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哪個世紀?當“上海難道比首爾還發達嗎?”這種問題,還能以一種初次發現新大陸般的真誠被提出來時,你不得不懷疑,有些人是不是還用著十年前的地圖,在尋找今天的路。
這不僅僅是一個問題,更像是一種癥狀。一個固守著“發達國家”標簽,卻對身邊世界的劇變視而不見的典型癥狀。
一位韓國朋友在外網的這個靈魂發問,他們似乎堅信,中國仍是那個需要被審視的“發展中”學生,上海不過是成績單上唯一好看點的科目,但要和“全優生”首爾比,還差得遠。
俄羅斯網友的回復向來直接,一針見血:“既然那么不喜歡,為什么每年還有幾十萬韓國人往中國跑,甚至移居?你們到底是來看落后的,還是來享受生活的?”
他們懶得跟你談論城市風光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直接把三星和中國電網、中石油這種巨無霸放在天平上——這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較量。承認被超越,確實令人難受,但事實就是事實。
更有趣的是來自新加坡網友的一線觀察。他抱怨自己身在上海,感覺快被韓國人“包圍”了。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城市對比,而是一場認知與現實的激烈碰撞。當一方還在糾結于“發達”這個名號時,另一方已經懶得參與這場辯論。
真正的發達,不在于高樓的數量,不在于地鐵的長度,而在于心理層面的攻守易勢。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的身份,為韓國民眾提供了一種穩固的自信和優越感。
然而,當鄰國的一個城市,無論在經濟體量、工業實力、科技創新還是全球影響力上,都呈現出碾壓之勢時,那種心理上的“護城河”便轟然倒塌。
特斯拉為什么把超級工廠建在上海?亞洲頂級城市排名前十,中國占了近一半,而韓國只有一個。這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有說服力。
所以,這種比較,在今天看來,意義不大,甚至有點自討沒趣。
更應該被送上解剖臺的是那種“信息繭房”里的傲慢,和面對現實時的“認知失調”。
當一個人、一個群體,長期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么無論外部世界變得多么精彩,他們的內心世界依舊是那片貧瘠的土地。
或許,那個最初的問題就問錯了。它不該是“上海比首爾發達嗎?”,而應該是:“我們是什么時候,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輸掉了這場我們自以為還在進行的比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