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荊教授:最好的社會是尋找到最佳平衡點的社會
——在《越軌學》新書發布會上的發言
首先祝賀皮藝軍教授主編的《越軌學》出版,并且是作為高教頂尖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法學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系列教材”,可見其價值和出版力度之大。也說明皮教授不僅在犯罪學方面很有造詣,在越軌學研究方面也很有造詣,得到了權威出版機構的認可。
去年,皮老師出版新書,在《自序》中要寫上感謝我的話,我當然很榮幸,但我提出寫“感謝張荊對我觀點的批判”。我以為,批判是犯罪學研究的基本屬性,分析犯罪原因常與社會政策和社會環境相關聯,沒有了批判性犯罪學研究很難深入。在我主持的“中國犯罪防控20人論壇”和“海峽兩岸社區矯正論壇”上,學者們經常吵得臉紅脖子粗,我覺得這是好事,被批判人當時會覺得很沒面子,但下面冷靜一想,還是批判比吹捧更有收獲。今天的發言中會有贊揚,也會有批判,僅供參考。
(張荊教授在會議上發言)
一、越軌與失范的差異
拿到《越軌學》一書,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E ·Durkheim)提出的“失范”理論,Anomie也翻譯成“迷亂”。我理解“失范”是指急劇社會變遷將原有的規范系統打亂,或者是社會或團體無視規范或規則,致使規范或規則喪失的一種社會狀態。迪爾凱姆的“失范”是原有規范的失靈,是一種被動和無奈的狀態。而“越軌”形象地說,像橫在前面“軌”(規范),我不遵從,還要逾越,這是一種個體或團體主動逾越的行為。喪失規范和主動逾越規范是有區別的,進一步說,失范是社會群體性的無所是從的被動狀態,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遇到的儒家、毛澤東、西方三種規范文化板塊在中國大陸的碰撞,導致人們價值觀的混沌和無所是從。而越軌則是個體或小團體的主動地逾越規范的行為,比如,個人無視禁止酒后駕車的法律規定,喝完酒后開車回家;再比如: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簽訂保證書,逾越人民公社的規范,“分田到戶”。
的
二、越軌學與犯罪學的研究差異
越軌學和犯罪學都是研究違反規范的行為,而“規范”的范圍很廣泛,包括習俗、倫理和法律。逾越習俗可以稱“違反禁忌”,也可以解釋為反傳統;逾越倫理可以稱為缺乏自省的不道德行為,也可以說是擺脫傳統倫理束縛的行為;逾越法律就是違法犯罪行為。逾越習俗、逾越倫理、違反法律三者都是越軌學的研究范疇,而犯罪學只研究犯罪行為及原因,當然也包括犯罪前具有犯罪傾向的越軌行為,犯罪后的刑罰、更生,以及再犯罪防止等。因此,越軌學比犯罪學的研究范圍大得多。
三、越軌、社會控制與社會活力的平衡
我同意皮教授發言中說的“越軌”是一把“雙刃劍”,實際上19世紀末,迪爾凱姆在研究犯罪問題時就提出過:在機械社會中,犯罪是正常的,沒有犯罪一定是病態社會,是過度控制的社會。他認為,沒有犯罪法律就不能進步,犯罪活動的涌現才導致法律的不斷修訂、補充和完善。另外,犯罪促進社會進步,許多天才人物的才能和創造性表現出背離當時的社會規范。就是說犯罪行為被社會控制到極限,社會的欲望和創造力也會被控制到極限,法律進步停滯,社會進步的停止。同理,越軌范圍更廣,越軌一旦被全面控制住,社會更是一潭死水了。
越軌學第一大范疇是規范,規范自古有之,原始社會,人們推舉熟悉宗教儀式的老人為司儀或長老,因為他熟悉規范,規范意味秩序。美索不達米亞人制定《漢謨拉比法典》,規定了同態復仇、階級差別、保護商業社會的財產,其目的是在古老社會中建立規范和秩序,用法典調整人與人的關系,以減輕籠罩在他們周圍的不安全感。每天生活在殺戮、財產搶奪的環境中,沒有人身安全感,何談愉悅和自由。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規范越織越密,對違反規范的處罰越來越嚴厲,規范束縛人的一切行動,規范所具有安全和秩序的價值被異化,成為抑制自由和社會創造力的藩籬。明朝鄭和率領60余艘船只浩浩蕩蕩七次下西洋,展現出中國極盛的航海技術和實力,但皇帝的一道“禁海令”卻規范死了航海貿易,無人敢越軌。西方則憑借著后起的動力帆船走到歷史的前臺,使中國黯然失色了幾個世紀。歷史學家分析這段歷史認為,當時的中國商人缺少西方商人所擁有的政治權力、社會地位和自由精神。強大的社會控制抑制住了越軌,同時也抑制住了社會活力、社會快速發展的可能性,以及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默頓是迪爾凱姆理論的繼承者,他批判迪爾凱姆的“犯罪是目標失范”的結論,主張“犯罪是手段失范”。提出文化目標(人們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與制度化手段(為達到目標的方法和途徑)之間的要素組合,即遵從、革新、儀式、退縮、反叛五種模式。指出第二種模式最容易犯罪,即目標明確(要成為中產有錢人),但缺少實現目標的手段(缺少成為中產有錢人的路徑),于是采用一種越軌或犯罪的手段達到目標,第二種模式墨頓用了Innovation,翻譯為“革新”,表明他的辯證思維。
什么是最好的社會呢?并不是沒有越軌、沒有犯罪的社會,而是在越軌、犯罪、社會控制和社會活力(創造力)中尋找到最佳平衡點的社會。
(皮藝軍教授主編的《越軌學》)
四、控制越軌與控制犯罪的關系
皮藝軍教授主編的《越軌學》一書提出“控制犯罪始于控制越軌”。該研究結論或許能夠提高越軌學的地位,若控制越軌是控制犯罪的前提,越軌學便會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因為,人們更關注如何控制犯罪。但實際上,控制了越軌真的就能有效的控制犯罪嗎?不見得。首先,越軌概念的外延很廣,有正向越軌和負向越軌,正向越軌突破原有的規范束縛,具有創新因素,與控制犯罪關系不大。其次,負向越軌被控制住了也不見得能夠有效的抑制犯罪,比如,賣淫嫖娼是違反社會規范的,屬于越軌行為,那么,控制了賣淫嫖娼的越軌就能控制性犯罪嗎?犯罪學不少的實證研究證明:賣淫嫖娼被抑制住了,反而帶來強奸案件的增加。因為具有強烈性欲望且自我控制能力低下的個體并沒有因賣淫女的減少而減少。當那些人無法通過越軌的手段,花錢達到性滿足時,就可能通過非法的暴力手段達到此目的。社會對色情物品持否定態度,認為違反風俗,導致性犯罪的增加,但調查也表明:性犯罪者接觸色情物品數量比非犯罪群體少得多。另外,許多激情型暴力犯罪者之前并沒有越軌行為和前科。所以,書中“控制犯罪始于控制越軌”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