,大家都想成為“人上人”,每個人都在極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無形之中這也進一步推高了養娃的教育成本。
如果教育是養娃的大頭,那么未來要想鼓勵甚至是刺激更多生育,首要解決的,可能還是不同職業之間薪資的差異化。
也只有這樣,才能杜絕父母們從源頭上進行教育內卷。
目前我國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孩子課外教育上支出高達3.8萬元,在北京上海一線城市的家長更占到家庭年收入的30%,可以說他們是對教育投入最卷的一群人。
對教育投入最卷,看起來是他們的事情,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
投入越大,理論上產出也就越大;富裕家庭可以擁有更多資源對孩子教育投入,理論上也意味著,這些孩子的將來也會有更大概率出人頭地。
這對普通家庭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送外賣的父親辛苦供孩子讀完大學,在孩子畢業后,父子倆可能會一起跑外賣。
這幾年大家都在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原因其實很簡單,普通家庭和一線城市家庭,大家在起跑線上的投入就已經是天差地別了,那么一線城市家庭后代的孩子更優秀,這也符合投入越大回報越高的原則。
盡管這幾年很多人已經在說教育投入產出比已經不行了,但那是普通家庭才會考慮的問題。對有資源的家庭來說,為孩子提供更多資源,也仍然會是常態。
這意味著今天我們看到的社會分化,隨著不同家庭對孩子教育投入的不同,未來還會繼續分化,甚至不排除分化加大。
這一點在城市和農村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一線城市與農村地區成本相差5倍,上海家長為雙語幼兒園支付的15萬年費,就相當于農村家庭整個小學階段的總支出。
高收入家庭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為131.5萬元,而低收入家庭僅12.6萬元,兩者在教育上的投入就已經差了十倍,未來隨著這些孩子長大踏入社會,分化怎么會不加大?
這個現象,對普通人來說,或者說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真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高收入家庭一定是稀缺的;這意味著從生育率的提高來看,還是要拉動更多普通家庭生育才行。
但問題在于,如果普通家庭生娃以后,在教育投入上資源跟不上,導致自己的孩子長大后變得“平庸”,那么對普通家庭的父母來說,這甚至是一件投資抵不上回報的事情。
這,才是今天生育低下,許多收入一般的年輕人不敢生育的主要原因。
他們怕生娃以后,不僅未來不能幫著養老,甚至還要自己貼金給他謀生的時候,那么生育這件事從經濟上,已經沒了任何效益。
養兒防老,在今天來看雖然價值觀已經不對了,但對絕大多數收入一般的普通人來說,自己老了都不見得有保障,如何繼續為自己的后代提供經濟扶持?
這是一道很現實的人性選擇題。
對80后90后來說,他們的父母只需要花費5萬元,就可以很輕松把孩子養大,但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哪怕是花50萬,也無法把一個孩子養大。
養娃要不要考慮經濟問題?
從情感上,沒人愿意養娃還要考慮經濟問題;但當你發現,別人家的娃都有培訓班上,成績名列前茅,而自己家的娃周末只能在家玩游戲,成績一次不如一次的時候,你很容易就產生焦慮感。
真正讓生育走低的原因除了養娃貴,還和養娃后無法產生回報相關。
有資源的家庭砸資源培養娃,沒資源的家庭用手機迷住娃;這二者之間的資源稀缺帶來的孩子人生成長軌跡,也會徹底不同。
現在畢業的年輕人,能夠干嘛?一個月薪資還是3000元,甚至還有大把的人搶著做,但這已經是十年前90后畢業的收入了。
如果按照當下職場環境來看,沒有人愿意在這個節骨眼上去更多生育,尤其是對普通人來說;答案也很簡單,因為他們感受不到一個收入不斷上漲的樂觀氛圍,由此也將這種不那么樂觀的氛圍,代入到了自己將來的孩子身上。
有的人出生是來享福的,有的人出生是來受苦的;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享福的,而不是吃苦的。
基于這一點,今天的生育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問題。
而我們未來要做的,不是繼續加大分化,而是努力縮小這種分化,讓盡可能多基數的人都感受到,生娃是來享福的,而不是反之。
end.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