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人不想打仗、不能打仗,不是一些人的憑空想象,而是有很多實證支撐 ……"
臺軍 " 漢光41號 " 演習7月9日至18日粉墨登場,時間拉長至10天9夜,號稱 " 史上最長 ",后備動員人數也創新高,美方還派員到場觀摩。不過,演習自啟動以來,接連傳出發生撞車、拋錨、撞人等事故,引發外界對臺軍實際戰力的強烈質疑。旅美學者翁履中認為,美國人在演習中觀察到臺灣人不能打仗,所以很擔心。臺灣前空軍司令部少校參謀官邱世卿則研判美方觀摩 " 漢光演習 " 并非為了護臺,目的是要臺灣盡量拖延解放軍,好替美國爭取決策時間。
臺軍"漢光41號"演習"撞"況頻發
旅美學者:
臺灣人不想打仗、不能打仗
旅美學者翁履中16日在一節目中談及城鎮戰時表示,美國的想像是,只要大家都窮兵黷武,每個人都有信心可以打仗,就可以變成以色列," 我就說,臺灣不會變成以色列!" 臺灣人不會因為在路上看到裝甲車,就心向往之,想要成為那樣," 不會的!" 臺灣人會想 " 為什么要這樣?"
港媒中評社快評17日指出,臺灣人不想打仗、不能打仗,不是一些人的憑空想象,而是有很多實證支撐,社會氛圍也是這樣,尤其是年輕人不想當兵,導致臺灣志愿役兵力不足,總人數連年下降。
很早就有人指出,即使是那些號稱愿意戰到最后一兵一卒的人,也只是紙上談兵,想的也都是別人先死,一旦真正面臨生死抉擇,是否還能如此信誓旦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數個世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臺灣,真正愿意打仗的僅有極少數人,當政者的責任,應是想盡辦法求取和平、避免戰爭,而不是搞要把臺灣變成焦土的城鎮戰。
城鎮戰的演習已在身邊展開,但臺灣老百姓并沒有想要打城鎮戰。有人說,城鎮戰是肉搏戰,沒見過血的小兵會被嚇哭,這仗還怎么打?美國人觀察到臺灣人不能打仗,所以很擔心,翁履中說的可能是實情。
參加演習的士兵正在射擊
邱世卿:
美方觀摩 " 漢光演習 " 非為護臺
邱世卿接受中評社采訪時分析,雖然臺軍方是根據美軍的想法,要以城鎮戰來做為臺灣本島防衛的主要手段,但通常城鎮戰是最后的戰場,一旦在野戰無法制衡解放軍,即便退到城鎮也打不贏。臺灣錯誤地參考了一個城鎮戰的模型,而想要用城鎮戰以及不對稱作戰方式的技巧來對抗解放軍,唯一能取得的戰果就是把時間拖得更長,除此之外,最終還是得面臨失敗。
邱世卿指出,城鎮戰并無法真實達到臺灣在戰略上所想要的目標,就是 " 扭轉戰爭形勢 ",除非本來的戰略上目標就只是遲滯解放軍時間、拖延時間。他研判,這或許正是美方的真實意圖,從種種跡象分析,若臺灣軍方無法透過城鎮戰扭轉戰局,那美國要求臺灣以城鎮戰為主要防衛模式,就為了盡量拉長解放軍在臺灣本島的作戰時間。
當然,邱世卿表示,這并不代表臺灣撐得越久,美國就越可能介入,美國的意愿還是取決于美軍要付出多少代價,或者美國能否因此取得更多的國家利益,而不是為了 " 保衛臺灣 "。
延伸閱讀
臺“漢光”軍演鬧出不少笑話
編者的話:號稱“史上最長”的臺軍“漢光41”號演習已經接近尾聲。盡管民進黨當局反復吹噓這次演習“貼近實戰”,但無論是從該演習的課目設置還是具體的演練情況,都可以看出這次演習依然沒有擺脫“演習如演戲”的“傳統”,甚至還在演習期間鬧出了更多不靠譜的笑話。
形同“演戲”的“城鎮縱深防衛”
“漢光41”號演習16日進入第8天,臺軍演練的重點轉到“城鎮暨縱深防衛”階段。臺灣《自由時報》稱,以往臺軍“漢光”演習中的防御作戰在“灘岸殲敵”階段就宣告結束,而這次演習還增加了“縱深作戰”,通過“有序戰術后撤”,“將敵軍引入我方預置的火網范圍內反擊”。
臺軍在公路上部署的工事
島內媒體介紹稱,臺軍守備部隊在臺灣北部、中部和南部多個地區都展開了“從灘頭到城鎮的守衛作戰”,著重“縱深防御、持久作戰”,使臺軍在灘頭駐守的場景“不再復見”。其中作為臺灣北部海運進出要地,新北市八里區的臺北港在往年“漢光”演習中經常被納為灘岸反擊作戰的重點,但在“漢光41”號演習的規劃中,以“解放軍突破臺北港防線、登陸作戰向縱深推進”為背景,臺陸軍機步269旅出動一個營的兵力轉入臺北港內街區實施“防衛操演”。
報道稱,演習剛開始,臺軍就出動戰術近程無人機展開空中偵察,并部署多輛“云豹”裝甲車和“陶-2B”反坦克導彈車沿著西濱快速公路周邊逐步抵抗并后撤,搭配6道防御工事遲滯“敵軍”,“嘗試誘導對手進入預設火力打擊范圍后實施殲敵”。
臺媒重點介紹了這次部署在公路上的多重工事,它們“統合軍民資源,包含水泥塊、紐澤西護欄、蛇腹型鐵絲網、‘艾斯科’機動阻絕器材,加上向民間征集的集裝箱及大型車輛,共組成6道防線”。其中“艾斯科”機動阻絕器材是今年首次加入演習的美軍工兵部隊同款現役裝備,曾參與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它可迅速展開成箱形防爆墻,兩名士兵搭配一部機具裝填砂土,只需20分鐘就能建起長達10米的防線,相較傳統沙包需耗費數小時,效率大幅提升。”
然而臺灣陸軍隨后發布的航拍照片(左圖)顯示,臺軍防御部隊和工事都集中部署在公路上,旁邊就是沒有遮攔的大片開闊草坪。有島內網民嘲諷稱,“光堵公路就能防住解放軍了?難道不能從旁邊的草坪繞道嗎?”
在這次“漢光41”號演習與“城鎮縱深防衛”相關的作戰規劃中,類似的完全不符合實際作戰情況的場景一再出現。例如臺軍于14日首次演練在“遭到對手導彈和火箭彈攻擊的情況下”,利用臺北捷運(地鐵)系統進行兵力與物資的快速輸送與機動部署,以驗證地下交通網在戰時的戰術運用可能。臺軍“憲兵部隊”出動約3個排的兵力從臺北善導寺站搭乘捷運公司提供的列車,前往龍山寺站,并在萬華地區執行“城市戰斗演練”。臺“防務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揭仲稱,這是臺軍首次在“漢光”演習中運用臺北捷運作為兵力調動路線,“象征臺軍已將城市地下系統納入防衛考量”。但他同時提醒說,臺北捷運在戰時極可能成為民眾避難空間。“一旦有軍隊進駐,這些空間就不再屬于純粹的非軍事目標,可能成為被攻擊對象”。臺灣《聯合報》也質疑說,在缺電、敵襲與通信中斷等情況下,捷運系統能否持續發揮戰術功能,仍有待后續多次驗證與系統化調整。更有島內民眾嘲諷稱,“演習第幾天了?進程到哪一段了?還能有運輸?”“搭捷運運送武器,戰爭時,捷運還有辦法開嗎?”
“不防無人機”的“防空”
俄烏沖突已經證明,如何防御“無孔不入”的小型無人機成為現代戰場上的重要任務。但在“漢光41”號演習中,臺軍雖然自吹強化各種防空反導能力,但就連臺媒也都承認“忽視了反無人機作戰”。
臺軍在這次演習期間多次出動裝甲部隊“擊退登陸的解放軍”。例如臺軍機步333旅出動“云豹”裝甲車在高雄港口附近展開“目標搜索”;駐馬祖臺軍16日也模擬灘岸遭遇對手突擊后,出動裝甲車展開“反擊”;臺軍還出動了CM11“勇虎”式坦克和老舊的M41D輕型坦克在街頭巡邏。但從臺媒刊登的演習照片上可以看出,這些臺軍裝甲車輛都沒有配備任何防御無人機的裝備。
部署在空地、沒有任何遮攔的臺軍防空導彈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軍事專家表示,近年多次局部沖突證明,攜帶爆炸物的多旋翼無人機或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已經成為傳統裝甲部隊最大的威脅之一,無論是陷入戰火的俄羅斯、烏克蘭和以色列,還是密切關注相關動態的美國,都開始為坦克裝甲部隊增添各種防御無人機的格柵裝甲。而從這次“漢光41”號演習情況看,臺灣陸軍根本還沒有將無人機看作是裝甲部隊的“大敵”,證明臺當局吹噓的“漢光41”號演習“貼近實戰”,根本就是在自我吹噓。
同時,臺灣方面為展示防御解放軍遠程打擊的能力,還將多種導彈發射車分散部署到臺灣各地的預設陣地以“鼓舞士氣”。但臺灣中時電子報注意到,面對未來小型無人機的蜂群攻擊威脅,部署全臺的“天弓”“愛國者”防空反導系統和“雄風”系列反艦導彈系統,絲毫看不到遮蔽防御的舉措,“令人憂心”。
報道稱,解放軍近年來積極發展廉價卻有非常大殺傷力的可以搭載爆炸物的小型無人機,“它們對臺軍及關鍵基礎設施的損害超乎想象”。然而在臺軍分散部署的這些導彈部隊中,僅有臺海軍“海鋒大隊”新編成的“戒護營”負責護衛導彈發射車及雷達車,臺灣空軍的防空導彈對小型無人機的威脅毫無防御能力。報道稱,“戒護營”的任務是率先進入導彈車的預設陣地展開偵察,確認安全后才會通知導彈車進入陣地;在導彈車作戰時,“戒護營”于遠處執行戒護巡邏任務。因此相關措施也僅針對防止遭受敵方突襲,并沒有專門強化反制小型無人機的能力,顯示臺軍在應對重要機動設施的低空層、小型目標的防空網仍有漏洞。
至于臺灣空軍的各種防空導彈,就連這樣的防護措施都欠缺。報道提到,只有少數臺軍防空導彈配備了偽裝網,能防御小型無人機自殺式攻擊,但它們也只能抵擋第一波攻擊,如果遭到更多無人機的攻擊,仍會造成嚴重戰損。即便臺軍最新規劃以新型“云豹”裝甲車搭配速射炮,發射MK310可編程空爆炮彈作為反制無人機攻擊的武器,但它們也僅能用來針對野戰部隊的防空,無法及時支持四處機動的導彈發射車。
專家表示,臺軍在“漢光41”號演習中展出的機動導彈發射車沒有跟上時代潮流。不但它們的預設陣地早就已經暴露,很容易遭到針對性打擊,而且臺軍沒能汲取俄烏沖突的經驗,缺乏為這些導彈發射車提供掩護的防御措施,將使它們淪為靶子。
淪為笑談的“油桶封河”
淡水河防近年成為臺軍在所謂“大臺北”地區防務的重點。臺軍擔心解放軍可能會出動氣墊船與快艇自淡水河口溯河而上進入臺北市區,直接威脅臺當局要害機構。因此臺軍多次利用“漢光”演習演練在淡水河道設置阻絕設施,今年“漢光41”號演習更進一步在水面漂浮的油桶里安裝C4炸藥,并首次公開引爆。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軍方面認為,“解放軍近年來積極發展兩棲作戰兵力,同時建造大型氣墊船,企圖從海灘、河口突襲臺灣”。揭仲認為,淡水河口距離臺灣“總統府”僅1小時車程,如果解放軍突入淡水河道,控制淡水河口兩岸,“很容易進入臺灣中樞地區,同時與在新北市八里區登陸的解放軍主力連成一片,基本上就可以控制整個大臺北地區”。他還分析稱,解放軍在臺灣北部最佳登陸地點是桃園林園一路至臺北港,“加上淡江大橋、關渡大橋出海口,控制這些地區就可連成超大型登陸基地”。
臺軍引爆漂浮在淡水河上的汽油桶
臺軍認為,如果爆發臺海沖突,能否阻擋解放軍在此登陸直接關系到“保衛中樞”的成敗。早在2022年的“漢光38”號演習期間,臺軍就在淡水河道試圖用“阻絕鏈”阻擋解放軍的突襲部隊沿河而上。
報道稱,這次設置“阻絕鏈”的淡水河道寬約500米,臺軍在演習中共設置3道“阻絕鏈”,分別針對水下無人潛航器、海面快艇等裝備。其中第一道由固定的漁網及浮球組成,第二道是成品字形排列的油桶,第三道則是以浮桶、油桶與鐵制框架集成的浮動平臺,上面裝載著訓練用水雷,由工兵駕駛M3架橋車配合小艇進行布置作業。其中第二道、第三道“阻絕鏈”各設置約30組油桶,它們內部均能安裝炸藥與觸發水雷,且油桶內還會裝上油料,以強化炸藥引爆時的威力。
臺軍在“漢光41”號演習中還首次以實際爆炸的方式對“阻絕鏈”“驗證效果”。報道稱,考慮到安全性并且避免影響周邊,僅以少量炸藥進行試爆。揭仲表示,實際爆破有助于相關部隊了解真實作業以及可能出現的狀況。
除了在河面上布設“阻絕鏈”外,臺軍還在河道周邊重要陣地、掩體,部署了各式曲射、直射武器,“構成多層的阻絕及重層火網”。《自由時報》稱,臺灣在淡水河兩岸部署了車載式“復仇者”防空導彈系統,用于攔截低空沿河面突襲的直升機。此外臺軍在淡水河河口駐守有CM11“勇虎”式坦克,附近還有CM22、CM23迫擊炮車,組成多重火力網補充攔截。
然而臺軍在淡水河設置“阻絕鏈”的做法,近年已經成為笑談。臺灣“名嘴”蔡正元此前就嘲諷稱,臺軍一直堅信“攻打臺北必須從外海進入淡水河”的套路。“清朝中法戰爭時期,駐守臺灣的抗法名將劉銘傳在淡水河口打沉了幾條船,以阻擋法國軍艦進入。現在民進黨當局就是用同樣的邏輯,想著只要在淡水河道用幾個汽油桶綁幾個炸彈,大陸的登陸艇就過不去了!但時代早就不同了。現在解放軍第一波就從空中把這些河上漂的汽油桶引燃爆炸了,接下來你能干嘛?”
前臺灣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近日接受臺灣媒體采訪時表示,臺軍“漢光”演習好像在搞諾曼底登陸,早就過時了。“解放軍都是‘垂直登陸、立體攻防’,非常多的工具、裝備、武器,都已經是立體作戰。臺軍還在搞平面作戰布防,跟不上戰爭的演變與時代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