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時代,對這幾年的歐洲來說,這句話或許就出自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俄烏沖突爆發前,這位掌舵德國16年的"鐵娘子"留下一句警告:歐洲可能會是這場沖突里輸得最慘的。當時沒人當真,畢竟大家都盯著被制裁的俄羅斯和打仗的烏克蘭,誰能想到歐洲才是真正的冤大頭?
德國被能源掐住脖子
故事得從歐洲的工業心臟德國說起。化工巨頭巴斯夫正在把產能和大筆投資大規模地轉移到美國,緊跟其后的是德國的金字招牌大眾汽車,也宣布要在美國擴建工廠。這可不是市場自然選擇,全怪東歐那場戰爭。德國制造最核心的底氣,其實不是技術多先進,而是長期以來用穩定、便宜的俄羅斯天然氣當燃料,2020年歐盟40%的天然氣都靠俄國供給,德國的工業幾乎就綁在了這條管線上。
結果2022年一切斷了,戰爭爆發,歐洲對俄制裁,"北溪"天然氣管道神秘爆炸,德國最重要的能源通道徹底報廢,連穿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線路也岌岌可危,2025年協議一到期最后一絲指望也沒了。斷氣之后,歐洲只能轉向美國買高價液化天然氣,一艘艘從大西洋彼岸開來的船成了他們的新"救星",但代價太大,2022年下半年天然氣和電價瘋漲到以前的3.5倍。德國這種靠天然氣撐起六成工業用能的國家,成本優勢一夜消失,這就是釜底抽薪,能源漲價帶來連鎖反應:企業扛不住成本,開始裁員、破產。2022年第四季度,歐盟企業破產暴增近27%,創下歷史紀錄,通脹飆到11.5%,老百姓的荷包跟不上賬單,更雪上加霜的是,800多萬烏克蘭難民涌入歐洲,讓本已吃緊的住房、福利和能源系統更緊繃。德國一項調查顯示,77%的房主被能源費壓得喘不過氣,44%的人得動積蓄才交得起電費暖氣費,企業在虧,老百姓在省,這能源風暴才剛開始。
美國的陽謀更致命
斷了俄氣對歐洲工業已經是重創,但來自美國的第二招才是真正精準又致命的一擊。起初美國還只是一個賣高價天然氣的"油氣販子",趁著歐洲沒氣可用大發橫財。但很快它就不滿足了,它開始主動下場,變成一個"產業收割機",美國出手的工具是兩部看似跟歐洲沒關系、實則專門用來"挖墻腳"的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一個給在美國本土造的電動車、電池、太陽能設備多補錢,另一個直接砸幾百億美金,吸引全球半導體企業去美國開廠。
歐洲企業很快就被逼到了墻角,以德國為例,大眾、寶馬的新能源項目在歐洲干成本高、補貼少,在美國干不但有錢拿、還減稅,你說它選哪邊?當然是"跟著補貼跑",大眾說要去美國建廠,巴斯夫也把投資往美洲挪,這就是"一拉一吸":能源斷供把產業拉出歐洲,法案補貼把它們吸進美國,看著像自由市場,其實是有計劃的"產業搬家"。有分析家認為美國想長期壟斷歐洲天然氣市場,沒錯但不止這,美國現在要整個歐洲的工業根兒,技術、品牌、人才都要拿過來,變成自己供應鏈的一塊。斯洛伐克總理算過,俄要是停供氣,光他國家一年就虧15億歐元,整個歐盟能源直接損失恐怕有700億歐元之多。但這還只是表面的賬單,更深一層是那些慢慢流失的技術、研發團隊、投資項目和未來創新能力,這些東西一旦走了,不是砸錢能立刻補回來的,可能得用幾代人去還。說到底,美國不是幫歐洲擺脫俄羅斯,而是趁歐洲沒力氣,順手把它的底子全拔走。
歐洲掉進坑里,美俄卻各自上了岸
歐洲還在為能源和產業被掏空而流血不止,另一邊美國和俄羅斯卻早已找準新路,各自穩穩站住了腳。老美成最大贏家:高價給歐洲輸氣,趁機奪人工廠和投資,再靠賣軍火、搞軍演撈錢,這地緣算盤打得太精。而俄羅斯本來西方以為對它制裁幾輪下來經濟會崩,結果人家沒死,反而轉身投向東方,開辟出另一條活路。油氣不賣歐洲就賣中國和印度,管道運、油輪拖,照樣源源不斷賺錢,反而靠這波擴大了市場,到2025年對中國的能源出口還創了歷史新高。一個本該被打垮的對手,硬是靠資源優勢穩住了局面,只能說俄羅斯抗壓能力超出西方預期。
回頭看看歐洲,簡直是"棋盤上任人擺布的背景板",美俄下棋它成了墊背的,一邊產業被美國吸走,一邊能源被斷得干干凈凈,經濟節節敗退。數據不會騙人,2018年歐盟占全球GDP比重還有15.4%,2023年掉到了14.5%,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發動機,2023年GDP比疫情前還少5%,連續兩年負增長,"歐洲病夫"的帽子又戴回來了。更糟糕的是,內部也開始撕裂,德國、法國想自救,提出產業自主,修復對華關系,而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則一門心思抱美國大腿,寧愿犧牲經濟也要保安全。結果就是:一個表面強大的歐洲,實際成了一鍋夾生飯,內部分裂、對外沒統一聲音,誰都擰不成一股繩,完全不像個大國集團。
說到底,歐洲的問題不是出了多大的錯,而是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自己做主"的能力,默克爾當年力推"北溪2號"不是喜歡俄羅斯,而是清醒地知道:能源和工業命脈,不能全部押寶在別人身上。可惜她走后繼任者不懂這套,一味迎合"政治正確",結果把歐洲帶進了今天這個死胡同,2025年新上任的德國總理默茨試圖轉向,對華示好、重拾務實精神,但這條路注定不好走。外有美國拽著不放,內有盟友拖后腿,歷史已經告訴過我們太多次:一個不獨立思考的歐洲,只能淪為別人博弈的棋子。歐洲的未來,可能就取決于他們能否從這場災難中學會自己當家作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