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俄烏沖突這事兒,從2022年打到現在都三年多了,大家一開始都覺得俄羅斯或者烏克蘭肯定是最吃虧的那個。要么就是美國在背后攪局,肯定也沒啥好果子吃。可誰知道,轉眼間局面就變了樣。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早在沖突剛起頭的時候,就說過歐洲可能要倒大霉。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她多慮了,結果現在一看,她的話還真準。歐洲,尤其是德國,現在正承受著沉重的打擊,經濟上損失慘重,民生也跟著遭罪。
先說說默克爾的預言吧。她在2022年沖突爆發后,就公開表示過,歐洲別太指望靠著制裁俄羅斯就能占上風,反而可能會付出高昂代價。她覺得解決這種地緣問題,最好是通過談判,而不是一頭扎進戰爭泥潭。那個時候,她剛退休沒多久,還接受過幾次采訪,重申歐洲不能總依賴外部力量來維持穩定。
默克爾從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開始,就一直提醒大家,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是個大隱患。德國作為歐洲工業核心,當時天然氣進口一半以上都來自俄羅斯,她擔心一旦出事兒,工業鏈條就得斷。結果呢,大家沒太當回事兒,繼續推進北溪2號管道項目,以為經濟合作能穩住局面。默克爾的話被當成耳邊風,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后悔沒聽進去。
三年過去,歐洲的經濟數據擺在那兒,觸目驚心。德國經濟研究所IFO在2025年5月出的報告顯示,沖突以來德國直接損失了2400億歐元,這筆錢占到德國GDP的6%。 這不是小數目,相當于德國醫療系統半年的總投入。
損失怎么來的?主要是能源價格暴漲。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一斷,歐洲得從別處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成了主力,但價格是戰前的三到四倍。德國工業用氣占全國消費的59%,化工、汽車這些支柱產業直接受沖擊。巴斯夫這樣的巨頭,不得不關掉本土工廠,把生產線搬到美國去。大眾汽車也把電池生產基地轉移到北美。企業這么干的原因簡單,能源成本太高了,德國工業電價是美國的兩三倍,再加上美國有補貼,誰不跑啊?
不止德國,整個歐盟都跟著遭殃。歐盟在全球GDP中的份額,從2018年的15.42%掉到2023年的14.55%,創下十年最低。 法國能源支出平均漲了200%,意大利中小企業倒閉率創20年新高。老百姓日子也不好過,超市里的面包、牛奶價格漲了35%以上,冬天取暖費翻倍。很多人開始抗議,說援助烏克蘭的錢太多了,應該先管好自家事兒。
歐盟內部也亂了套,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這些國家,本來就依賴俄羅斯能源,現在不得不求豁免制裁。法國和德國這些核心國,雖然一開始積極跟美國走,但現在也開始后悔。默克爾當年就說過,歐洲的安全和經濟不能全押在別人身上,結果現在戰略自主權越來越弱,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為什么歐洲這么被動?說白了,是結構性問題。歐洲工業體系太依賴廉價能源了,俄羅斯天然氣便宜又穩,幾十年都這樣。突然斷了供應鏈,替代方案又貴又不穩。歐盟想多元化能源進口,但戰爭時期交通受限,哪有那么多選擇?再加上內部意見不統一,有的國想繼續買俄羅斯的,有的堅持制裁。結果呢,行動遲緩,給了別人可乘之機。
默克爾在位時,還能平衡一下,現在新政府上臺,繼續壓縮核電,擴大對俄進口,結果剛鋪好管道,沖突就來了。北溪項目投資上百億歐元,全打了水漂。歐盟本想展現團結,結果反倒暴露了弱點,經濟復蘇被拖后腿。
反觀美國,在這場沖突中可是賺翻了。表面上看,美國出了武器和聲明,但沒損一兵一卒。天然氣價格一漲,美國頁巖氣就源源不斷運到歐洲,合同一簽就是十年起步,價格高出戰前三倍。2022到2024年,美國對歐天然氣出口利潤漲了400%。 軍火生意也火了,洛克希德馬丁、雷神這些公司,市值一個月能跳10%。
援助烏克蘭的導彈、火箭,全是美國貨,國會撥款,錢從歐洲兜回來。美元還成了安全資產,全球資金往美國國債跑,美元指數走強。歐洲企業遷到美國,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給補貼減稅,寶馬、巴斯夫都去了。德國總理朔爾茨還公開抱怨美國別割盟友韭菜,但美國根本不理。說到底,美國沒參戰,但受益最大,戰略上削弱了俄羅斯,經濟上吸了歐洲的血。
俄羅斯呢,雖然挨了制裁,盧布貶值,資產凍結,但也沒倒。央行把利率拉到20%,資本管控,很快穩住。國際結算改用人民幣、盧比,轉向印度、中國這些市場。原來歐洲是客戶,現在換成全球南方。經濟縮水了,2023年GDP跌5%,但2024年開始恢復。糧食能源自給,軍工資源支撐,國內輿論也統一了。普京演講不提損失,只說民族命運。俄羅斯支出結構本來就軍事化,從車臣到敘利亞,都習慣戰時經濟。制裁來了,轉向東方,天然氣大單簽給中國,石油賣給印度。俄羅斯損失有,但還能扛,經濟回暖,國際地位穩。
歐洲的苦,是自找的。太信和平紅利,太押合作邏輯,沒想過供應鏈一斷,成本這么高。默克爾說過,和平不能理所當然,現在一針見血。歐盟預算規則壓著,德國硬撐,聯合政府吵架。左派要綠色轉型,右派要重啟核電,中間派安撫民意。結果天然氣還貴,通脹高,增長不見影。2024年初,德國GDP季度數據0.1%,技術性衰退。歐盟整體滑坡,小國如波蘭有美國兜著,但德國背整個工業鏈,一點緩沖沒。
三年多,歐洲失血還失聲。媒體不敢承認戰爭反噬,政治不討論長期后果。默克爾退休后,低調,但采訪維護政策,說無須道歉,試圖對話維持和平。2022年12月,她說沖突總有一天談判結束。現在,她的話一個個應驗。歐洲富穩有希望,現在結構性衰退。戰爭誰輸慘?烏克蘭代價大,但戰場。俄羅斯損失但支撐,美國收益全拿。更大的,是歐洲,尤其是德國。
你說歐洲怎么就沒早點醒悟?默克爾預言成真,歐洲得反思。未來呢?歐盟要重振,得找回自主,多元化能源,平衡關系。否則,繼續當棋子,吃虧的還是自己。俄烏沖突告訴大家,國際事兒,沒永恒盟友,只有利益。歐洲這課,代價太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