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惋惜!他搶救無效后去世,第一天洗完澡就出現身體不適……)
5月10日,有網友稱,四川阿壩四姑娘山鎮一男性游客高反后搶救無效去世。
將該游客送至四姑娘山鎮衛生院的司機發帖表示,5月10日上午,該游客被攙扶出屋,同行者稱其高反。司機見情況嚴重,將該游客送至了四姑娘山鎮衛生院。5月11日,該司機告訴記者,她從醫護人員處得知,該游客未能搶救過來。
網約車司機發帖稱,自己第一時間將該男子送至鎮衛生院。網絡圖
5月11日,記者從四姑娘山景區工作人員處獲悉,四姑娘山鎮確有一位游客離世,“綜合原因造成的”。
另據報道,四姑娘山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介紹,5月10日上午8時許,確實有一位男性患者在衛生院接受了急救,“
搶救的時候已經沒有意識和心跳脈搏了,搶救無效后去世。”此外,醫護人員表示,
“前幾天他身體就出現了不適,到衛生院來吸氧,當時我們醫生就建議他降低海拔了。”
記者了解到,四姑娘山屬于高海拔地區,四姑娘山鎮海拔也有3200米。“對于高原反應,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不一樣,每年會有很多來爬山的游客,大部分都還好,沒有發生危急的情況。但我們建議初次到高原地區的游客,不要洗頭洗澡、飲酒和劇烈運動。剛到高原地區,身體機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如果還沒有適應過來就做這些,會加重缺氧反應。”
接受采訪的該醫生提醒,出現缺氧等高原反應后,不可大意,應及時吸氧。若吸氧后癥狀沒有明顯緩解,而且身體還有基礎疾病的話,需盡快降低海拔。
公開資料顯示,四姑娘山(英語:Siguniang Shan),為橫斷山脈東部邊緣邛崍山的最高峰。藏語名為石骨拉柔達,意為大神山。分別由海拔6247.8米、5664米、 5454米、 5355米的四座山峰組成,主峰為幺妹峰,高6247.8米。四座山峰從北到南“一”字排開,且長年冰雪覆蓋,如同頭披白紗、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山名由此而來。
在四姑娘山景區官網醒目位置,記者看到提示:“景區游覽建議不要劇烈運動,如出現身體不適,請及時尋求工作人員和撥打電話尋求幫助,或盡快前往就近醫院就診。四姑娘景區地處高原,建議存在有基礎性疾病以及潛在風險疾病,如肺心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壓三級(血壓控制不佳)、冠心病、心力衰竭、腦梗塞的游客謹慎前往。”
四姑娘山景區官網寫著相關提示。 官網截圖
此事發生后許多網友就自己的親身經歷展開討論,紛紛表示
“高反真的不能輕視”
“有任何不舒服要第一時間吸氧”
高原反應的發生因人而異
所謂高原反應,是指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后,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帶來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干燥等變化,而產生的一系列病理性反應。
高原反應較為普遍的表現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心慌氣短、胸悶胸痛、干咳、失眠、嗜睡、食欲減退、腹脹、手足發麻、呼吸困難等。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并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
高原反應的發生因人而異,未上高原前很難預測高原反應發生的程度。有報道說,肥胖男性發生概率大。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免疫力和應對特殊環境的能力有所下降,可能比年輕人更容易發生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癥狀的多少以及出現的速度和嚴重程度與海拔高度和海拔改變速度以及體質等均有關。
發生高原反應不必恐慌,要視其反應的程度而有針對性地治療。如果反應較輕,可停止步行,適當休息。休息一段時間胸悶氣短仍無緩解,有條件者可予間斷或持續吸氧,或者往海拔低的地區下行,必要時到醫院急診進行輸液治療等。
重度高原反應會有哪些嚴重后果
●高原肺水腫
●高原腦水腫
以上被稱為急性重癥高原病,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出現生命危險。關鍵在于早發現、早治療。
如何及早發現高原肺水腫
識別方法:
●癥狀:呼吸困難明顯,即使休息時也感覺喘不上氣,血氧飽和度比同行的人低得多。
●佩戴血氧儀并吸氧:如果吸氧前血氧飽和度低,在吸氧2-3分鐘后,血氧飽和度升到90%以上,說明肺部情況尚好。相反,吸氧以后血氧飽和度升高不明顯,不能達到90%以上,說明肺部可能出現問題。
處置辦法:
●停止活動,就地休息;
●盡快吸氧;
●盡快就醫。
這些人群不宜去高原旅游
●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如冠心病,有反復活動或安靜狀態下胸悶胸痛發作,曾發生過心肌梗死的患者;有風濕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擴張型心肌病,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宜去高原旅游。
●有高血壓,血壓沒有得到控制、波動較大的患者不宜去高原。
●患各種腦血管疾病患者。
●患各種血液病的患者,例如嚴重貧血患者。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氣腫患者。
●患糖尿病,血糖未得到控制者。
●患有癔病、癲癇的患者。
●進高原前患了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應暫緩進入高原。
●長期吸煙,口唇有紫紺,或者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者,不建議去高原旅游。
●有明顯肝、腎等疾病患者,以及孕婦,均不宜進入高海拔地區。
綜合| 極目新聞 南方都市報 家庭醫生報
編輯| 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