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不光跟個體的人生事業息息相關,跟國家的命運往往也存在著某種聯系。于國家而言,運氣好,則意味著國運昌盛,運氣不好則意味著國運艱辛。
明朝可以說是各個封建王朝當中,運氣較差的一個了,上一次,我們講明朝遇到了人類歷史上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期”,這一次我們接著講明朝的悲催事,接踵而來的干旱、洪水、蝗災和地震,估計沒有一個王朝的運氣會比明朝差了。
赤地千里的干旱
明朝剛剛從元帝國的手中接過政權時,整個中華大地正在經歷著長達20年的干燥期,從1400年開始,降水開始逐步恢復正常,但這種情況僅僅持續了25年,在隨后長達近80年的時期里,即1425年至1500年期間,干旱成為了整個時期的主題。
從嘉靖二十三年開始,即1544年,干旱的程度一日比一日嚴重。其中最為嚴重的三個時間段分別為嘉靖二十三至二十五年(1544-1546),萬歷十三年至十七年(1585-1589),萬歷四十二年到萬歷四十七年(1614-1619)。長時間的干旱讓明朝的萬畝良田基本變成了焦土,《明史》將這一時期的慘狀稱為“赤地千里”,崇禎登基后,這一自然災害更為嚴重。
漂沒田廬的洪水
明朝在面對嚴重干旱的時候,一些間歇性的時間段也沒有給明朝喘息的機會,因為比干旱更可怕的洪水在這些間歇時間段出現了。
永樂皇帝之前的明王朝,所面臨的洪澇災害還比較少,從永樂九年開始,洪澇災害開始變得格外嚴重,其中公元1411年至1416年大運河沿線發生特大洪災,嘉靖十六年發生一次洪澇災害,其后在隆慶三年和萬歷十四年,洪水再次襲來。按正史的描述,一個接一個的地方出現洪水,仿佛整個國家都被淹沒。概括起來就是“漂沒田廬”。
毀滅性的蝗災
蝗災歷來是古代中國的一大猛害,其厲害程度往往超過了其他自然災害。在明代初期,蝗災還少有記載,但從宣德九年開始(1434年),蝗災開始不斷出現,到1441年明朝發生了席卷主要產糧區的毀滅性蝗災。在隨后的兩百年時間里,鋪天蓋地的蝗蟲隔三差五地襲來,其勢之猛,歷朝歷代從未見聞。
這些蝗災大多數發生在久旱逢雨之后,當明朝在干旱之后好不容易迎來喘息的機會時,豐富的降雨也導致了蝗蟲的大量繁殖,一掠而過的蝗蟲讓這些辛苦種植的莊稼瞬間化為烏有。
象征天命已盡的地震
明代發生的首次地震被記錄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即1556年1月23日),震中位于渭河流域,震級達八級,受災范圍波及250公里,傷亡人數十居其半。留存的明朝檔案記錄的死亡人數在83萬,但從各地的綜合資料判斷確切人數可能超過100萬。
其后,還發生過多次小地震,但到了萬歷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時(1604年12月29日),地震低發區的福建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根據福建士人謝肇淛(1567—1624)的記述,“閩、廣地常動……說者謂濱海水多則地浮也。” ,“動則裂開數十丈,不幸遇之者,盡室陷入其中,及其合也,渾無縫隙,掘之至深而不可得。”。
這場地震距離福建沿海僅僅30公里,使明朝當時的貿易中心泉州和漳州悉數被毀。在明朝最后的四十年間,又相繼發生了32次大地震。
這些地震不僅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連綿不斷的災害開始逐漸摧毀人們心中的信仰,人們開始懷疑明朝統治的合法性,即人們開始普遍認為不祥的自然災害,預示著明朝天命已盡,而這無疑是摧毀了明朝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