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我們印象中的石頭、陶瓷、金屬,都是剛強、硬朗的。
↑↑↑李神景等造石無量壽像 北齊
但是,一些極富創意的藝術家們,往往要反其道行之,以巧奪天工的技藝,將人們印象中堅硬的材質呈現出柔軟的一面。
這種至剛與至柔的交融,令人驚嘆,令人目眩神迷。
軟若蕾絲的德累斯頓瓷偶
下面這條布滿蕾絲的裙子,層層疊疊,細膩柔婉,猜猜看,是什么材質的?
蕾絲?雪紡?
No,No,No,都不是!這整件工藝品,從人物到服飾,都是用陶瓷制作而成的。
16-17世紀,精致華美的中國瓷器傳入歐洲后,深受西方人的追捧。
但當時,中國瓷器昂貴稀有,歐洲人稱其為“白色金子”,只有貴族才能消費得起。
↑↑↑清順治 /康熙早期 五彩人物故事圖方瓶
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歐洲的匠人們一方面仿制中國的瓷器圖案制作瓷器,另一方面則開始研發屬于自己的獨特工藝。
1770年,在德國的德累斯頓地區,德累斯頓的裝飾家們,發明了一種技藝極為精湛的瓷器工藝—德累斯頓花邊。
匠人們先將一片片的真蕾絲浸入到瓷液當中,然后手工粘貼在瓷器的主體上,經過高溫燒制后,真蕾絲被燒成粉末,而仿真性極強的瓷蕾絲就此形成。
這種特殊的工藝,最先被匠人們用在了以描述上流社會生活為主的人物瓷俑上。
各種小巧精致的人物雕像和組合雕像,不僅樣式精美,而且從外觀上看,人物服飾上所點綴的蕾絲花邊,層次感和褶皺感極強,幾乎與柔軟的針織品無異。
如織物般柔美的瓷蕾絲,仿佛會隨著身體輕輕擺動,靈動感十足,讓人不得不驚嘆匠人們精湛的工藝。
不過,這種采用德累斯頓花邊工藝所制作的瓷器,瓷蕾絲部分非常的脆弱,輕輕一碰,就有可能導致悲劇。
所以,如果你有幸能夠見到德累斯頓瓷偶,一定要小心哦。
纖細如發的金屬花絲
既然瓷器能夠做出如蕾絲般柔軟的質感,那堅硬的金屬,是否也能呈現出這種柔美的感覺呢?
這就不得不提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花絲鑲嵌。
↑↑↑明 金花絲鑲嵌佛壽如意
關于花絲鑲嵌,J先生之前曾寫過兩篇文章,介紹這種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的歷史及發展流程。
匠人們先將堅硬的金屬拉成一根根柔軟的絲線,然后在經過堆、壘、編、織等8大工序,將一根根纖細如發的金屬花絲,鑲嵌成各種造型精美的工藝品和飾品。
目前,留存于世最著名的花絲鑲嵌制品,非明代萬歷皇帝的金絲蟠龍翼善冠莫屬。
↑↑↑金絲蟠龍翼善冠
這頂金冠是由518根0.2毫米的金花絲,編織成一層細密的冠身,觸感薄如輕紗,是萬歷皇帝朱翊鈞生前最喜歡的物品之一。
金冠的重量僅有826克,冠頂處綴有游龍戲珠圖案,沒有一個接頭,堪稱中國花絲工藝史上的經典之作。
我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曾將花絲鑲嵌形容為金與火的藝術,她最擅長的便是用花絲工藝來刻畫觀音的形象。
下面這件名為《楊柳觀音》的塑像,是程淑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程淑美大師作品《楊柳觀音》
采用花絲鑲嵌工藝所編織的觀音法袍,衣袂翻飛,如御風而行,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剛硬的金屬,會有如此柔媚的展示。
除了對于觀音形象的刻畫,程淑美采用花絲工藝所創作的作品《葉上金蟬》,也是一絕。
為了能夠使金蟬的翅膀顯得更加輕薄,程淑美特地選用只用0.12毫米的花絲將其填成。真正是薄如蟬翼。
薄如輕紗的大理石雕塑
除了瓷器和金屬,常人眼中剛硬的石頭,在藝術家手里也做出了柔軟的效果。
↑↑↑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場景
大理石的摩氏硬度約為3,雖然不如玉石堅硬,但如果想將大理石雕刻得柔若織物,也并非易事。
↑↑↑Raffaelle Monti 作品
在18世紀的意大利,雕塑界興起了一種采用蒙紗技法的雕像。
↑↑↑雕塑家Antonio Corradini 作品
其中,雕塑家Giovanni Strazza,非常擅長用大理石來表現柔軟的質感,無論是薄如蟬翼的輕紗,還是對于人物細節的刻畫,對于他來說,都是信手捏來。
下面這座雕像名為:《蒙著面紗的處女》,是 Giovanni Strazza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描繪的是戴著面紗的圣母瑪利亞的半身像。
↑↑↑《蒙著面紗的處女》 大理石雕像
整件作品的難點,除了巧妙的運用蒙紗技法外,還在于紗布貼近身體部位的肌膚與神態的刻畫。
↑↑↑《蒙著面紗的處女》
大理石雕刻的薄紗,輕輕地罩著女性的面容和身體,而薄紗后面,若隱若現的人物輪廓與肌膚質感,更是動人心魄。
整件作品仿佛被雕塑家賦予了靈魂一般,讓人不得不為之驚嘆。
除了作品《蒙著面紗的處女》,Antonio Corradini與Giuseppe Sanmartino合作完成的《覆紗的基督》更是震撼人心。
↑↑↑覆紗的基督
整件作品是在一整塊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描繪的是從十字架上卸下來的被薄紗覆蓋的耶穌遺體,在遺體旁還放著生前受刑時所用的刑具。
起初,這件作品是交給雕刻家Antonio Corradini來完成,但不幸的是,他剛做完陶土模型,就去世了。所以,剩下的部分,便由年僅33歲的雕塑家Giuseppe Sanmartino來完成。
整件作品,無論是對蒙紗技法的運用,還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都達到了極致。
一層薄薄的輕紗,輕輕的覆蓋在瘦骨嶙峋的耶穌身體上,彎曲的膝蓋、蜷縮的肩膀,若隱若現的薄紗下,仿佛還能看到耶穌生前身上所留下的傷痕。
除了運用蒙紗技法來體現大理石柔軟的質感外,來自于意大利的雕刻家 Francesco Queirolo,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繩網,也讓人眼前一亮。
雕刻家Francesco Queirolo,用7年的時間,在成塊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醒悟(Disillusion)》,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這件作品描述的是,小天使在幫助一個剛從罪惡中解脫出的男人,掙脫繩網。天使的手指向下方的球體,球體旁放著一本打開的圣經,圣經上刻著宗教文字,寓意世間的美好。
意大利藝術家 Francesco Queirolo 大理石雕塑作品
作品除了對天使和男人形象的刻畫外,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男人身上,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繩網。
每一根繩索,都經過了細致的雕刻與打磨,尤其是繩網的交接處,層疊錯亂,彎曲有度,即使是從近處觀摩,也會讓人誤以為真。
據說,Francesco Queirolo在忙于創作別的作品時,曾想將這項工作交給工匠進行打磨,但都遭到了婉拒,足以見其,難度之大,對于匠人技藝要求之高。
J先生說:
薄如輕紗的大理石,軟如蕾絲的瓷器,纖細如發的金屬花絲......
這些原本堅硬無比的材質,在匠人們的手中,仿佛被賦予了靈魂一般,呈現出獨特的美感。
而這不僅體現了匠人們技藝的爐火純青,更體現出他們勇于突破傳統,敢于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