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政治堅定的優良品質,艱苦奮斗的創業、創新、創造精神,造福社會的責任追求——新華精神已然成為推動新華制藥前進的精神支柱與動力源泉。在新的時代,這種精神被進一步弘揚與創新、完善與豐富,打造出了品質新華、國際新華、科技新華、責任新華。
從1943年11月創建到今天,新華制藥走過了78年的歷程。可以說,作為新中國第一家化學合成制藥企業,新華制藥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新中國醫藥工業的發展史。
近日,經濟導報記者走進新華制藥,傾聽新華制藥黨委書記、董事長張代銘講述八路軍背包里誕生的新華制藥的故事。
▲新華制藥現代醫藥國際合作物流中心
新華制藥誕生
“‘新華’是一個有時代印跡的名字。聽到‘新華’兩個字,大家就會聯想到新華社、新華書店。新華社、新華書店誕生于抗戰時期1937年的延安,新華制藥也是誕生于這個年代。”張代銘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1943年,在日寇的封鎖下,膠東抗日根據地通往外界的補給線路全部被切斷,軍需藥品和醫療器械供應更是緊張。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與參謀長賈若瑜決定成立自己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機構。
同年11月,在時任膠東軍區衛生部長張一民的協調下,劉浪、董永芳、董星五等18名有一定醫藥知識的八路軍戰士,來到當年的牟平縣后垂柳村,成立了一個制藥小組,在這里進行藥品的研制和生產。這就是山東新華制藥廠的前身。
1944年11月,制藥小組遷到現在的乳山市崖子鄉,發展到近100人,生產規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時任膠東軍區衛生部部長張一民正式命名制藥小組為新華制藥廠。張一民是新華制藥的創始人之一,于2018年3月逝世,享年100歲。
解放后,張一民先后擔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防疫局局長、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離休前是陜西省科委主任。
“起名‘新華’,寓意新中國必將代替舊中國,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華,我們的藥廠是新中華的藥廠。”張一民在回憶新華制藥的創建時說。
早期主要為軍隊服務
▲新華制藥現代醫藥國際合作中心
新華制藥廠經歷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6年時間,為民族獨立、新中國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期間,新華制藥的產品主要為軍隊服務。
抗戰勝利后,1945年9月,新華制藥廠搬遷到交通更為便利的觀水村。在觀水村的近3年時間,是新華制藥廠相對比較穩定的發展時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能生產近百種產品。
1945年用手搖壓片機開始片劑生產;1946年開始生產針劑,職工發展到325人;1948年新華制藥廠搬遷到淄博時,職工人數達到747人,現在看也是相當大的一個企業。
在觀水村期間,新華制藥廠的藥品、醫療器械、衛生材料已能滿足膠東軍區60%以上的軍需。生產的產品不僅有建廠初期的消毒酒精、藥棉、繃帶、中成藥,更有小蘇打、乙醚、氯仿、魚肝油、甘油、嗎啡、水楊酸鈉等化學藥品,還制作出霍亂、破傷風、牛痘、血清疫苗和抗毒素等生物制品。
“當時,山東省能夠生產西藥的專業廠僅有三家,全部在膠東,其中新華制藥廠是當時我黨創辦的唯一一家能夠生產制劑的制藥廠。”張代銘介紹說。
1949年1月,根據中央軍委總后勤部衛生部提出的工廠要“專業化”指示,新華制藥廠由軍管供給制轉為經濟核算制,生產開始向民用過渡。之后,張店、濟南、煙臺、濰縣、青島、徐州營業部于年內相繼開業,還在上海、天津設立了辦事處。
創造多個第一
▲新華制藥研究院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奠定新華制藥作為全國解熱鎮痛類藥物生產基地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新華制藥曾創造出多個第一,為新中國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張代銘說。
他歷數了新華制藥在這個時期的種種業績:1950年,新華制藥成功研制治療黑熱病的特效藥葡萄糖酸銻鈉,一舉撲滅了肆虐大半個中國、殃及200多萬人的黑熱病,為新中國的衛生健康事業立下第一功。1953年,發明的新中國第一臺搪玻璃反應罐燒制成功,為中國化學和制藥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設備基礎。1954年,投資建設的新中國第一條較大規模的化學合成原料藥非那西汀生產線,開創了新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化的新時代。
上世紀50年代,中央化工部確定新華制藥廠以解熱鎮痛類藥物為發展方向,公司先后投產了經典安眠鎮靜類原料藥巴比妥、苯巴比妥,解熱鎮痛類原料藥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乃近,以及精神類原料咖啡因等經典藥物。新華制藥與華北制藥、東北制藥、太原制藥一起,成為醫藥行業的“四大家族”。
在這期間,新華制藥曾派出大批干部和技術人員,援建了華北制藥、西北第二合成制藥等國家大型骨干制藥企業,為國家醫藥行業培養了大批干部和技術人才。直接建設了新華制藥第三分廠(即濟寧分廠)、第四分廠(即沂源分廠),兩者分別是現在的魯抗醫藥和瑞陽制藥的前身。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改革開放時期,是新華制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重要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新華制藥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實現了快速發展。1987年公司一分廠建成投產,為布洛芬、PPA等拳頭產品擴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以后的大規模園區化生產做了先行先試的探索。
1992年,新華制藥廠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成投產了國內第一座符合GMP標準的片劑生產車間,該車間被國家醫藥局樹立為GMP樣板車間。同年,新華制藥廠在全國醫藥行業中率先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從而開啟了國際化經營戰略。 1993年,新華制藥廠開始股份制改造。
新華制藥H股和A股,分別于1996年在香港、1997年在深圳發行上市。
1986年,新華制藥提出了“產品質量關系企業生命,藥品質量關系人的生命”的質量價值觀,建立了從原料進廠、生產環節,到產品出廠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走出了一條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被當時國家醫藥管理局在全國推廣學習。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時代,新華制藥迎來了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2010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華制藥又一次站在時代前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了新成就。
在這一時期,新華制藥完成了歷史上“第二次搬遷”,形成了總部園區、一分廠、二分廠、壽光園區、高密園區五大產業園區的發展布局,各園區分工明確,產業布局合理,產業鏈配套齊全。
“公司由原料藥為主體向以醫藥制劑為主體的產業轉型取得了明顯成效,山東省重點項目——新華制藥現代醫藥國際合作中心建成投產,一批國際知名制藥公司入駐合作中心,制劑產品的出口取得了突破。”張代銘說。
目前,新華制藥已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解熱鎮痛藥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心腦血管類、抗感染類、中樞神經類藥物等生產企業,擁有化學原料藥、醫藥制劑、醫藥中間體三大支柱產業和五大產業園區,總資產65億元,職工6500人,化學原料藥年產能4萬噸,醫藥中間體產能50萬噸,固體制劑產能280億片(粒),注射劑產能10億支。
2019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6.1億元,實現利稅7.23億元,主要經營指標連續五年創新高。
老照片
▲非那西汀車間——我國第一個現代化化學合成原料藥非那西汀車間建成投產,開全國化學合成原料藥生產之先河
▲1951年8月,新華制藥廠自行設計“新華”商標,經中央私營企業局批準正式啟用
(編輯:楊學萍 陳德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