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生活在美國煤礦礦區的幾個男孩,在家門口發現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飛過美國的天空。
正因為這一眼,改變了他們的一生:他們都對太空探索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其中有一個孩子后來成為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師。
而作家劉慈欣在某次媒體采訪中,提到他對宇宙著迷的緣由,可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時期: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 當自己第一次看到轟鳴的大型火力發電機組,當第一次看到高速殲擊機在頭頂呼嘯而過時,那種心靈的震顫,這震顫只能來自對一種巨大的強有力的美感的深切感受。
不過,不少家長表示困惑不已,孩子沉迷宇宙,癡迷科幻小說,是否是一件好事。
其實,這個大可放心,奧巴馬、馬克·扎克伯格、比爾·蓋茨都是科幻小說迷,另外,SpaceX和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曾在公開場合中表示,“科幻小說給了小時候的自己一種渴望,渴望去改變世界。這種渴望也為他以后的事業埋下基礎。”
在我看來,科幻小說拓寬了我們的認知邊界,幫助我們預知未來:
- 1909年出版的《大機器停止》,作者E·M·福特虛構了一個荒謬的世界:人們活在地下房間里,通過機器同時向成千上萬個素未謀面的朋友發送簡短訊息,人與人之間的主要靠“點贊”進行互動。要是作者能穿越到2021年,說不定他得狠狠掐自己一下,才發現自己構想過的未來,已經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得到了驗證。
- 出生于19世紀的儒勒·凡爾納,在《從地球到月球》中,其預言到月球炮彈的發射地點、飛行時間、登月人數,都與百年后的美國阿波羅計劃,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不過,它同時也在警告我們,警惕人類的渺小與無知。
就像科幻小說里繞不過的大山—費米悖論。人們相信,以宇宙如此驚人的年齡和龐大的星體數量而言,生命應該是廣泛存在的。也就是說,在某一個宇宙深處,也有著像地球這樣的存在,也可能擁有像人類一樣的生物存在,我們并非唯一。
這就意味著,我們在閱讀時,擁有了更開放的大腦,以探討塵世之外的世界是怎樣的。同時,感受著未知外界給我們的無形壓力,而不過分自大,從而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我也十分贊同【未來事務管理局】的看法,“閱讀科幻,便是培養想象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通過閱讀科幻,一個人——尤其是尚未被完全定義的孩子,會大大拓展自己當前所在世界的邊界。”
為了讓青少年更針對性、系統性地接觸科幻小說,【未來事務管理局】編纂了三本《意外之外》科幻小說,包括《意外之外:太陽火》《意外之外:九條命》《意外之外:黑鏡子》。
考慮到青少年的學習壓力和閱讀時間,每篇入選文章的閱讀時長在10-30分鐘左右,能帶來較好的閱讀體驗,很適合作為科幻小說的入門書。
貼心的【未來事務管理局】,還針對不同的宇宙主題,對作品進行嚴格的篩選。
在這本310頁的《意外之外:太陽火》里,我們將邂逅弗雷德里克·布朗、大衛·布林、劉慈欣、韓松等科幻作家。不僅為我們節省了糾結看什么書的寶貴時間,還使得我們能從不同作家視角,深入了解「不存在的宇宙」這一主題,探尋人類與外部環境的微妙關系。
1903年,晚清學者孫寶瑄在他的《忘廬山日記》里發表了對西方小說的看法:“觀科學小說(科幻小說),可以通種種格物原理;觀包探小說(推理小說),可以覘西國人情風土及其人心之險詐詭變,有非我國所能及者……觀西人小說,大有助于學問也。”
民國期間,魯迅翻譯了兩本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并將它們推薦給國人閱讀,梁啟超則用科幻小說來啟迪民智,以喚醒國人對未來世界的思考。
從上世紀名家為普通老百姓操碎了心,到如今科幻小說作文考題,頻頻出現在高考試卷上,可見,它所擁有的教育意義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而在《意外之外:太陽火》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國杰弗里·A·蘭蒂斯撰寫的《鏡中人》。
從太陽系出發的“蘭布林雷克”號,在太空漂泊8個月后,停在塞德娜星上采集冰核。
這些礦工每天工作8小時,休息時便在撲克牌中消遣度日。可礦工小組長林恩·洛克羅斯卻對大家剛到時,意外發現的完美正圓形黑色凹坑念念不忘,他在打自己的小算盤。
某一天采礦工作結束后,他一個人偷偷駕駛雪地履帶車,前往600多公里遠的黑色圓坑。
他利用雪地履帶車作為支撐點,系上安全帶,穿上防滑釘靴,近距離地觀察這個堪稱完美的凹面鏡。突然,意外發生了….
雪地車的移動、安全帶的斷裂、這個沒有任何可以著力的鏡面坑,使他怎么都夠不著鏡頂。一個踉蹌,他順著鏡面凹形不斷地下滑,就在他快接近坑底時,還發現了千百萬年來滑落到坑底的各種殘骸。
他很絕望,絕望之后,他在腦海里迅速制定了6個應急預案。同時,他開始搜尋關于“如何滑行穿過巨大鏡面”的資料,決定以自己為資源,通過不斷滑行蕩秋千的方式,積累能量,從而把自己甩出去。
然而,在測試的過程中,他還得考慮身上的電量,如果在12小時內無法逃脫這個黑色巨坑鏡子,他將必死無疑。
每次經過鏡子底部,他就站起來;每當接近鏡子邊緣,他就讓自己躺下來。就像用力蕩秋千一樣,每次他都能將一點點微弱的能量注入他的運動中去。
當他掌握訣竅時,他已經花了11個小時。更絕望的是,就在他成功地撲倒在鏡子外面的地面時,雪地車不見蹤影。
原來,他跳錯方向了。
因為當他在鏡面穿梭滑動的幾個小時里,這顆行星也在旋轉著,所以現在雪地車跟之前大概有150度的偏差,相差近20公里遠。
單憑步行,他不可能在1小時之內走到雪地車旁。
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再次進入鏡面,利用準確的算法,把自己甩向雪地車的一邊…他心里明白,這相當于一次自殺。
相比較另外八篇故事,這個礦工小組長更具有魄力,即使他沒有和外星人干一架,沒有感情上的困擾,沒有受環境影響而被迫放棄一些東西,仿佛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求知欲望、面對危機時的冷靜處理、他的屢敗屢戰精神,甚至他與自己獨處的時間,都在傳達著極強的信念感,就算一人被困巨型鏡面里又如何,只要心懷希望,定能逃脫出來。
所以,當青少年借著科幻小說上太空遨游時,他們除了可以在未知的世界里探討一切學術的、非學術的問題外,他們還能收獲成為一個人所需具備的能量場,這也是我想推薦這本書的緣由。
只有定義自己本身,成為自己本身,我們才有能力去構筑一個世界,看看將會發現什么。而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十分困難的道理,適用于成年人,也適用于青少年。
最后,以大劉的《三體》中一句話作為總結:
你仍然很幸運,大多數人,到死都沒向塵世之外瞥一眼。
我是@二狗和奶牛,一個喜歡閱讀與分享的姑娘,感謝你的閱讀,期待你漫游星際后,與我分享你的所觀所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