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批985名校心碎了一地,直接被一批小弟硬剛了!
到底因為什么?被誰掀桌子了?
2025年度的高考投檔線公布了,西湖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等一些新型大學甚至是職業技術大學投檔分數比985名校都高。
就拿典型的河南和廣東來說:
河南:
西湖大學,招收20人,已經錄取滿,多位考生685分以上,最低分674,全省1900位次左右。
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投檔線高出本科線231分,在河南的投檔線為658分,省排名5456位次。
深圳理工大學,物理類人數21人,647分-668分,最低分省排名約9300名。
就以西湖大學和鄭州大學來對比,2025年鄭大普通本科最低錄取分:
歷史類最低錄取分608,位次4542;物理類最低錄取分593分,位次54059,西湖大學比鄭大的一些專業和分數要高不少。
另外,這些新型研究大學跟一些985高校在河南的錄取位次相近。
廣東:
別的不多說,我們直接看985高校和部分非985高校,在2023年-2025年廣東物理類最低分排名對比。
來源:星球數據派
深圳真的是硬生生的用錢砸,憑實力把自己從高校荒漠變成了廣東高校新貴!
深圳速度在教育這方面也在上演,創辦第二年的深圳理工大學最低分數線629分就讓廣東傳統強校中山大學628分和華南理工大學622敗下陣來。
除了深圳理工外,還有大灣區大學,第一年招生就跟華南理工持平,并且超越了兩財一貿等這些傳統名校。
另外,部分985名校不僅被新型大學碾壓,也被一些工科211學校腳踢:
比如,南航追平了武漢大學,并且還把中南大學,重慶大學,川大等部分985高校穩穩的壓住。
在985高校中,四川大學的表現不是一般的慘淡,錄取分數線暴跌兩位數,被南理工,北交大等超過。
看完數據,真的想說,2025年,985名校是被顛覆的元年!
但是如果你深究你會發現,民辦高校的慘烈也不輸被超過的985名校。
可以這樣說,2025年也是民辦高校的轉折點!
首先,一批民辦高校招不到學生。
2025年招生季,廣西南寧理工學院,投檔線比本科線低了35分后,還有大量的缺額。
湖南省2025年本科批第一輪志愿 的 信息 顯示:
長沙科技學院,長沙醫學院,湖南信息學院,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張家界學院這5所民辦高校,總計缺額超過了9千人。
其中湖南信息學院是在省內缺額人多比較多的,總計劃招生6千人左右,但是缺額人數達到了2404人。
長沙科技學院是湖南省缺額比例比較高的,計劃2869個招生,缺額為2402人,占比達到了84%。
長沙醫學院為了招生,還給出了高分激勵政策,減免學費,但是結果依舊不理想。
還有廣東,直接看這張圖,成百上千的也不在少數。
其次,還有一些民辦高校正在面臨停止招生。
赤峰職業技術學院 , 內蒙古經貿外語職業學院 , 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民辦高校,有的因為辦學質量不好,被處罰不能招生的,還有資金困難,經營不善停止招生,還有合并不存在。
生源是民辦高校的命脈,但是根據出生人口數據來看,2016—2023年,出生人口從1883萬降至902萬,過剩是必然的。
最后是學歷貶值,學費卻不斷在膨脹!
202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 再次刷新記錄。
源源不斷的大學畢業生,但是工作呢?
來自于 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2024 年碩博士畢業生中, 44.4% 拿到了工作 ,大專生 則是 56.6%。
如此環境下,一些民辦高校的學費漲幅也是夠嚇人:
南京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費漲1萬元,漲至35000元/年 。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藝術類本科專業學費漲8000元,漲至43000元/年;
中外合作辦學漲幅更大,看看這個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中外合辦專業學費直接到了10萬元、10.5萬元。
有數據統計,今年民辦高校管理類專業占比是超過6成,但是對應的崗位僅在市場中占比23%。
所以,屬于民辦高校的轉折點已經出現。
按照這樣的程序,當你以為未來高校會集中頭部的時候, 萬萬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批新型大學,開始在高校中大殺四方!
為什么他們能直接硬剛985高校,甚至超過他們?
學校和所在的城市有錢,有實力確實是基石,而在此基礎上是對接的是找工作的問題。
清北學歷下沉是最近這兩年比較火的話題,這不,直到現在還在延續。
山東高速下面 的 子公司 招聘信息,社招2個人,校園招聘6人,最終錄取了7個人。
但是你看看這學歷,牛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很少見到其他學校的身影。
競爭壓力很大,就連博士就業也是如此。
某黨校招聘3名博士,150個博士生去競聘,另外跟之前博士的安家費也從30萬降到10萬左右。
而陜西在2023年發布的畢業生就業報告中也提到了:
全省博士的去向落實率為76.68%,同比下滑9.45%。
一邊是博士的找工作難,一邊是博士的井噴,從2016年以來,博士遞增每年幾乎是10%。而有數據顯示,僅博士 后招生, 就高達4.2萬 。
在這種異常激烈的情況下精而專,專而新的新型大學的優勢就出來了:新型的產教研融合的模式。
比如:深圳理工大學: 與華為、騰訊、大疆等科技巨頭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其"2+2"培養模式(2年校內學習+2年企業實踐 )。
大灣區大學:“ 粵港澳聯合導師制"和"跨境培養模式" 。
西湖大學:國內本科生招生165人,由施一公等博導擔任,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可以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一人一策、本碩博貫通培養。
福耀科技大學:依托學校科技和國際化科研平臺,與國內多家企業建立了產教合作網絡,比如福耀集團、中國一汽等。
緊貼市場需求,精英式教育,這種經濟反哺式教育,也讓不少人心動。
這場高校的變革也告訴我們:
未來跟城市綁定的不止是產業,以及產業所帶來的上下游行業,學校也是其中的一環。
就比如城市本身都沒有錢,怎么給你投入?不投入怎么保持優勢?為什么名校會持續保持甚至被超過?
直接就以2025年大學預算經費來說:
清華大學395.18億元,總經費第一,哈工大,中山大學也超過了200億。
南航經費再刷新高突破90億,而且超過人大。像南理工,武漢理工大等211經費也提升,超過了蘭大和西北農林等985名校。
深圳大學依舊在非雙一流高校中,以75億預算繼續領跑。
教育跟城市的綜合實力息息相關,你瞅瞅鄭州大學 2025 年的預算經費 才 為 47.78 億元 , 相差多少?
這也意味著競爭一般的省份,未來更難,別說留住高精尖人才了,留住人都很難。
所以未來,不改變就會被淘汰。
這不,拼命建大專的河南,殺出一條血路:跟企業聯合創辦學校,研產園區+直接跟企業對口的路線,并且取得不錯的效果。
前一段時間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飛行器設計專業的一位大四畢業生,一口氣收到了8個offer,年薪20萬。
某學校石油鉆探專業30名學生剛畢業就被簽走 等等。
結合本地的產業,形成特色專業,促進就業 ,比如:
富士康與河南機電職業學院簽署協議, 合作建立 富士康工業富聯智能科技學院 。
圍繞比亞迪,簽約的學校就有 鄭州理工職業學院 、 鄭州交通技師學院 等。
還有依靠本地大學建設創新港: 鄭州大學中部728創新港,河南師范大學創新港等等園區+科研+就業,形成一條線,用另外一種方式去留住人。
不得不說,高校的大洗牌,已經從學術競爭,擴大到人才培養的模式,產教融合等綜合形式的競爭。
在高校面臨過剩的情況下:不變則退,甚至被淘汰,廝殺中前行,別無出路!
??
2025,注定不平靜。
在大轉型過程中,家庭財富正在發生大遷徙與大洗牌。老百姓該怎么辦?資本市場還有哪些機會?
公開場合不便多說,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進群。
頂級經濟學家+實戰派大咖的投資觀點;創新藥、機器人、華為概念…產業鏈全解析等最新資本市場分析情報。
我們一起了解政策趨勢和經濟走勢,找到確定性機會!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