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后,曾經的西方列強面對在戰爭中受到的重創,和戰后各個殖民地強烈要求獨立的壓力,紛紛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以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為代表,選擇了迅速從這些殖民地撤離,特別是在亞洲,英國不僅允許了緬甸、新加坡等殖民地的獨立,更是放棄了經營了長達兩百年之久的印度基地。
相較于英國這個頭號殖民國家不同,法國這個在二戰中被德國吊打的二流國家,不僅迅速重返了其在亞洲的殖民地,而且還做出了一副賴著不走的態勢,那么戰后法國這樣一個二流國家,其賴在亞洲不走的底氣來自哪里呢?
心理因素
作為一個老牌的殖民國家,法國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在亞洲面前顯得更為強烈。但二戰爆發后,法國先是在歐洲遭受了德國摧古拉朽的進攻,進而亡國。之后,其在亞洲的殖民地也相繼被日本占領,其駐安南的軍隊和官員也遭受了侮辱性的接收和驅趕。
這是近代以來,法國在敗給了其百年宿敵之后,又同時敗給了亞洲的黃皮膚,這對于法國而言可以算是“奇恥大辱”。
作為一個老牌殖民國家,其體制不僅是腐朽,其心胸還是非常狹隘的。與英國這個海洋國家不同,法國的國際政策是出了名的僵化死板。
因此,二戰剛剛結束,法國重返亞洲的速度,甚至是快于在前線的英美兩國的,法國希冀用這種堅持掌控海外殖民地的方式,來重拾法國在二戰中丟失的顏面。
這種心理因素一方面體現了法國作為老牌殖民國家在亞洲殖民地面前的傲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法國那顆在二戰中被擊碎的玻璃心,兩方面因素的重疊,讓戰后法國政府不可能像英國一樣,輕而易舉的放棄在亞洲的殖民地。
國際形勢使然
除了法國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當時的國際形勢也給足了法國底氣,讓法國覺得自己可以賴在亞洲不走。
二戰后,以美蘇兩個大國為代表的戰后世界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了經濟瀕臨崩潰的西歐國家,雙方都想借此擴大各自的影響力,因此在亞洲殖民地的獨立問題上,雙方都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
而大多數歐洲國家,在面對法國這個歐洲大陸的傳統陸地大國時,也不愿意在殖民地問題上與法國發生爭執。
在1947年以前,無論是莫斯科方面,還是華盛頓方面幾乎都心照不宣的采取了歐洲優先政策,華盛頓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西歐國家的穩固,而莫斯科的主要精力則集中于保持對東歐的軍事優勢。
在亞洲,原英屬的殖民地均在積極準備獨立后的政治、經濟建設事宜,無暇顧及法屬殖民地的獨立斗爭情況。而對東南亞保持傳統影響的那個大國,在1947年以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各種國內和談,對東南亞的事務也無心參與。
正是在這樣一種國際國內形勢下,法國這個二流國家,憋足了底氣,要賴在亞洲不走。但隨著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實施,為改變與華盛頓的斗爭策略,莫斯科將注意力轉向了亞洲,而法國的這一底氣,也最終在隨之而來的冷戰中被消磨殆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