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廣告軟文,而是講述一段過去的歷史,和那代人的奮斗與芳華。)
今天,2021年3月24日,無意中看到一張老照片, 1955年3月24日我國第一塊手表誕生。
在手機出現前的上世紀后期,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逐漸繁榮,幾乎是人手一塊表,機械表、石英表、電子表,品種繁多,檔次各異。手機出現之后,很多人不習慣戴表了,手表似乎淡出了歷史舞臺。
而在此之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手表可是稀罕物,誰家有“三大件”,就算是頂級富豪了,年輕人結婚也要備齊“三大件”。“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一般來說,手表要上海牌、自行車要永久或鳳凰牌、縫紉機是蝴蝶牌。
一、上海手表
不由得認為,我國第一塊手表應該誕生在上海。今天又搜到一篇文章《“我終于戴上了我們自己生產的手表”——中國第一塊手表誕生記》,這是一位上海人寫的文章。
建國初期,我國還不會自己生產手表,為了工作需要,中央辦公廳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每人購買一塊手表。那時的沿海城市,早就有鐘表商店,上海就有亨德利、亨達利等大型鐘表店,大商場的玻璃柜臺內也擺放有瑞士、德國、英國等國家制造的洋表。
國家給周總理配置的手表是瑞士產的勞萊斯自動表,但是周總理并沒有對世界名表多感興趣,他不無遺憾地感慨道:“什么時候能夠讓我帶上我們自己生產的手表呢?”
原文這樣寫道:
1955年4月,上海一批鐘表行業的老工人也無比激憤的心情,聯名寫信給中共上海市委,希望能夠制造中國自己的手表不久,市委公開復信表示堅決支持鐘表行業工人的強烈要求和愿望。
1955年7月,上海28個單位58名能工巧匠在上海二輕局的組織下組成了生產國產手表的大會戰。
1955年9月26日,會戰小組試制成功18只手表,這18只手表上都鄭重打上了“第一次試制”、“中國上海”字樣。
1958年,上海共生產手表1.36萬只,周總理以120元的市場價買了一塊“上海” 牌手表。
日光荏苒,轉眼六十多個春秋,上海牌手表卻歷久彌新,如今東南亞和港臺還興起了上海牌手表收藏熱。
二、天津手表
好奇的我繼續搜尋資料,又找到了另一篇文章《我國第一只手表從這里誕生》,說的是1955年3月24日下午5點45分,天津手表廠誕生了我國國產的第一塊手表,制造這塊新中國第一塊手表的“媽媽”,是4位技術工人。
當最后一個零件裝配完畢,4名工人聚攏在一起,為這只自己試制的手表上足發條,表針開始轉動起來,手表發出均勻有節奏的“嘀嗒”聲,這聲音和他們心臟的激烈跳動聲融合在一起,仿佛“呱呱”墜地的嬰兒,給飽嘗痛苦的母親帶來了極大的歡樂。
那一刻,這四個大男人像慈母一樣,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當時,一連幾天蹲在試制組小屋里的《天津工人日報》記者張諦拍下了這激動人心的場面,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見證。第二天,報紙報道了《我國工人階級試制出第一只國產手表,填補了新中國的空白》的消息。
研制成功的第一只國產手表,樸素大方,表盤上有“中國制”三個金字,還有五顆紅星,紅星下面標著有“十五鉆”的字樣。第一只國產手表經有關專家考核鑒定,走時基本正常。
至此,就弄清了一個事實,我國第一塊國產手表,誕生于天津手表廠,是“海鷗表”的開山之祖。
60多年來,天津手表廠有了巨大發展,先后完成了我國第一只自行設計制造的手表,第一只符合國際標準的女表、第一只作為商品出口的手表。“海鷗”牌手表被譽為“中國計時之寶”,產品出口量占總產量的60%以上,行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我國第一塊手表艱難的誕生過程
對今天不習慣戴表的年輕人來說,“上海表”也好,“海鷗表”也好,都有些陌生,但它們都是響當當的國產之光。
無論是第一塊“海鷗表”的誕生,還是第一塊“上海表”的問世,都經歷了艱難的過程,凝結了眾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也飽含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和領導人的囑托。
對于今天我們這個制造大國而言,手表的生產似乎不值得大做文章,但在建國初期,制造出一塊手表真是太難了!
看原來的年代劇,有錢人家里都有鐘表。解放初期,天津有兩家公私合營的鐘表廠,楊可能是華北鐘廠廠長,張吉升是華威鐘廠廠長,兩位廠長組織了第一塊國產手表的試制。
1954年年底的一天,楊可能將華北鐘廠的江正銀、孫文俊,華威鐘廠的王慈民和從美華利表店請來的修表師傅張書文四人邀請到辦公室,讓他們組成一個試制手表的攻關小組。
組長王慈民,當時只有31歲,有一手超群的機械加工本領。解放后經人介紹來到天津華威鐘表廠,他酷愛鐘表行業,連做夢都想著有一天能親手制作國產手表。
當聽到讓他擔任試制組組長時,他緊緊握住楊可能廠長的手說:“請領導放心,我們一定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搞出自己的手表來,我要在自己的而立之年為新中國的建設做一番事業。”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主持了我國第一只國產手表的試制,把自己的一生都和我國的手表工業連在一起,直到1984年去世前,還在為手表工業的發展孜孜不倦地工作著。
張書文是試制組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當時也只不過40歲,他從小便在鐘表店做學徒,練就了一手精湛的修表技術,堪稱一部手表的活字典,各種外國名牌手表的結構、零件的尺寸,都在他腦子里裝著。
有一次,一個外國人讓他修一塊瑞士表,其中一個零件損壞,當時表店沒有這個配件,張書文手工做了一個配件,令那位客戶贊嘆不已,但他卻說了句話:“可惜你們中國不會做手表。”
這句話既惋惜張書文這么好的手藝有些浪費,也表現出了外國人在中國人面前的優越。張書文被刺痛了,他多次跑到華北鐘廠找楊可能廠長,說服他早下決心試制手表。
這四個人的試制小組,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江正銀是一名出色的裝配工,孫文俊是專門配制各種手表零件的小車工。
別看一只小小的手表,它的內部有一百多個零件,有的比小米粒還要小,有的比紙還要薄,有的比針尖還細,這些都需要他們手工制作,其加工裝配的難度,絕不比現代人搞航天器的零件容易。
他們的試制經費只有400元,廠房是一間小屋,四臺陳舊簡陋的設備:一臺小車、一臺小臺鉆、一臺砂輪機和一臺銑床,沒有圖紙、資料,更談不上任何可參考借鑒的工藝、數據。
不得不說,第一只國產手表的試制實際上是仿制,而仿制不正是一切先進技術和發明的開始嗎?
他們找來一只瑞士制“生達克”十五鉆三針手表,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仿制著,簡陋的機床只能加工出毛坯,大部分的加工是用手工摳制。
幾個月辛勤的日日夜夜,他們不知反復了多少次,手上磨起了泡,眼睛熬紅了,帶著時鏡的那只眼,長時間盯在細小的零件上,眼皮腫脹得又酸又痛。
1955年3月24日下午5點45分,他們用自己制造的零件組裝成的手表終于能正常工作了,那一聲聲美妙的“滴答聲”,既開啟了建國后我國手表工業發展的步伐,也是建國后我國輕工業開先河的禮炮聲。
四、結語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大到航空航天、氫彈核彈,小到手機芯片等,每一次攻堅克難,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體現出無數人的高超技能。
很多事情,我們無法知道它的艱難程度,“不明覺厲”像是個調皮話,但就像一塊小小的手表,它的誕生就如此艱難,又如此厲害。
它的誕生,難道不是不屈不撓的中國精神的凝縮和體現嗎?
1955年,天津、上海都在為我國第一塊手表的問世奮發努力,這一年,津滬兩地共同結束了我國只會修表不會造表的歷史,此后,海鷗表作為中華老字號、中國著名商標,上海表作為著名商標、名牌產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青春歲月。
如今看到那些老照片,相信很多當年的年輕人一下子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中國第一塊手表、第一代手表,凝結了太多人的情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作者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