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山城重慶有一條特殊的地鐵。
在這條地鐵上,比白領的公文包更常見的是菜農們的背簍。
早上六點左右,大多數人還在夢鄉的時候,4號線石船站站門口已經擠滿了來趕首班車的菜農。
他們大多七八十歲,頭發花白,身形佝僂。
有的肩挑扁擔,有的背著比自己個頭還高的竹簍。
菜農們每天凌晨兩三點起床,挑揀好菜之后需要背上四五十斤的竹簍,走上一兩個小時去趕離家最近的首班地鐵。
地鐵啟動后,車廂里開始出現此起彼伏的鼾聲。
有的人耷拉著頭,趁著地鐵平穩運行的時候,偷幾分鐘斷斷續續的睡眠;
有的人用手支撐著腦袋,雖然姿勢不舒服,但好歹能閉上眼打會盹兒。
也有的人忙著繼續挑揀背簍里的菜,想著賣相好看一點,就能早點賣完。
早起當然辛苦,但一想到進了城菜能多賣幾塊錢,想到自己能補貼點家用,能為自己攢點醫療費和養老錢,能給孩子減輕點負擔,他們就恨不得把自己的背簍塞得滿一些,更滿一些。
即便已經上了歲數,他們換乘時卻跑得比年輕人還快,為的就是能提早到達菜市場,占據一個好一點的攤位。
即便在安享晚年的階段,他們的日子卻過得更緊巴了,鞋面破破爛爛,只要鞋底還沒破就能將就;衣服穿了十幾年,洗得都有些泛白了他們也舍不得換。
菜能賣個好價錢,能早點賣完,是他們一天中最大的愿望。
因為比自己的吃穿用度更重要的,是一個家庭的柴米油鹽。
地鐵到站后,他們立即從短暫的休息中蘇醒。
沿著熟悉的路程,大步流星地跑到菜市場,熟練地支起了攤位,熱情地招攬著顧客。
3塊錢一斤的木耳菜,2塊錢一斤的青椒、茄子,5塊錢一斤的苦瓜 ……
加起來甚至買不起一杯奶茶,卻支撐起他們晚年的生計。
年輕時他們靠一片片土地,供孩子讀書上學、成家立業。
年老后他們依舊不愿停歇,一筐筐背簍又補貼著孩子們的車貸、房貸。
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角落,他們的身份各異:是菜農,是環衛工、是維修員、是泥瓦匠。
但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是父親、母親。
只要身體還硬朗,他們就希望為孩子們盡一份力,發一份光。
02
看過一個新聞。
公交車司機撿到一個包,失主是個年輕的姑娘,可是在核對包內物品時,卻出了岔子。
姑娘疑惑地說,包確實是她的,可是原本里面只有1000元,現在怎么會多出來2000元。
直到她給母親打電話后,她忽然抱住膝蓋啜泣起來:我媽她騙我……
原來,是母親擔心她在外過得不好,把自己賣菜攢下來的2000塊錢偷偷塞進了她的包里。
我想起自己剛畢業那會,有段時間工作很不順心,一賭氣就辭職回到了家里。
我媽沒有責備我,反而安慰了我兩句,還做了一大桌我喜歡吃的菜。
吃到一半,一直不見我媽上桌,我爸悄悄告訴我:“你媽剛才在廚房把昨天的剩菜吃了,你也知道她這人,一向不喜歡浪費......”
聽到這話,我鼻子一酸,眼淚不爭氣地直往下滾。
我爸看我哭了,手忙腳亂地想幫我擦去淚水:
“傻孩子,你哭啥,不想干咱就不干了,老爸這身體多掙幾年錢沒問題,又不是養不起你!”
我爸之前在工地做小工,后來歲數大了,老板們考慮到安全問題很少再雇用他。
聽說工友們都在手機上找零工,平時連微信都不會用的他,把各種求職軟件下載了個遍。
他發現司機這個工作不限制學歷和年齡。
于是50多歲的年紀,從沒開過車的他,在三個月的時間里把駕照考了下來。
之后他就租了輛車,當起了網約車司機。
但我們當地打車的人不多,為了多掙點錢,他又去考了貨車駕照。
此后經常奔波在高速上,早出晚歸幫人開車運貨。
聽我媽說,這活兒年輕人都不愿意干,又枯燥又熬人。
我爸卻樂意起這個漏兒,經常帶著幾個饅頭,幾瓶礦泉水就上路了。
為了省錢,他舍不得住賓館,夜里一般都睡在車里。
想起這些,感動夾雜著羞愧從四面八方涌入,把我裹得密不透風。
我本打算在家擺爛休息一陣,看到我爸這樣,我連忙預定了回北京的車票。
為人子女我不僅沒有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還要讓年過半百的他們為了我的下半生操持打拼,我有什么資格喊累?我有什么資格輕易躺平?
03
電視劇《凡人歌》里有句臺詞說:能當牛馬也是一種福氣,無論男女。
若是以前聽到定是不以為然,可如今在這手停口停的歲數,卻能咂摸出些許心酸。
劇中那偉和沈琳是一對中年夫妻,原本的生活順風順水。
那偉是公司高管收入不菲,沈琳也是高級白領,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她辭去了人力資源總監的職位。
男主外,女主內,他們本以為日子會這樣富裕無虞。
誰曾想那偉公司一夜破產,還背上了80萬的債務。
家有倆娃要養,每月房貸八千,現金流的突然斷裂徹底擊碎了他們的中產體面。
為了讓這個家維持下去,那偉跑去應聘,可無數次面試,無數次碰壁,他最后只能去送外賣。
沈琳也別無選擇,只能重返職場。
她的回歸之路也并不順遂,四處求職無果,萬般無奈之下,她只能去前同事那里降薪謀得一份差事,月薪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
后來,被同事排擠出職場后,她又放下面子,給前同事當月嫂,自己創業賣鹵菜。
看到哥哥和嫂子的滑落,那雋不勝唏噓。
作為互聯網大廠的高級“牛馬”,面對他曾經鄙視的“如廁倒計時器”,深惡痛絕的加班文化,他甚至從心底里生出了一種“我要干到死”的信念。
因為此刻的他才徹底明白了工作的意義。
工作雖辛苦,卻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家的頂梁支柱。
我們總抱怨工作辛苦,抱怨加班熬夜,抱怨領導難纏。
可看到晨光熹微中背著竹簍壓彎的脊梁,看到在急風驟雨中討生活的外賣員,突然明白:
原來不是工作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需要這份工作來對抗生活的不確定性。
正如老話說的:手里有活,心里不慌。
對普通人而言,比起上班的苦,沒有穩定的收入才是真正的災難。
04
知乎上有個熱帖,跟帖全是對工作的抱怨。
其中有位博主的帖子,卻格外不同。
這位博主來自西南山區家境貧寒,媽媽生下他后便離開了,父親后來遭遇車禍沒了一條腿。
很早的年紀,他便輟學開始打工了。
他自述送外賣時曾被狗追著跑過三條街,在流水線上夜班時經常熬得雙眼通紅。
后來因為一句“上不封頂”的薪資,他開始做銷售。
為了拿下更多績效他24小時待命,大年初三接到客戶電話,頂著寒風騎車半小時去簽合同;高燒39度還守在手機前回復消息,生怕錯過訂單。
雖然辛苦談成的訂單總被老板以各種理由克扣,但他卻說自己很感謝這份工作。
他寫道:“有人問我恨不恨工作?”
“怎么會恨呢?至少靠著這些工作,我把老家的土坯房翻修成磚瓦房,給父親裝上了義肢,現在還能握著父親的手說‘別怕,有我在’。”
這句話讓無數人破防。
是啊,沒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但你吞下的每一份委屈,都會化作一堵堵墻。
為父母,為孩子,為愛人撐起一道防線,抵御一些生活的暴風雨。
工作給我們最大的底氣,大概就在于讓我們能夠拍著胸脯對家人說一句:“別怕,有我在。”
點亮贊吧,致敬每一位奮斗在工作苦海,為家人撐起一片天的朋友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