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單提到霞帔,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是,說起“鳳冠霞帔”,相信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
一聽鳳冠霞帔,大家都會想到洞房花燭。其實鳳冠是古代貴族女子所佩戴的裝飾著鳳凰圖案的冠飾。
那么霞帔又是什么呢?為什么霞帔與鳳冠總是一起出現呢?今天,J先生就來聊聊霞帔。
↑↑↑明孝端皇后鳳冠
霞帔≠衣服
霞帔又稱霞披,是一種從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帶,類似于現代的披肩。
它是用錦緞制作而成,上面裝飾著各種花紋樣式,兩端呈現三角形,在彩帶的最底下懸掛著用金或玉石制作的墜子。
↑↑↑陜西西安草場坡北魏墓出土的陶女俑
從墓葬中出土的陶俑服飾中我們可以看出,霞帔與衣服有所區別,不能單獨穿戴,里面必須要穿內衣才可外出。
↑↑↑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的霞帔
在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就曾出土過宋代霞帔的實物,它是由兩條繡滿花卉紋樣的細長帶所組成,尾部相連,用“帔墜”作為裝飾,整款霞帔的樣式如同“V”字形,穿戴時,直接將霞帔套在身上即可,這是宋朝非常常見的命婦禮服樣式。
起初,霞帔主要以裝飾作用為主,到了明朝,霞帔根據用色和圖案紋飾被分為不同的等級,成為女性社會身份地位的一種標志。
↑↑↑電視劇《紅樓夢》 不同品級的人穿戴不同級別的鳳冠霞帔
比如,電視劇《新版紅樓夢》中,有一個場景便是賈母和家中身份地位高的人穿戴鳳冠霞帔在門口迎接賢德妃—賈元春。
霞帔的演變史
霞帔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由于受到佛教的影響,在當時的社會中衍身出了一種新的女性衣飾—帔,帔可以說是霞帔的原型,由于它輕靈飄逸,在民間廣泛的流行了起來。
東漢劉熙的《釋名.釋衣物》中曾記載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石雕菩薩像(唐)
到了隋唐時期,婦女們在勞動、出行時,都喜歡用披帛作為裝飾。帔帛的顏色、樣式繁多,人們覺得這種配飾美如彩霞,便稱它為“霞帔”。自此,霞帔正式走入人們的生活,雖然還未被寫入服制,但是已經成為了一種衣俗。
↑↑↑唐朝的女性
宋朝可以說是霞帔的轉型期,它既是民間女子尋常穿用的衣飾,又被收入服制,開始進入到內外命婦的禮服規制里。
在這一時期,霞帔被分成了兩種。一種是舞女穿戴的霞帔,這種霞帔一般為直帔,樣式承襲了唐朝的披帛,可以隨著舞者的身姿而動。
↑↑↑(劉宗古《瑤臺步月圖》局部)宋朝宮廷樂伎身穿霞帔
另一種霞帔,則是后妃常服及命婦禮服的配飾。這種霞帔是由兩套錦緞組成,分別自身后披掛在兩肩上,下端垂至身前,末端相連再掛一枚金玉墜子以保持錦緞的平整。
↑↑↑宋代昭憲皇太后杜氏穿戴霞帔
宋朝的服制對于這種霞帔有了明確的規定:“非恩賜不得服”,也就是說,這種霞帔的使用特權來源于皇帝的賞賜。正因如此,霞帔成為了一種名號,在宋朝的皇宮內出現了“紅霞帔”、“紫霞帔”這樣的稱呼。
↑↑↑薰殿舊藏宋仁宗曹皇后坐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宋史》中曾經記載的南宋高宗的嬪妃中,有一位劉氏,初入宮時只是“紅霞帔”,因得寵逐步升遷,一路晉升到賢妃,在死后甚至被追封為貴妃。
到了明代,霞帔的樣式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的霞帔長度基本與衣服等長,自大衫后擺處固定,鋪陳向上搭過兩肩,一直披至身前。同時,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嚴格的規定,品級不同的命婦們穿著的霞帔在顏色和紋飾上也有所不同。
↑↑↑明刊《中東宮冠服》中霞帔與帔墜的佩帶方式
《明史·輿服志》中記載,一品用金繡紋,二品用金繡云肩大雜花紋,三品用金繡大雜花紋,四品用繡小雜花紋,五品用銷金大雜花紋,六、七品用銷金小雜花紋,八、九品穿大紅素羅霞帔,沒有紋樣。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霞帔與鳳冠的組合成為命婦禮服的定制,霞帔在女性服制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最高的等級。
清代的霞帔雖然也叫霞帔,但是造型與樣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清代的霞帔非常寬,更加類似于背心,在前胸和后背還有補子,使得身份地位一目了然。
↑↑↑清代的霞帔
霞帔墜≠香囊
從目前已經出土的霞帔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在霞帔的最低端懸掛著一個墜子。那么,這個墜子是什么呢?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金褐色素羅霞帔。
這實際上就是霞帔墜,是懸掛在霞帔最下端的重物,有金、銀、玉等不同的材質。目的是通過重物拉拽保持霞帔錦緞的平整,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
↑↑↑元代 金霞帔墜
在《宋史》中對于后妃的服飾曾記載到:“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這里的玉墜子指的便是霞帔墜。在浙江新昌乾道五年的季式墓中就曾出土過這類墜子,說明從宋朝開始,霞帔上就已經出現霞帔墜了。
↑↑↑透雕玉帔墜 浙江新昌乾道五年的季式墓出土
從目前的考古歷史中,宋朝時期的霞帔墜大多是雞心形的,裝飾紋樣以對禽、花卉為主。在南京幕府山宋墓中曾經出土了一個雞心形帔墜,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金帔墜,由兩片造型紋樣相同的金片合扣組成,上面雕刻著牡丹花紋。
↑↑↑南京幕府山北宋墓中的金鳳穿牡丹紋帔墜
明朝時期的霞帔墜,樣式更加多樣,除了雞心性的,還有蹄形、桃形、六邊形、如意形等等。
↑↑↑京昌平明定陵出土的鑲珠寶桃形金帔墜
明代服制對霞帔墜子材質的規定是:一品可用玉墜,二品至五品可用金墜子,六、七品可用鍍金銀墜子,八、九品只能用銀墜子。不同品級的命婦必須嚴格按照服制要求進行佩戴,霞帔墜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上海盧灣區打浦橋明顧從禮家族墓出土的帔墜
考古學家們在眾多的墓葬中,都曾發現過霞帔墜,但是由于當時的考古資料不足,并不清楚它的用途。所以,根據推理與猜測,大多數的霞帔墜被誤認為是“香囊”或者“掛件”,并記錄在相關的案卷中。
↑↑↑被誤認為香囊的霞帔墜
南京博物館就曾將一件南京板倉出土的明代霞帔墜誤認為是香囊,并進行宣傳,但是后來找到相關的歷史資料以后,為霞帔墜進行了更名。
民間女子也能穿戴鳳冠霞帔?
在中國古代服制金字塔上,女性的鳳冠霞帔可謂是處于金字塔的最頂層,它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不是普通人都能夠穿戴的。
↑↑↑明成祖朱棣仁孝文皇后(左)和明神宗孝端顯王皇后(右)
但是在現代的古典文學作品、傳統的戲劇和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平民女子頭戴鳳冠、身穿霞帔,出嫁的場景。
↑↑↑《活佛濟公》中陳紫函身穿鳳冠霞帔
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為什么會允許民間的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享受如此高的殊榮呢?其實,關于這一點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傳說。
↑↑↑宋高宗趙構
相傳,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在逃跑的途中來到了一座破廟處,被一位女子所救。康王為了感謝她,便表明身份,并送她一個紅色手帕,說:明年的今日定來娶你。到時你只須在嶺上揮動紅帕,我便可認得你。 ”
康王登基后,如約前去迎娶姑娘,但是姑娘并不想入宮,又怕皇命難違,便準備了許多的紅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揮動著紅帕,使高宗無法辨認,只得作罷。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宋高宗還是下了一道圣旨:恩準浙江女子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乘坐龍鳳花轎。
雖然這僅僅是一個傳說,但實際上,在明清時期的確有規定,民間的女子可以在盛禮之日穿帶鳳冠霞帔,時間一長,這一習俗便慢慢的流傳了下來,成為了一種風俗。
J先生說:
自古以來,美,在女性的生命當中,占據著不可撼動位置,除了學識涵養之美,服飾的精美,更能直接體現出他們對于美的追求。
鳳冠霞帔自出現以來,在象征著女性身份地位的同時,也寄托了女性對于美好婚姻的憧憬。在古代女子的世界里,穿戴鳳冠霞帔那一刻,或許就是人生最美麗動人的時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