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羊毛衣物的黑暗面:5000年前的人類時尚如何催生致命瘟疫
一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主導的最新研究發現,一種致命疾病的出現可能與人類開始廣泛穿著羊毛衣物密切相關。這項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研究揭示了虱傳回歸熱(LBRF)的起源之謎。
研究人員通過對古代人類基因組的分析發現,導致LBRF的回歸熱疏螺旋體(Borrelia recurrentis)大約在5000年前從蜱傳的達頓疏螺旋體(Borrelia duttonii)演化而來。這個時間點恰好與人類在中東地區馴化綿羊、并在歐亞大陸廣泛使用羊毛紡織品的歷史時期相吻合。
研究指出,羊毛衣物為體虱(Pediculus humanus)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境,而體虱最終成為這種病原體的新傳播媒介。與蜱傳的親緣病原體相比,回歸熱疏螺旋體在適應新宿主的過程中丟失了大量基因,這種基因組的簡化可能是其轉向專性人類寄生蟲的重要進化策略。
研究團隊在英國古代人類遺骸中發現了4例2300至600年前的回歸熱疏螺旋體感染案例。通過將這些樣本與中世紀挪威的古代樣本以及現代菌株進行比較,科學家們得以追溯這種病原體的演化歷程。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雖然綿羊馴化與疾病起源的關聯性很有說服力,但仍需要更多古代樣本加以驗證。
研究人員預測,隨著對東歐和中東地區更多考古樣本的分析,未來5到10年內可能會更清楚地了解這種疾病在全球的傳播歷史。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人類生活方式改變對疾病演化的深遠影響,也為理解其他傳染病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參考。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企鵝糞便竟成“造云神器”?南極氣候調節背后的奇妙生態鏈
企鵝的糞便可能正使南極地區云量增多——并幫助緩解該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最近發表在《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的研究指出,這些鳥類排泄物釋放的氣體為云凝結核(云層形成的核心顆粒)的形成提供了關鍵化學成分。
企鵝糞便主要釋放氨氣,這種氣體能與海洋浮游植物產生的硫酸結合,形成云凝結核。這些云層可以反射更多陽光,從而可能降低地表溫度。科學家特別關注南大洋和南極地區的云層變化,因其對全球氣候具有重要影響。
在南極半島阿根廷馬蘭比奧站附近,阿德利企鵝的排泄物長期覆蓋著雪地和土壤。為研究其對云層的影響,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團隊測量了該地區大氣中的氨氣、二甲胺等氣體濃度。結果顯示,企鵝活動區域的氨氣濃度高達13.5 ppb,是無企鵝區域的1000倍。
觀測發現,當風向來自企鵝棲息地時,氣溶膠顆粒濃度會急劇上升,甚至伴隨霧氣。總體而言,企鵝排泄物使該地區大氣顆粒物形成速率提高了1萬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企鵝遷徙離開后,糞便的"施肥效應"仍會持續,一個月后氨排放量仍比基線水平高100倍。
這項研究揭示了生物活動對氣候系統的潛在影響,為理解南極云層形成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硼原子“粘”銅太牢?科學家意外發現全新二維材料!
美國萊斯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二維材料——二維硼化銅(copper boride),這一成果發表于《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志。研究顯示,硼原子在銅基底上會形成緊密結合的二維結構,而非此前預測的硼烯(borophene)。
硼烯是一種具有潛力的柔性金屬材料,但早期理論認為其在銅基底上難以穩定存在。最新實驗結合高分辨率成像和理論模擬,證實硼與銅形成了獨特的二維硼化銅結構,其鋸齒狀超結構和電子特征均不同于已知的硼烯。這一發現解決了長期以來關于硼在銅上行為的爭議。
盡管二維硼化銅并非最初目標,但其意義重大。它揭示了二維金屬硼化物家族的可能性,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新方向。這類材料在超高溫陶瓷、極端環境應用及高超音速技術中具有潛在價值。此外,二維硼化銅還可能應用于電化學儲能和量子信息技術。
這一發現不僅驗證了早期理論,還為二維材料領域開辟了新路徑,未來或推動更多新型硼化物的探索與應用。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科學家警告:99.999%的深海海底仍末被探索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盡管深海覆蓋地球表面的66%,但人類僅觀測了不到0.001%的深海海底,面積相當于美國羅德島州或比利時的十分之一。
該研究由非營利組織“海洋發現聯盟”主導,分析了自1958年以來120個國家約44000次深海潛水的數據,發現觀測記錄高度集中:65%位于美國、日本和新西蘭200海里內,97%由美、日、新、法、德五國完成。近30%的早期影像為黑白低分辨率圖像,且公開數據有限,實際探索范圍可能更小。
深海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在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的研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研究顯示,科學家們對特定地貌如海底峽谷關注較多,而對占海底大部分的深海平原和海山的研究卻嚴重不足。這種研究偏差可能導致對深海生態系統的誤解。
隨著深海采礦、氣候變化等威脅日益加劇,這種認知空白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海洋發現聯盟的研究團隊強調,必須盡快擴大深海探索的廣度和深度。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對此表示支持,認為應當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探索成本,讓更多國家能夠參與深海研究。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當前深海探索的不足,更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具體建議。隨著深海資源開發壓力的增加,加快深海科學研究已刻不容緩。海洋發現聯盟呼吁國際社會加大投入,共同推進這項關乎地球未來的重要工作。(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