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阮佳琪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即要求凍結對外援助90天,這一做法讓國際社會以及眾多受援對象大為震驚。日媒《日經亞洲》22日的報道注意到,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轉向,也讓長期依賴美國援助的太平洋盟國帕勞深感不安。
有帕勞的土地所有者告訴《日經亞洲》,去年美國著手對該國的佩萊利烏島機場進行擴建重修,他所在部族的土地被劃入擴建范圍,美方承諾支付930萬美元以換取土地使用權。談及此事,他對未來滿懷期待地說,“這筆錢可以讓家人看得起病,上得起大學。”
然而,今年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新政府上臺后,局勢陡然生變。這930萬美元,乃至未來數年美國協議向帕勞提供的數億美元援助,能否如約兌現,一下子成為了一個未知數。
作為對美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西太平洋要沖,美國也用大額資助,捆綁帕勞緊跟華盛頓在印太問題和臺海問題上的對華政策,充當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遏華先鋒”。
特朗普凍結對外援助無疑也將對此產生影響。帕勞總統薩蘭格爾·惠普斯在受訪時就對《日經亞洲》抱怨稱,凍結援助已經阻礙了一項他稱之為“至關重要”的項目獲得最新一期資金。
據他所說,這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項目旨在升級帕勞的移動電信網絡,并移除中國公司華為的設備,因為華盛頓方面宣稱“中國產品存在所謂安全風險”。
帕勞總統薩蘭格爾·惠普斯接受《日經亞洲》采訪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將帕勞交給美國托管。到了八十年代,美國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帕勞和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達成《自由聯合條約》(COFA),允許美國通過提供經濟援助,換取保持在這些國家領土、航道以及空域的唯一且不受限制的軍事準入地位。
也因此,雖然帕勞在簽訂合約后于1994年結束托管地位,成為獨立主權國家,但仍與美國保持特殊關系。帕勞的行政劃參照美國模式,國防事務也交由美國負責。帕勞人使用美元作為貨幣,由美國郵政局負責郵遞工作,首選運動是美國職業棒球,帕勞公民在美軍服役的比例甚至比美國人自己都高。
在追隨美國對外政策上,帕勞也是出了名的“狗腿”,昨天能跟著拜登政府在聯合國投票譴責俄羅斯,今天就能身段自如地跟著特朗普政府投票反對譴責俄羅斯,完全以美國馬首是瞻。
同時,帕勞也是極少數一意孤行與中國臺灣地區維持所謂“邦交”關系的國家之一,我外交部多次嚴正敦促此類侵害我國家主權的行為必須予以糾正。
按理說,如此“忠心不二”的小國,應該不至于被美國白宮里的刀光劍影所波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展政策中心的研究員伍德(Terence Wood)本也這么想,但他仍然不敢輕視特朗普不按套路出牌后可能會造成的影響。
“相比起其他的對外援助,《自由聯合條約》(COFA)中規定的內容具有法律約束力,或許能安全度過(斷供90天)。”伍德無奈地補充說,“但是,特朗普政府似乎不是會在意協議有沒有法律約束力的人,這就帶來了風險。”
在拜登任期內,帕勞于2023年同美國續簽了《自由聯合條約》,有效期為20年。積極推動與三國續約的拜登政府,計劃在未來20年內提供71.34億美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約為人民幣487.78億元)的經濟援助,以維持在這些國家的軍事存在,并聲稱此舉是為了并防范所謂 “中國影響力”。
當時就有分析人士擔憂,雖然這些島國仍與美國保持著密切聯系,但如果美國未能就經濟援助達成新的條款,可能會促使這些國家轉向中國,尋求援助資金并擴大貿易和旅游方面的合作。
特朗普上任后,這一推測更是甚囂塵上,尤其是在他凍結并明確表示將大幅削減美國對外援助后。《日經亞洲》稱,這導致美國在帕勞和其他太平洋國家的地位進一步遭到質疑,而中國則蓄勢待發,最近一段時間在太平洋動作頻繁。報道提到,2月以來,中方在事先反復向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發布安全通告的基礎上,在公海海域組織艦炮對海實彈射擊訓練,還出人意料地與南太島國庫克群島簽訂了有關海底采礦問題的合作協議。
盡管中國與帕勞并無外交關系,但彼此在經貿關系和人文交流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接觸。十年前,來自中國的游客數量迅速增長,使之成為帕勞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場。但在2017年,帕勞拒絕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致使其旅游業這一重要外匯收入來源遭受重創 。
2023年開始,帕勞酒店業掀起了中國投資熱。當地的房地產經紀人亨利(Jackson Henry)說,“我從中國投資人身上賺到的錢,比任何其他投資者群體都要多。他們敢于冒險,而且資金充裕。”
帕勞文化、旅游和發展部部長告訴《日經新聞》,美國投資者對帕勞興趣寥寥,“(當地人)從來沒看見過有美國人敲門問,‘我可以租用你的地方嗎?’但是中國人一直在敲門,敲遍了每一扇門。”
這下,美國人又坐不住了。美國駐帕勞大使艾倫德賴希(Joel Ehrendreich)再次翻炒所謂“中國威脅論”,毫無根據地向《日經亞洲》污蔑道,有些投資“似乎是有意在針對一些敏感地點”。日媒稱,美方認為一些中國投資與駐扎美軍的設備和機構“距離太近”。
這名在拜登政府時期獲得任命的大使也試圖安撫帕勞。艾倫德賴希對日媒表示,他相信特朗普政府將繼續支持帕勞。
“對帕勞的支持長期以來在華盛頓得到了兩黨的廣泛支持,今后也將如此。”他說,“我們已經與新政府確認,將繼續為帕勞提供協議所約定的資金……我認為我們的伙伴關系將繼續蓬勃發展。”
不過,《日經亞洲》注意到,隨著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上升,帕勞的許多人開始越發對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產生懷疑。曾在2009年至2013年擔任帕勞總統、領教過美國做派的約翰遜·托里比翁也不無感慨地說道,“我記得我的教授說過,‘美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就是美國的政策。”
關于帕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去年11月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世界上已經有183個國家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歷史大勢不可阻擋。現在只有帕勞等極少數國家與臺灣地區維持所謂“邦交”關系。這種做法不僅違背自身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違背聯大第2758號決議,也構成了對中國國家主權的侵害,必須予以糾正。
“中方敦促這些國家履行國際法義務,早日站到歷史正確一邊,作出真正符合自身根本和長遠利益的正確決斷。”毛寧強調,識時務者為俊杰,中方也歡迎這些國家的有識之士認清歷史大勢和時代潮流,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盡早選擇站到國際公道正義一邊。友好不分先后,中方愿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開啟同這些國家關系的新篇章。
延伸閱讀
“美國竟要求G7聲明對大陸強硬,對臺灣鼓舞”在美國和歐洲因安全和貿易分歧日益對立之際,七國集團(G7)外長當地時間3月13日在加拿大舉行會議,試圖克服困難達成聲明展現所謂的“團結”,而特朗普政府不忘借機加塞私貨。
路透社14日報道披露,美國試圖對涉及烏克蘭問題的措辭設定紅線,并反對就遏制俄羅斯所謂的“影子艦隊”發表單獨聲明,同時要求對中國大陸采取更強硬的措辭,關于臺灣地區的內容可能會讓臺當局“感到鼓舞”。但一些知情人士表示,盡管東道主加拿大努力讓各國找到共同點,但看起來注定無果,因為美國與其他成員國的觀點分歧太大。
報道稱,此次G7外長會議的首要日程是聽取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沙特與烏克蘭會談的簡報。烏克蘭在會談中表示準備支持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但西方官員們表示,俄羅斯方面模棱兩可的表態讓人摸不清局勢到底會如何發展。
俄羅斯總統普京13日就停火一事表示,俄羅斯同意停火建議,但目前存在許多細節問題需要討論,停火必須以實現烏克蘭和俄羅斯長期和平為目標并解決沖突的根源問題。他指出,停火不應成為烏克蘭繼續強制動員和接收西方武器裝備的機會。
報道稱,盡管G7希望達成協議彰顯團結,但起草一份各方一致同意的全面最終聲明困難重重。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在會議間隙對路透社說:“如果我們不能就聲明達成一致,那就會暴露我們存在分歧,這不符合七國集團任何一個成員的利益。”
她又稱,從目前來看,聲明關于烏克蘭問題的措辭問題不大,她希望能保留下來。一位日本官員附和卡拉斯的觀點,宣稱無法達成協議只會讓中國和俄羅斯受益。
魯比奧在抵達加拿大時在X平臺上說,“在美國總統的領導下,我們將利用像七國集團這樣的論壇來對抗我們的對手并支持我們的盟友。美國優先!”
報道透露,美國試圖對涉及烏克蘭問題的措辭設定紅線,并反對就遏制俄羅斯所謂的“影子艦隊”發表單獨聲明,同時要求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措辭。
路透社看到的一份聲明草案沒有提及可能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只是強調需要強有力且可信的安全保障,以便停火協議得到遵守,并讓烏克蘭能夠抵御未來可能的侵略。
與去年11月的一份聲明不同,這份聲明草案針對俄羅斯的內容短得多,被美媒認為“不太可能激怒俄羅斯”,而去年的聲明花了大量篇幅關注俄烏問題。
聲明草案還按照美國的要求包含了對中國大陸更強硬的措辭,關于臺灣地區的內容可能會讓臺當局“感到鼓舞”。
圖為中美國旗 資料圖
兩位外交官對路透社說,各國在關于加沙和中東的措辭上也存在爭論,特別是巴以沖突的兩國解決方案這一概念,美國對此表示抵制,這最終可能會阻礙協議的達成。
有美媒同日引述外交官的話稱,路透社看到的這份聲明草案不太可能反映最終討論結果,各方也可能無法達成共識,草案沒有提到對俄羅斯的制裁,但確實對中國采取了更強硬的態度。
一些知情人士表示,一個可能的結果是發表所謂的主席聲明。此類聲明由峰會主席發布,概述會議期間做出的決定,但表達的觀點可能并未得到所有與會者的同意。
過去幾年,七國集團每逢2月24日——也就是俄烏沖突爆發日都會發表聲明,斥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但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美國反對在今年的聯合聲明中將俄羅斯稱為“侵略者”,美方舉動可能會對G7的團結造成破壞。
此外,美國還拒絕在聯合國共同發起一項譴責俄羅斯并支持烏克蘭的決議草案,凸顯美國的重大政策轉變。
特朗普2月13日曾表示,希望俄羅斯重返七國集團,并稱俄羅斯被“開除”是個錯誤。他說,如果俄羅斯沒有被排除在外,俄烏沖突“很可能”就不會爆發。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隨后表示,八國集團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它聚集的國家并不是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的領頭羊,俄羅斯對以二十國集團(G20)形式開展的建設性工作更感興趣。
臺灣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政府干涉中國內政的主要抓手。特朗普團隊關鍵人物、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埃爾布里奇·科爾比日前稱,臺灣軍費遠遠不足,應接近GDP的10%。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陳斌華12日表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軍事聯系,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武裝臺灣”,停止慫恿“臺獨”分裂勢力“以武謀獨”。我們也正告民進黨當局,甘心充當外部勢力的“棋子”,最終必將成為“棄子”。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陳斌華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