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房研所
曾煥沙的沙
品牌恒久遠,一沙永流傳
作者 | 小外
一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昨天和朋友聊天,有點失眠。
早上走路,又想起地產圈的事,于是放棄一萬步,過來不吐不快。
好多人說起小外,都會覺得她不懂人情世故。我都不作解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了解的人都知道,我是因為太懂人情世故——
才不愿意與人多做接觸。
不是成不了飯局之花,而是不想花那個時間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寫好稿了——
和有質量的聊天。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日子,有那么幾年就夠了。太長就成依賴了。
張國榮有一句話,現在還記得——“我的歌在大眾流行領域有所建樹,但從藝術性上還差點意思?!?/p>
最終,他做了一個決定,退出歌壇,回歸自我。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寫了二十多年故事,才發現地產也是個小江湖,各領風騷,能上熱搜的不過百十來個人。
包括老板、高管、媒體與品牌在內。
想被傳為佳話,首先得有佳話。
比如——我們提起王石,會想起紅燒肉;提起潘石屹,會想起他的小眼睛;提起孫宏斌,會想起他的大眼睛;提起許家印會,想起愛馬仕腰帶;提起楊國強,會想起他的鞋子......
這些故事,都能寫一萬字。
今天,我要提的是曾煥沙的沙。
二
打下這三個字之前,特意在百度查了查,怕打錯了。
曾煥沙是弘陽的老板,胡建人。
2019年之前,我連弘陽倆字怎么寫都不知道,更何況排名。后來,眼睜睜看著袁春去了、李亮去了、熟悉的幾個品牌人相繼都去了......
然后,名不見經傳的弘陽開始大張旗鼓的做品牌。
大概因為去的都是地產圈有一席之地的人,所以弘陽一出場,從海報、活動、媒體會、朋友圈發聲,都有聲有色有格調。大家的評價是——
眼前一亮。
“有點意思。”
很多人應該記得,去年年底的弘陽北京媒體活動上,袁春李亮笑吟吟的端著酒杯,把自己灌醉了。我和袁春、李亮都有微信,但極少交集,沒好感也沒惡意。
走的時候,遠遠看了一眼他倆——
一杯接一杯的躊躇滿志......
幾位品牌人端著酒,有理有節對著每一位媒體人,說著自己對弘陽的理解、對地產的理解、對房子的理解。
有那么一刻,覺得挺感動的。
畢竟,認真做品牌的人不多了。
遇見了,要珍惜。
一般來講,營銷人喝酒,品牌人喝茶。能一起喝茶的品牌,算得上清流了。
三
一場忽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與事。
也改變了弘陽。
2021年,弘陽品牌出現震蕩......
幾個熟悉的品牌人相繼離任。一問三不知。
有媒體傳,來了個s小姐,頗受老板待見,很有主見。
我一聽,就納悶了,“有主見不怕,有老板也不怕,但不能一上來就連窩端吧?也太不專業了?!?/p>
如果這樣,大家都把心思用在搞定老板這件事上就完了。那么以我的酒量,也是可以拼一拼試一試的。
有意思么?
當年,胡建人黃其森也是這么任性的玩過一把,連哄帶騙招一幫高管進來又踢出去,走馬燈一樣。
結果,泰禾一路跌進了溝里。
2021年,弘陽又緊鑼密鼓上演這一出大換血。也是沒誰了。(說到這里,忍不住替袁春、李亮捏一把汗。老板這么任性你知道么。)大家都是有血有肉、有家有口的人,諾不輕許,言不輕信,是一個老板招人和開人的大邏輯。新官上任三把火,看誰不順眼把誰擠走也很正常,連窩端就有點過分了——
都這么玩,地產品牌屆還不得亂套了。
更為蹊蹺的是——
業績、排名假不假先不提。品牌邏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喜歡寫負面的媒體奉若上賓。柔弱的媒體,一張口就是——
“先給你幾千,別服務我們了?!?/p>
服務這個字,用的也太妙了。
難怪有人嘆息說,有些媒體人轉型品牌后,比品牌人急功近利多了。第一件事不是維護品牌,而是泄私憤,拉幫結派。不知沙老板,不曾老板想過沒有,一個企業品牌人的去留,直接關聯著一個企業的價值觀——
那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也是不是眼里不揉沙子的游戲。
好的品牌,一定是好的事件之下,好策劃與好寫手之間碰撞出火花,在一個好的節點傳播一個好故事,形成品牌美譽度。如此循環,品牌趨于完善。所有這一切,都關乎時間,關乎靈魂——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想毀于一旦,很簡單——
品牌恒久遠,一沙永流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