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更新,剛好趁著愚人節來給大家娛樂!
近日,過去幾年大新聞多如牛毛每天都能有重料的美國政壇,隨著白宮易主和選舉的硝煙散去徹底進入了沉寂期。自新總統拜登上臺以來,經常是一整周都很難有什么重大事件發生。
不過隨著新冠疫苗的大范圍接種,美國似乎在并不遙遠的未來就能走出疫情的陰霾。如果說今年夏天美國人民的生活和出行能夠重回疫情前的狀態的話,那么拜登所承諾的“回歸常態”無論從疫情還是政治生態角度來看都是十分貼切的。
“回歸常態”的拜登政府
但是另一方面作為剛上任的新總統,拜登還有許多領域和方面的政治承諾以及施政要點要兌現和推動。在早早用預算協調程序通過了1.9萬億疫情相關的紓困刺激法案之后,拜登很快就領教了當今美國政壇高度極化的現實有多么殘酷。
無論是控槍性少數保護等向來爭議的社會話題,還是原先兩黨有一定共識的移民和女性權益保護等問題,共和黨對拜登和民主黨國會采取的基本都是堅決反對決不妥協讓步的強硬派做法。在當今兩黨選民分歧巨大,下屆國會選舉又只有兩年時間的情況下,身為少數黨的共和黨完全沒有任何意愿和理由去幫助民主黨執政。
不合作的共和黨人
然而沒有共和黨議員的支持,民主黨無法解決參議院冗長議事(Filibuster)規則下60票超級多數這一門檻標準的問題。隨著同樣只有微弱優勢的民主黨眾議院把一個又一個自由派提倡的議案在通過后轉交給參議院考量,無法拉到10個共和黨議員支持的參院民主黨人必然要面臨修改參院議事規則廢除冗長議事的巨大壓力。
但由于溫和派民主黨人的反對,廢除參院冗長議事規則短期內仍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最終,更有可能的還是拜登和國會民主黨人利用明后兩個財年的預算協調窗口來繞開共和黨人強推兩項重大立法。現在來看,原先拜登政府希望能夠得到兩黨支持的基建計劃,大概率也需要通過走預算協調的方式才有成功通過國會的可能。
民主黨三巨頭要布好局
而對拜登和民主黨領導層來說,他們的考量和目光還不能只局限于當下的政治和立法過程。鑒于民主黨僅以極微弱的優勢把控兩院,中期選舉又從結構性利好在野黨(共和黨),如何能夠避免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遭遇“滑鐵盧”也是拜登和民主黨上層所要思考布局的。
當然,除了兩年后的中期選舉,在選舉周期永不停息的美國,四年后的大選同樣也在拜登和其他所有美國政界人士的考量之中。屆時年過八旬的拜登何去何從,將牽掛著所有人,特別是兩黨內躍躍欲試有謀大位才俊的心。
"回歸常態”
經歷了充滿大起大落的特朗普時代之后,緊接著到來的拜登時代則和舊秩序堪稱冰火兩重天。上任兩個多月的拜登,既沒有延續他前任每日用推特指點江山控制輿論導向的光榮傳統,也不像特朗普政府那樣三天一爭議五天一丑聞那樣有故事。平淡,大概是描述拜登時代最恰當的一個詞。
一如他承諾的“回歸常態”那樣,拜登上臺后,總統回歸了前特朗普時代的角色:重要,卻并非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起每天都要親自來到臺前引領焦點創造話題的特朗普,拜登的領導方式則是退居幕后低頭干活,依靠自己的幕僚和新聞發言人來發聲。
靠發言人發聲的拜登政府
這種領導風格的不同,倒未必說明拜登就一定更高明,畢竟特朗普讓整個“地球”隨他轉動的能力是他成為過去五年時間美國政壇絕對主宰的“制勝法寶”。但不管怎么說,最終特朗普的連任失敗,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國人民對于這種高強度新聞周期的疲憊和厭倦感。
不過,并非所有人(行業)都能很好的適應政府換屆帶來的改變。過去的幾年中,盡管特朗普和大部分美國媒體電視的關系并不友好,兩方陣營時常爆發沖突。然而毫無疑問的是,特朗普兩次參選總統和執政四年給媒體帶來了大量關注和流量。無論是原先收視率欠佳的CNN和MSNBC等電視頻道,還是面臨讀者數量下滑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傳統紙媒,“特朗普現象”都很好的緩解了傳統媒體行業所遭遇的危機。
大漲的電視收視率
特朗普執政期間,政治和新聞幾乎是全方面的滲透籠罩了美國和整個世界社會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堅決擁護領袖的“川粉”,還是每天都因為特朗普一舉一動而氣憤擔憂的進步派,都有獲取信息和新聞的剛性需求。再加上特朗普時代大新聞不斷,2020大選年又是高潮迭起黑天鵝事件頻發,反而是在日常稱呼媒體為“人民公敵”的特朗普之下,新聞業迎來“中興盛世”。
但是,浪潮總有褪去的那一天。特朗普一月份離任后,特朗普給新聞行業帶來的紅利泡沫徹底破碎。長舒了一口氣/依然很憤怒的美國民眾,隨著低調總統拜登的上臺和大選年的結束,開始把視線從政治話題上移開。隨之而來的,就是電視收視率和媒體流量的血崩。
長期從事媒體研究的尼爾遜公司的研究指出,二三月份三大新聞CNN,MSNBC, Fox黃金時段的收視人數相較頂峰的一月份下滑了45%。傳統媒體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網站的瀏覽點擊量也沒好到哪去,不可避免地分別下滑了26%和17%。當然,和于特朗普上臺之前相比,新聞業仍處于一個相對的高點。畢竟在特朗普這四年里,光紐約時報的訂閱用戶就從3百萬暴增到7百萬,新聞臺黃金時段的收視率也翻了一倍,即便是特朗普歷任后出現下滑也要比之前的形勢要好。
沒了特朗普,媒體難受了
只是在拜登政府“回歸常態”,政治再度無聊化之后,媒體從業者的工作要難做很多。報道拜登不像報道特朗普那樣可以直接摘抄他的各類推文就能完成任務引來關注,而想要從拜登政府日常的新聞發布會中獲取猛料博來眼球更是十分困難。更何況,拜登上任以來很少和記者直接接觸,疫情期間又沒有來訪的外國領導人,連拜登什么時候開記者發布會都成了新聞(上周終于開了)。
考慮到拜登的執政風格就是這樣的平淡,指望他接下來“改弦更張”顯然并不現實。與其緬懷過去,還不如趕緊適應拜登新時代的新常態為好。(而且大家都“累了)
拜登接下來的立法議程:基建和?
雖然拜登競選過程中屢次承諾當選后的他將重塑美國的兩黨合作傳統,但在當今兩黨嚴重分裂,否決政治大行其道的華府,即便是作為溫和派“老白男”的拜登也無力帶回所謂舊時代的輝煌。在兩黨選民愈發按照文化,族裔以及居住環境而高度分化,更像是居住在兩個世界而非同一個國家的當下美國,想要在重大內政問題上達成一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一方面,就算是兩黨選民都高度認可的政策——比如拜登1.9萬億的美國救援計劃,共和黨國會議員也未必會投票支持。拜登1.9萬億計劃能通過國會,仰仗的還是預算協調程序和民主黨在兩院的席位優勢。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一個共和黨議員支持了拜登的疫情紓困法案。連這種發錢的法案都無法吸引到跨黨派的廣泛支持,無疑給拜登的其他立法項目敲響了警鐘。
1.9萬億沒有共和黨人支持
由于參院仍要求60票超級多數才能通過法案,而可以走后門(只要50票通過)的預算協調程序今年又只剩下一次機會,拜登政府在迅速通過了1.9萬億紓困法案后面臨著重大的抉擇:究竟怎么利用民主黨全面執政的大好局面來盡可能通過自由派向往的各類政策和立法?換言之,更現實的問題,應該是今年的預算協調程序用來推動哪類政策?
對此,民主黨內部也存在分歧。馬不停蹄的眾議院在通過疫情救濟法案后迅速通過了上屆國會民主黨力推的控槍,性別平權,以及選舉制度和移民改革等一票法案。但這些自由派推崇的法案,顯然是無法得到十位共和黨參議員支持來終結辯論的。所以,深知現實情況的拜登和民主黨領導層,并不會把寶貴的政治資本過多的浪費在這些既不可能獲得廣泛支持,同樣也無法通過走預算協調程序強推的法案和議題之上。
高速的眾院v低效的參院
現在來看,拜登下一步準備力推的,還是老生常談卻缺乏實際性建樹的基建問題。美國老舊的基礎設施和道路橋梁,是兩黨選民和美國社會各界都認為有必要革新的領域。但多年以來,兩黨都沒能在振興基建問題上達成一致。此番拜登通過運作聚焦這一特朗普年間就多次提到的可以有兩黨潛在合作空間的議題,有助于讓拜登推動進步派想要政策的同時兌現促進兩黨合作的競選承諾。
就算是最后共和黨人仍然不配合工作,拜登政府完全可以迅速轉向下一個財年的預算協調程序來再一次單方面推動重大政府基建向的投資和支出計劃,用霸王硬上弓的方式來解決基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于是,在三月的最后一天,拜登在匹茲堡對外公布了他的2.3萬億基建方案”美國就業計劃“。從名字就能看出,拜登提出的這個“基建”法案并不是只針對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這一個領域,更多還是想通過一次大規模的投資來全方面改變美國的經濟現狀。拜登的計劃中,“僅有“6310億是專門針對交通和運輸領域,其他另有3000億對美國制造業的投資,2130億用來改進住房和城鄉建設,4000億用來改善美國老年人和殘疾人群體的保健體系,以及1000億針對農村地區網絡寬帶的專項撥款。
宣布計劃的拜登
不同于先去完全是依靠財政赤字來買單的疫情紓困計劃,拜登政府準備通過提高企業稅的方式來解決基建法案的資金來源問題。拜登提議將美國的企業稅率從特朗普17年稅改所規定的21%提升到28%,與此同時,拜登還準備把用來針對美國企業海外避稅行為的最低收入稅率從現有的10.5%提升到21%。此外,拜登還打算削減取消美國傳統為石油業提供的稅務減免來幫助他在基建計劃上達成收支平衡。
具體款項
雖然拜登計劃中的稅率仍將低于2017年特朗普政府稅改通過前的標準,加稅這件事很明顯將疏遠絕大部分共和黨人。而將受直接沖擊的企業界,肯定是會就此問題和拜登政府/民主黨國會作斗爭。相比于單純地提高個人所得稅這樣天然不受歡迎的話題來說,為基建投資而提升企業稅并不一定被美國民眾完全排斥,這必然會讓企業界麾下的游說勢力十分頭疼。
但不管如何,拜登的第二項重大立法,八成還是需要走預算協調靠民主黨自己的票來通過。具體最后是否還會通過加稅的方式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還是要看未來外界和民眾的反響以及美國經濟在未來幾個月的走向。至于在這之后拜登政府還會做什么,現在來看還很難預測。另一方面,由于自由派議程必然在參院受阻,未來幾個月民主黨內部還會爆發有關冗長議事問題的大辯論,但考慮到溫和派民主黨人曼欽堅決反對的態度,恐怕參院60票的規矩還是會持續下去。
展望2024
文章的最后,稍微講講另一個近期比較重大的消息——拜登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計劃競選連任。按理來說,現任總統競選連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拜登的前任在上任的當天就提交了參選2020大選的相關文件。之所以拜登的去留問題能引發如此巨大的關注,還是因為他的年齡確實偏大,之前也有過只作“橋梁”性人物的類似承諾。
但從2020年的大選結果就能看出,美國政治高度極化,選民投票行為部落化等問題不僅沒有好轉的跡象,反而隨著疫情更加嚴重。雖然最終的結果是拜登擊敗特朗普民主黨拿下兩院全面執政,兩黨之間的得票差距極其微弱。只要在特定州和特定選區發生5萬票的換位,今天全面執政的就是共和黨。同樣,2020年大選還彰顯了現任總統競選連任的天然優勢,哪怕是面臨多重危機,特朗普仍然離成功連任只差了幾萬票而已。
差距伯仲之間
在這種兩黨差距伯仲之間大環境下,單方面讓民主黨人放棄24年現任總統競選連任的巨大結構性優勢而轉而推出副總統賀錦麗等其他未經考驗的人選,顯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只要拜登身體還撐得住,82歲的他和現在78歲的他也不會有多大區別,更何況總統競選連任總是有一定優勢的。
當然,拜登在記者會上的表態,也并不一定代表他就百分之百會參選2024。只是在剛上任伊始仍雄心勃勃想要實現自己執政目標的拜登,只會也只能做出類似的合理回答。畢竟只做一屆的類似公開承諾,除了讓自己提前成為“跛腳鴨”之外,沒有任何的好處。拜登選與不選,還是要看未來兩年他的身體和執政效果怎么樣。不過對于民主黨來說,推一位溫和派白人作總統候選人,恐怕還是要比推少數派女性要更有贏面吧。
至于中期選舉,由于20年的大選結果遠比民主黨理想中的情況要糟糕,民主黨在眾院選舉中不進反退,反而損失了15個席位,幾乎丟掉了眾院的控制權,在參院層面也只是靠喬治亞州第二輪選舉的兩場爆冷勝出和副總統哈里斯打破平票的能力取得了50:50的微弱多數,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的席位優勢都非常的微弱。到了傳統上天然利好在野黨的中期選舉中,民主黨稍有失誤便會丟掉兩院(或之一)。
在過去的過去一個多世紀中,除了1934,1998和2002年這三大特殊年之外,在任總統的政黨中期選舉都會損失國會席位。這一期間,中期選舉中執政黨平均丟掉15個眾院席位,2個參院席位,民主黨現在的優勢完全不足以對沖這種歷史平均水平的損失。更何況2022年還是選區重劃年,而大部分州的選區重劃權力仍被共和黨握在手里,所以單憑操作選區重劃便能夠幫助共和黨抹平在眾院層面和民主黨的四席差距。所以綜合各方因素來看,民主黨想在明年中期選舉后保住眾院的多數都需要期待一些奇跡和意外性利好因素發生。
歷史規律確實不樂觀
倒是在民主黨實際上沒有任何席位優勢的參議院,民主黨22年守住多數的可能要相對大一些。參院選舉由于是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席位,每兩年的競選版圖和改選的席位分布對于選舉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22年的參院選舉共和黨要保衛的參院席位(20席)比民主黨人(14席)要多,其中還要保護賓夕法尼亞和威斯康辛這兩個拜登剛剛贏下的州的參院席位。民主黨雖然也有兩三個較為危險席位需要擔憂,但是共和黨的薄弱之處要比民主黨多很多。
特別是考慮到現在已有五位共和黨參議員宣布退休,讓共和黨在幾個搖擺州的參院選舉中失去了在任議員的優勢,更加不利于共和黨的選情。18年中期選舉共和黨在眾院層面慘敗卻憑借選舉版圖紅利凈增參院席位,也給民主黨人22年帶來一個現實的榜樣。
地圖確實不錯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距離中期選舉和24年總統大選都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接下來的一年半/三年半時間里,許多大事都有可能發生,政治大環境也必然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因此單純套用歷史規律來在當下做出所謂的“預測”和“判斷”,都并非明智之舉,也沒有什么意思。具體情況如何,還是要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注:生日特刊,另外祝大家愚人節快樂!下期回歸極化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