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在美國國防記者協會主辦的閉門簡報會上,美軍太平洋陸軍副司令沃威爾中將拋出了一組令在場所有記者瞬間陷入沉默的數據:
如果解放軍對臺采取武力統一行動,而美軍決定介入,僅在不出動地面部隊的前提下,預計傷亡人數將超過2.1萬人。
這是美軍現役高級指揮官首次公開披露介入臺海沖突可能付出的“血腥代價”。相比于美方過往強調的“威懾”與“協防”,這次發言為外界揭示了一個可能更貼近現實的戰場畫面,也迫使美國國內重新審視——臺海之戰,究竟值不值得打?
這場簡報會原本只是一次例行的軍情溝通,主辦單位是美國國防記者協會,參與者為五角大樓授權的數十名核心媒體記者,然而在會議中段,沃威爾中將談及五角大樓委托智庫進行的50次兵棋推演時,現場氣氛驟然發生變化。
“如果大陸動用武力統一臺灣,而美軍決定介入,僅靠空海力量就將付出超過2.1萬人的重大傷亡。”這是沃威爾的原話。
這一數字,瞬間讓現場記者集體失聲,會后,美國《陸軍時報》在評論中坦言,這是美軍首次以現役戰區級指揮官的身份,正面揭露可能卷入臺海沖突的慘烈后果,而“這不是美國家庭可以承受的”。
要知道,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美軍耗費超過2萬億美元,人員部署超過80萬人,最終造成約2400名美軍士兵陣亡,另有2萬人左右受傷,而這一過程是歷時近20年的“慢性戰爭”。
但沃威爾中將所提及的預測,卻是“首周陣亡就達到這個量級的數倍”,換句話說,一旦美軍參戰臺海,僅第一個星期的傷亡就可能相當于整個阿富汗戰爭期間的死亡人數總和,更重要的是,這場沖突可能完全沒有像中東戰爭那樣的“緩沖區”。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將面對的是中國海空軍在本土周邊的高強度作戰系統,這意味著美國無法再像以往一樣“打著打著再撤”或者“戰略收縮”,一旦投入,就要正面硬拼,而對手是同樣裝備先進、訓練成熟、熟悉本土地形的正規軍。
美媒指出,沃威爾的看法并非個例,在他之前,印太戰區的海軍與空軍指揮官,也曾在閉門場合表達對戰時后勤、醫療與兵力調動能力的嚴重憂慮,他們普遍認為,即使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等盟友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援,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美軍在高烈度沖突中所面臨的人員損耗壓力。
這其實揭示了一個結構性問題:五角大樓內的“戰略設計者”,習慣以全球部署和遠程精確打擊為自信基礎,而前線指揮官們則被迫面對資源有限、時間緊迫與敵人火力對等的現實。
沃威爾特別指出,如果成千上萬名傷兵在短期內需要從西太平洋前線送回美國西岸的軍方高級醫療設施,所面臨的物流與醫療挑戰將是“天文數字級別”的。
目前,美國的前線醫療系統主要布置在沖繩、關島以及菲律賓等有限區域,即便盟友提供部分轉運和救護協助,也無法承受可能在一周內產生的上萬人級別傷員。
更重要的是,在高烈度沖突下,這些醫療節點本身也極有可能成為打擊目標,換句話說,美軍的“傷員鏈”很可能還沒啟動,就已被打斷。
五角大樓多年來反復強調“美國軍隊時刻準備保衛自由”,但沃威爾此次公開發言,實際上從側面戳破了這種言辭背后的現實空洞。
從后勤鏈條到傷員處理,從兵員輪換到戰區防御,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無法支撐一場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常規戰爭,尤其是在中國大陸作戰距離更短、資源更充足、動員能力更強的情況下,美軍即使贏得局部勝利,仍難以獲得戰略優勢。
這或許也是為何一線將領普遍低調,不愿夸下“武力協防”的海口,他們知道,一旦打響,美軍并沒有傳統優勢。
美媒在分析中也提醒:美軍若干涉臺海,短時間內出現大規模傷亡,不僅是軍事上的挑戰,更將引爆美國國內政治的震蕩。
阿富汗戰爭在美國本土已飽受質疑,民意的疲憊最終導致拜登政府在2021年做出匆促撤軍的決定,而那場戰爭耗時20年,美軍總陣亡不過2400余人。
若在臺海開戰的第一周,美軍陣亡人數就突破數千甚至上萬,哪怕白宮試圖用“保衛民主”來包裝介入的理由,也難以抵擋媒體與社會的全面反彈。
所以美國根本沒有資格也沒有底氣說他們已經準備好打一場無法控制成本的臺海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