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將至,又是一年一度帶孩子走街串巷走親戚的時候,每每到了這個時候,聽到最多的總會是這幾句話:
快,叫(阿姨、舅舅、舅媽、爺爺、奶奶等等),說恭喜發財!
怎么這么沒禮貌,見到人也不會叫人。
別人沒有允許,不能拿桌上的東西吃。
說實話,這些話在我小的時候,我就已經聽到膩了,只不過那時候的我還只是孩子,所以只能聽從爸爸媽媽的命令,實際上,時至今日,我依然認不清那些親戚,我也不會隨意跟人打招呼。
很多家長會說,現在春節了,很多人來串門,我們也會去別人家里做客,孩子會打招呼,是在彰顯著我們對孩子的教養,但是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才發現,孩子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有禮貌,明明告訴孩子,這個叫什么,但孩子卻在關鍵時刻不愿意開口,這讓家長很尷尬。
但是各位家長,我很想問的是,孩子有沒有教養,真的只是一個招呼的問題嗎?明顯不是!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打招呼?
對于我們來說,或許覺得打招呼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甚至是一種條件反射,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這一句招呼說出口,要突破最少四層障礙:
障礙1:孩子需要知道面前這個人的身份
障礙2:孩子需要記住這個人是誰
障礙3:孩子的眼睛要看得到這個人是誰
障礙4:孩子要用嘴巴說出這個人是誰
只有跨越障礙,打招呼這個動作才能成型。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孩子處于辨認對方身份的情況下,就催促孩子打招呼,如此一來,孩子能夠從容地打招呼才是奇怪的事情吧。孩子不愿意打招呼,背后的原因很多,家長不能簡單地指責孩子,畢竟打招呼真的不能說明什么,更不能說不打招呼的孩子就是沒教養。
遇到孩子不愿意打招呼,這兩種行為家長千萬不要做
孩子不愿意打招呼,原因不少,但實際上都是有解決的辦法的,無論最終的解決辦法如何,家長千萬不要有下面兩種行為。
行為1 當眾責怪孩子
有不少家長在強迫孩子打招呼未遂的時候,都會跟孩子說:“你怎么這么沒禮貌”,實際上,這句話在家長眼中或許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孩子的眼中,這一句話就足以讓他們傷透心。家長愛面子,孩子也愛面子,在眾多客人面前直接數落孩子,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下次想讓孩子主動打招呼,那將會難上加難。
行為2 聽之任之
有部分家長會說,不能強迫,也不能責怪,那就聽之任之,這當然也是不行的。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強迫孩子,也不能任由孩子回避挑戰,這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好處。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自動自覺地做這一件事,一點點地進步,一步步地應對挑戰,這才是最佳的選擇。
怎樣才能讓孩子主動打招呼?
實際上,強迫孩子打招呼,就像是家長將孩子當作木偶,扯一下線,木偶就會動一下,或許這不是家長們想要的,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非常不好的,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主動打招呼呢?
1.引導比命令更重要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人打招呼的時候,可以選擇用迂回政策,例如“你愿意和王阿姨打招呼嗎?”如果孩子還是不為所動,也可以說“如果不愿意,那就和王阿姨握個手吧”,逐步后退,直至孩子能夠接受,一旦孩子和對方有短暫的接觸,那么孩子以后就會愿意和對方交流,這比起你直接命令孩子和對方打招呼要有用的多。
2.學習禮貌用語,要從簡單到復雜
不要強迫孩子能一步登天,要孩子學會禮貌用語,還是需要從簡到繁,從少到多,當孩子沒有和人打招呼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就給孩子貼上沒禮貌的標簽,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教導孩子用禮貌用語,可以從最簡單的“你好”開始,從簡單的慢慢過渡到復雜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也更能讓孩子慢慢變得主動。
3.讓孩子懂禮貌,要從家長做起
虎父無犬子不是說說而已,榜樣的力量有多強大,很多人或許都沒有很深的感觸。想讓孩子真正的懂禮貌,家長平常的行為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多多用禮貌用語,類似于“你好”、“謝謝”等用語完全可以作為日常必需用語,長此以往,孩子會下意識地模仿,想讓孩子沒有禮貌都會變成一種困難的事情。
毫無疑問,有禮貌是一種極好的教養,但是也不能說孩子沒有禮貌就是沒教養,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作為家長,必須要清楚,強迫孩子打招呼,并不是有教養的體現,真正的教養從來不是從強迫打招呼開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