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過了60年,《殺死一只知更鳥》的熱度不減當年。在問答平臺的高贊回答中,大V-阿拉白YA評價它:
那么,哈珀·李撰寫的《殺死一只知更鳥》到底有多厲害呢?
它贏過普利策獎,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售出超過三千萬冊,現已成為公認的美國文學經典。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第25屆奧斯卡三項大獎。
“你們射多少冠藍鴉都沒關系,只要你們能打得著。但要記住一點,殺死一只知更鳥便是犯罪。”在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南方小鎮,即便因為黑奴問題,南北雙方干了一架,還有林肯總統簽署的《解放黑奴宣言》,可不少白人仍對黑人耿耿于懷,認為黑人低人一等,只配擁有“黑 鬼”的稱呼。
因為偏見的普遍存在,所以律師父親阿迪克斯自接下為黑人湯姆辯護的訴訟以來,意味著一場冗長且陰郁的拉鋸戰將涉及到到他的家人,乃至整個家族。
不過,在主人公(小女兒斯庫特)眼里,父親用言語和行動化解了她和哥哥的種族疑慮,就算最后由于陪審團成員的種族歧視傾向,被誣陷強奸的湯姆還是被判有罪,父親阿迪克斯依然是兩個孩子最為信任的人。
在漫長的訴訟過程中,妹妹斯庫特和哥哥杰姆正忙著長大,他們有好友比爾的陪伴,受壞脾氣老奶奶的威脅,同時對怪人阿瑟充滿了好奇心。擁有快樂童年的他們,既需拿出淑女、紳士的教養來,還要不斷吸收外界傳來的新鮮字眼,比如 強/奸、婊/子、黑/鬼…
令我驚訝的是,即使在這個家庭里,母親長時間地缺席,但并沒有影響兩個孩子的心智成長。所謂的原生家庭,在這里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可以這么說,借由后天的努力,我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溫柔有情趣,勇敢又良善,寬容不輕易低頭的人。
這也是我時常翻閱《殺死一只知更鳥》的原因。有的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有的領悟了人性的一面,有的因此放下了長久以來的執念,有的則后悔自己沒有早點邂逅它….
小說中,阿迪克斯向斯庫特解釋他為什么要接這個案子,他說:
這個案子,湯姆·魯賓遜的案子,觸及了一個人良心的最深處。斯庫特,如果我不努力去幫助這個人,就再也沒有臉面進教堂去敬拜上帝了。
不出意外,他也預感到這個案子困難重重,但他告訴斯庫特要勇敢,“總不能因為過去這一百年我們一敗涂地,就放棄爭取勝利吧。”
而阿迪克斯所表現出來的勇氣,讓反脆弱君想到了27歲的亞伯拉罕·林肯,那一年他拿到了律師資格證,成為一名律師,給自己立了flag,只為蒙冤的正義者辯護。
1836年的一天,一個有錢人找上門來,希望林肯為他辯護,只要打贏了,多少錢都可以。
然而林肯拒絕了他的請求,回答道,
“只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我怕我在面對法官時,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在我看來,阿迪克斯也好,林肯也罷,這種十分勇敢、有勇氣的表現,其背后是個人強大意志力在支撐著。
Grit研究創始人-Angela Lee Duckworth在《恒毅力:激情和堅持的力量》TED演講中提到,意志力是面對長遠目標時的熱情和毅力,是有耐力的表現。是日復一日依然對未來堅信不疑,是年復一年用心、努力工作,來實現所堅信的那個未來。
而意志力的培養,離不開后天的努力。為此,斯坦福大學Carol Dweck博士根據多年的學術研究,提出了理論-成長型思維模式。
- 如果你掛科了,你會想,「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沒有學到」—固定型思維模式。
- 當你臨危受命,需要策劃一個百人演講專場時,你會覺得,「我喜歡挑戰」,「你知道的,我希望能有收獲」。這種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大量研究證明,當孩子們閱讀和學習大腦的相關知識,以及大腦在面對挑戰時會怎樣變化和成長時,他們更有可能在失敗時繼續堅持,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永遠會失敗。
這不正是與阿迪克斯的教育觀不謀而合嘛,而且,《殺死一只知更鳥》中還有更多直觀又有效的教育方法,很期待你們看完書后,與我在留言區討論。
王小波曾說過,如果某個證據支持你的觀點,但它看上去很可疑,那么不用問,它多半是假的。
心理學上稱之為“驗證性偏見”:有時候,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信念,往往會選擇性地“發現”那些能證明自己的“有利證據”,而對那些明顯的“不利證據”視而不見。
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確認偏差,我們常常先下結論,再找到支持我們、對我們有利的證據。
就像《殺死一只知更鳥》里的怪人拉德利。
怪人拉德利之所以【怪】,是因為他足不出戶,令人捉摸不定,“房子里住著一個惡毒的幽靈”。
傳聞中的他,會“在夜里月亮落下去時出來,偷看人家的窗戶”,“如果人們種的杜鵑花在寒流中凍僵了,那肯定是他向花上吹了氣。任何暗中發生在梅科姆的小罪行都是他的功勞。”大人們還警告自家小孩,不要碰散落在地上的胡桃,因為拉德利家的胡桃吃了會死人的。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拉德利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他用笨拙的雙手,幫杰姆縫補了褲子;把自己私藏的寶貝放在樹洞里,送給杰姆和斯庫特;在他們夜歸遇到危險時,挺身而出…
這種現象,被康奈爾大學的兩位學者命名為Dunning-Kruger效應。
他們指出,這是一種虛幻的優越感,以為我們知道些什么。換句話說,人們認為他們知道的比以為的多,或者他們低估了他們不知道的東西。
至于兩個小孩愛去折磨拉德利這件事,阿迪克斯是這么告誡他們的,“拉德利先生做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想走出家門,他就會出來。如果他想閉門不出,他也有權利待在屋子里,避開那些喜歡追根究底的孩子。”
“首先,”阿迪克斯說,“如果你能學會一個簡單的技巧,斯庫特,你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就順暢多了。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怕斯庫特理解不了,他又補充了一句,“除非你鉆進他的皮膚里,像他一樣走來走去。”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想防止進入“驗證性偏見”,可以參照以下方法論。
- 首先,你需要審視自己的偏見;
- 其次,你要評估自己的信息來源,然后表達出來,談一談你是如何評估自己的偏見和你的信息來源的;
- 最后,你要記住一點,你無需試圖理解別人,只要尊重別人的看法就行了。通過不斷學習,擴大自己的認知半徑,并跳出自己的角色看待問題。
除此之外,小說中還針對小孩愛講臟話、控制不住憤怒、不尊重別人、如何與其他人溝通等等行為,給出了有效的建議。而大人們在面對孩子叛逆、聽不懂人話、問一些讓人難以啟齒的話題時,也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原文:別讓我再逮住你對別人品頭論足,好像你高人一等似的。你們家里的人也許比坎寧安家的人好,可是你這樣給人家難堪,就是一錢不值——如果你上不得臺面,干脆到這兒來,坐在廚房里吃!)
這是一本以小女孩口吻寫作的小說,我在讀的時候不止一次笑出聲來,小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真的太有趣了。同時,它也在向我們大人傳達一種擔當、責任感與使命感。無論是為了保有內心的一份純真,還是保護自己的孩子,我們都可以借鑒《殺死一只知更鳥》中小女孩父親-阿迪克斯的教育方法。
我們不斷閱讀,我們不斷學習,我們不斷精進,我們在看清世界后仍保持熱情不減。所做的一切一切,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我是@二狗和奶牛,一個喜歡閱讀的姑娘,感謝你的閱讀,期待你的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