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街頭怒吼“恥辱”回蕩,歐盟威脅凍結入盟進程,總統府連夜妥協的背后,一場西方支持的政治清算正撕裂戰火中的烏克蘭。
2025年7月22日,澤連斯基簽署的一紙法案,點燃了烏克蘭三年戰爭中最危險的政治火藥桶。烏克蘭議會以“戰時應急”為由,閃電通過法案——將獨立反腐機構NABU(國家反腐局)和SAPO(特別反腐檢察官辦公室)移交總檢察長管轄。而這個關鍵職位,長期由澤連斯基親信把持。
一夜之間,西方安插在基輔權力核心的“哨兵”被總統收入囊中。
歐美震怒,街頭沸騰。法案生效僅48小時,基輔、敖德薩、哈爾科夫等城市爆發大規模抗議,數千民眾高舉“恥辱”標語堵塞街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緊急致電澤連斯基質問,美英歐同步發出外交照會,甚至以“凍結烏克蘭入盟進程”相威脅。
風暴中心,一個
的身影悄然浮現——前總統波羅申科。
知情人士指出,這位2014年“顏色革命”后上臺的親西方前總統,其殘余勢力正利用街頭抗議推波助瀾。他在任期間建立的NABU與SAPO,本質是西方通過反腐機制控制烏克蘭精英的“政治枷鎖”。如今澤連斯基企圖掙脫枷鎖,波羅申科陣營抓住機會,聯合西方勢力發起反撲。
澤連斯基的退讓來得猝不及防。面對內外絞殺,7月23日晚,總統辦公室突然承諾“恢復反腐機構獨立性”。但裂痕已無法彌合:戰時總統的支持率崩盤,西方盟友公開翻臉,曾因抗俄塑造的“英雄形象”一夜傾覆。
這場危機本質是2014年“劇本”的重演。
十一年前,美國國務院、CIA顧問與歐盟觀察團操縱NGO網絡,以反腐名義煽動“廣場革命”,推翻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扶植波羅申科。
今日場景驚人相似:外媒放話激化矛盾、反對派煽動街頭運動、外交施壓同步介入。
不同之處在于目標——西方此次不僅要換人,更要奪回制度控制權。
澤連斯基的潰敗早有預兆。
從2023年西方傳出“換帥”風聲,到今年反攻失敗后美歐公開施壓選舉,澤連斯基早已深陷信任危機。如今強推法案被指“獨攬大權”,更讓西方認定他脫
基輔權力真空正在形成。隨著澤連斯基妥協消息傳出,抗議人群暫時散去,但政治地震遠未結束。
波羅申科勢力加緊活動,歐盟官員密會反對派代表,而總統府內,澤連斯基的幕僚們不得不重新評估“戰時總統”的剩余價值。一位駐基輔的歐洲外交官私下感嘆:“當西方親手扶植的英雄變成‘麻煩’,他的結局就已注定。”
昔日舞臺上的喜劇演員,終究未能逃脫現實政治的血色終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