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鳳凰資訊】【環球網】【新京報】(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文|忍冬
編輯|忍冬
“南京大屠殺根本不存在,日本也不應道歉。”
這樣一個人神共憤的觀點,竟出自一個中國人口中,還是一名人民日報的編輯。
當這句話在中國大地響起時,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憤怒,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里的“萬人坑”在無聲的哭泣他視而不見,滿腦子都是精日文化。
究竟是什么樣的人能說出如此昧良心的話?還是個人民日報的編輯,作為知識分子就是這樣對待自己民族和國家?
01歷史鐵證如山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開起了長達40多天的殘忍屠殺,這一切,都有著斑斑血證的存在。
日軍侵占南京的這6周里,強奸、屠殺、搶劫已經成了南京最司空見慣的事。
至于30萬的這個數字,并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根據當時南京國際安全區檔案、日軍士兵日記、第三方記者報道等史料記載得來的。
并且30萬這個數字還是一個保守的估計,真實死亡人數遠遠超過30萬。
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一部名為《拉貝日記》的電影,這部電影,便真實地取材于歷史。
約翰·拉貝,一個德國商人,1908年來到中國,擔任西門子公司在中國的負責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經商,后來定居南京。
在中國二十多年的生活讓他對這片土地和人民有著深厚感情,作為一名外國商人,還是和日本同為法西斯國家的德國人,并且還是納粹黨員,他是有能力離開這片“地獄”般的南京城的。
但為了保護南京城里無辜的中國百姓,他選擇了留下,和其他留守在南京的國際人士一同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為南京平民提供了一個避難所。
拉貝親自擔任安全區主席,而他要面臨的,則是成千上萬頭日軍的敵視。
僅僅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區里,卻擠滿了高達20多萬難民。
這么多的人,吃飯是個大問題。
而拉貝就在到處都是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中一邊搜集糧食和藥品物資,還要一邊去阻止日軍的暴行。
拉貝在日記中寫道:“安全區很快便擠滿了前來避難的中國人,他們的眼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我所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去幫助他們。”
日軍在南京城中的種種暴行,也都被拉貝一一記錄在日記中。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城第一天,拉貝在日記中寫道:“大街上到處都是尸體,有平民的,也有投降士兵的,日軍隨意開槍射殺,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12月14日,拉貝日記中記錄道:“日軍闖入安全區,將年輕男子隨意抓走,聲稱他們是中國軍人,實際上就是為了屠殺。婦女們被隨意拖走強奸,慘叫聲響徹了整個南京城。”
這一切,都是拉貝這個德國第三方中立人士所寫,客觀真實性得以確認。
南京大屠殺的史料見證,不僅僅有《拉貝日記》所見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里陳列的遇難者的遺骨,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拍攝的400多張日軍士兵屠殺平民、焚燒中國百姓房屋的照片。
甚至還有日軍士兵自己的日記記錄——侵華日軍士兵東史郎在日記中寫道:“12月16日,我們在南京市區逮捕大量平民,將他們趕到江邊,用機槍掃射,血液染紅了江水。”
鐵證如山,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不容任何人質疑!
02禽獸編輯的禽獸言論
令人可悲的是,無數國人去銘記的這段歷史,卻被一個名叫馬立誠的人發出否認之聲。
那是2002年,馬立誠作為《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副主任,受邀前往日本進行文化交流訪問。
而那時的中日關系雖然有所緩和,但日方拉攏腐蝕我國的高知分子的動作卻從未停止。
于是,馬立誠的這趟日本之行,也成了日方對他“大展身手”的機會。
在日本,他瘦到了超規格的接待,住的是五星級酒店的豪華套房,出行則是豪車,吃的也是日本頂級餐廳,和牛、魚子醬這些都不在話下。
日方的“安排”還不僅于此,日本方面派出了多位所謂的“歷史學者”與他“交流”。
說是交流,實際上就是一些文化掮客,他們對馬立誠大肆宣揚日本包裝過的歷史,淡化日本侵略者曾經對我國的暴行,并羅列各種所謂的“史料”,來推翻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
而馬立誠本人,也從剛開始的不信到半信半疑,漸漸地,在日本人的“糖衣炮彈”之下,馬立誠本人的道德防線淪陷了,成為了一名偽裝在中國上層的精日分子。
回國后的馬立誠便迫不及待地向日本人表起了“忠心”,發表了《對日關系新思維》一文,文章中的觀點真是沒臉沒皮,竟主張中日兩國英國放下“歷史包袱”,與日本共建“東亞共榮圈”,實現“和解”。
對此小編忍不住也要發出疑問:日本什么時候對中國有過誠懇正式的道歉?日本的所作所為如何讓中國能夠放下過去?
除此之外,對于南京大屠殺這件中國人民的“傷痕”,他竟大言不慚地去公開質疑這件事的存在,稱“南京大屠殺根本不存在,日本也無需道歉”。
更恬不知恥的是,此人竟然還是一名南京人,從小在南京長大,不知道那些他身邊上了年齡的老南京人是如何看待他的?
這樣的文章還不止一篇,《脫離反日》、《日本不必向中國謝罪》也都出自這位“公知”之手。
這樣的言論,自然也是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口誅筆伐,自然他也立即被《人民日報》開除公職。
后來的馬立誠,在國內根本就無容身之地,投奔日本卻落得個“非法滯留、驅逐出境”的下場,在香港街頭遭遇到愛國青年的暴揍。
而這一切,都是這個忘記歷史、傷害民族感情的“惡魔”應得的懲罰。
參考信源:
馬立誠: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大爭論——鳳凰資訊
馬立誠: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環球網
馬立誠 以社會思潮理解時代 認識中國——新京報
#頭號創作者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