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外賣軟件,偶爾會看到騎手信息欄里跳出“XX大學畢業”的字樣;刷到新聞,也會發現有些研究生暫時以送外賣為業。于是有人疑惑:花十幾年時間讀書,最后還是和沒上過大學的人做一樣的工作,這大學還有上的必要嗎?
其實,把“大學生送外賣”等同于“讀書無用”,就像看到醫生在健身房跑步,就覺得“學醫沒必要”一樣片面。送外賣是一份職業選擇,而大學教育賦予人的,從來不止是“一份工作”,更是面對生活的底氣和更多可能性的選擇權。
那些在送外賣的大學生、研究生,他們的經歷里藏著教育的另一種價值。有人白天送餐,晚上備考專業證書,說“這段經歷讓我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有人在騎行中觀察城市,把見聞寫成文章,積累下創作的素材;還有人因為溝通能力強、做事有條理,被站點推薦做管理崗。大學教會他們的,或許不是“如何送好一份外賣”,而是快速學習的能力、抗壓的心態、對未來的規劃意識——這些藏在學歷背后的“軟實力”,會在某個時刻成為轉折點。
反觀那些從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從業者,他們或許同樣能把外賣送得又快又好,但在面對職業轉型時,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填補知識鴻溝。就像兩座房子,同樣能遮風擋雨,但有地基的那一座,更有機會加蓋樓層。大學教育,就是給人生打地基的過程,它未必能直接決定你此刻站在哪一層,但會決定你未來能蓋多高。
更重要的是,“大學生送外賣”從來不是教育的主流結果。多數人通過大學教育,獲得了進入專業領域的門票——成為醫生、教師、工程師、設計師……這些職業需要系統的知識儲備,正是大學教育的直接成果。少數人暫時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更像是人生路上的“臨時站點”,而非終點。就像有人畢業后先做銷售鍛煉能力,再轉行做市場;有人先在基層崗位積累經驗,再通過考研提升學歷——職業選擇的靈活性,恰恰是教育賦予人的底氣。
我們更該警惕一種邏輯:用“少數案例”否定“普遍價值”。就像不能因為有人開車會迷路,就說“學駕照沒用”;不能因為有人用不上英語,就說“學英語沒必要”。大學教育的意義,從來不是保證每個人都能“一步到位”找到理想工作,而是讓人在漫長的人生里,有更多試錯的勇氣、更多轉身的資本、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所以,看到大學生送外賣,不必焦慮“讀書沒用”,而該思考“教育如何讓人在任何崗位上都能發光”。畢竟,衡量教育價值的,從來不是第一份工作的名稱,而是一個人在人生長跑中,能否不斷向前的力量——這力量,恰恰藏在那些看似“用不上”的知識、思維和視野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